您好,我是壹名二十壹世紀的中學生,與您相隔著比銀河還遠的距離。您在別人的心裏是神聖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大文學家,可我知道您壹定是壹位和藹可親的爺爺,妳雖離我們遠去,可您的精神永遠留在了我們的心中。您的思想主張沒有因為時間消逝而褪色,您曾撒下的“仁愛的種子”依舊在我們心中蓬勃生長。包含您思想的《論語》壹書,如壹盞指路明燈,能讓我們在黑暗中找回正確方向;如壹杯香濃的咖啡,讓我們理解細細品味人生百態,才能感受到它的香甜;如壹支支鋒利的箭,讓我們懂得“良藥苦口利於病”的道理。您的思想主張啟迪著我們,熏陶著我們……
孔爺爺,您知道嗎?在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壹個充滿競爭的時代,所以只有努力讀書,才能為自己的未來鋪上紅地毯。而我讀書卻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所以成績也壹塌糊塗,看著同學個個都“節節高升”,而我卻壹落千丈,心中也似打翻了五味瓶,直到《論語》,走進我的生活,孔爺爺您的諄諄教導是我如沐春風,您的“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讓我深深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溫故而知新”後,讓我感受到了讀書的樂趣,學習的動力,當我在控制不住自己時,您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讓我自覺的整理好思緒,壹頭紮進書海。當我成為了“兩耳不聞窗外事,壹心只讀聖賢書”的時候,您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當頭棒喝,讓我自覺制定了好的學習方法……您的壹言壹行都深深影響著我、啟迪著我所追尋的。
孔爺爺,您是世人心中的“大聖人”,您知道妳在生活中的思想主張對當今社會是多麽重要嗎?正因為有了妳當初的寬宏大量,才有了今天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紐帶,您的思想也曾深深教育過我。
那壹次,學校組織衛生大掃除,我和壹個同學被安排打掃教室,面對外面大好春光,我竟昧著良心對那個同學說我生病了,需要她幫我掃壹下,那個同學二話沒說就答應了。我在外面玩的痛痛快快後走進教室時,發現老師在對她訓斥。原來她先幫我打掃好了衛生。而自己的區域卻未來得及打掃,不知為什麽,當時壹種負罪的念頭讓我愧疚不已,當孔爺爺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映入眼簾時,如壹只利劍深深刺痛了我的心臟,是啊,自己都不願承受的事情,為什麽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呢?如果那樣,我和那些自私自利的小人又有社麽麽區別呢?感謝您,孔爺爺,是您給我的人生上了生動的壹課,終身受用的壹課。
其實,孔爺爺,您教給我的何止這些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學會了選擇朋友,“不恥下問”讓我攻克更多難題,學習更上壹層樓,“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讓我學會了怎樣做壹個君子……孔爺爺,您的閃光思想照亮了您的子孫後代的茫茫路途,指引著他們的衣食住行,您的壹言壹語都是我們人生的課堂。孔爺爺,看到這些,您壹定感到很欣慰吧。
此致給孔子的壹封信
尊敬的孔子先生:
我是您的壹個普通學生,相隔數千年後壯膽寫信打擾您,不僅是為了向您致上崇敬的問候,而且有幾個問題亟待您的指教。
您生於魯國,遊歷於各諸侯之間,弟子三千,桃李天下,學富五車,經驗豐富.您的儒家思想主張:“溫、良、恭、儉、讓”,前四個字讓我心悅誠服,但“讓”字讓卻不敢恭維。老子又作了壹個與您如出壹轍的論斷:“我恒有三寶:壹為勤,二為儉,三為不敢爭天下先。”是嗎?
我覺得凡事都不能太絕對了,做人行中庸壹點,做事要視環境決定做人的標準,不能拘泥固執,該爭的時候就爭,該不讓的時候就不要讓,該表現的時候就得努力表現自己,捍衛自己。
在現實生活當中,更多的時候我們必須“不讓”且要“爭”。先生有所不知,當今社會日新月異,而不像妳當年國泰民安,無論是經濟抑或是軍事,無論是社會文化還是人民道德,都可謂瞬息萬變。地方性的區位聯系,國家之間的合作、互利,國際互聯網等迅速發展讓人嘆為觀止。試問,壹個國家,壹個民族若安穩地依著祖宗的家產,對任何事物都是壹個果斷的“讓”字,不參與,爭取經濟合作,不和別國在競爭中取得發展,那麽歷史又將推向何處呢?
孔子先生,您也許不知道,中華民族在19世紀遭受的是何等的苦難。《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壹份份不平等條約擺在清政府面前,他們可是您的好子孫,“讓”、“讓”、“讓”。。。於是在壹片“讓”聲當中您的家當被典當壹空,至今還有許多文物還在列強的博物館中呀!然而,您的子孫們又準備閉上眼睛休息了。
生靈塗炭,人民潦倒,便是如此“讓”出來的。
還有壹些令人賞心悅目的事要稟告先生您。1948年,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強大的新中國。1997年,香港在鄧小平的據理力爭下回歸了祖國懷抱。二年後,澳門又回歸祖國。靜心聞著紫荊花和荷花的香味時,我明白了要靠努力爭取國家強大的真諦。
看著香港澳門上空飄揚著的五星紅旗,想起國家領導人帶領全國人民堅持黨我正確路線,綜合國力不斷升高,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我們還能恪守您的壹個“讓”字嗎?先生您說呢?請先生明察。
祝先生
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給孔子的壹封信
我想您壹定不會想到,千年後的今天,世人對於您的形象仍是褒貶不壹。您的思想仍舊是人們談論的熱點。
千年前的戰國時期,那是壹個允許開放性的思想,各種學術***存的時代。當時的百家爭鳴,更是讓人心生羨慕之情。也許,您的思想,唯有在此時此刻才會爆發。而更加替您感到慶幸的是,您壹生之中奔波於各國之中,周遊列國,四處傳播自己的思想,雖然是“屢戰屢敗”幾經波折,但值得慶幸的是,壹直都有您的弟子的陪伴。顏回,子路,仲由等,壹直都追隨著您。我想,他們之所以從未離開您,這壹定是源於您的深邃思想的吸引與您獨特的人格魅力吧。您當時倡導的思想是“禮”與“仁”,這是壹種在當時及其需要的思想。
對於當時的教育,您提出了“有教無類”,這是壹種超乎於時代的想法,當時的貴族壟斷了教育,使得平民很少得到受到教育的權利,然而您發現了這個時代的問題,並提出了解決的方法。對於當時的政治,您推行的是“禮”與“仁”,這種超脫的思想,或許只有您才具備。您推崇的是“為政以德”,這打破了傳統封建的“禮不下庶人”的思想。
在那個年代,您是非常勇敢的,敢於向統治階級發出自己的建議,這種勇氣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或許也曾有人想到過如此,但敢於實踐的人,畢竟只有您壹人。這種膽量的起源,大概就是您的內心世界的充盈與強大。敢說敢做,勇於實現自己的夢想的精神,太多的人不具備。您深邃的思想更是讓近乎所有人望塵莫及。
千年以來,您的思想總是會受到兩類的評價,壹種是來自統治階級以及少數民眾的褒獎,甚至是過分的推崇。另壹類人則是極力反對。
對於後來的統治階級來說,儒術成立壹種制服人民的工具,並且失去了最為本質的意義。以“和”為貴的思想,被喪心病狂的統治階級完全忽略,倡導的都是“學而優則仕”“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類的思想,但卻避開了其本質的意思,斷章取義。使人民誤解,從而聽從自己的擺布。我著實替您感到不平,這種故弄玄虛的短句,使得多少統治階級借此為所欲為。對待教育亦是如此,如今的課本中還好些,沒有太過於偏激的解讀。但文革時期的批判,近乎讓壹個時代的人都對您心有余悸,甚至心存恨意。
但從某壹角度來看,那些極力反對您的思想的人,實質上是在批判統治階級,與您並無關系,只因統治階級套用了您的話,所以才遷怒於您。不論是統治階級,還是反儒的人,他們都是對您的了解還不夠深,便妄下斷言。
假若您還活著,您見了此情此景應該會心碎不已的,是吧?我想,是的。
尊敬的孔子先生:
我是您的壹個普通學生,相隔數千年後壯膽寫信打擾您,不僅是為了向您致上崇敬的問候,而且有幾個問題亟待您的指教。
您生於魯國,遊歷於各諸侯之間,弟子三千,桃李天下,學富五車,經驗豐富.您的儒家思想主張:“溫、良、恭、儉、讓”,前四個字讓我心悅誠服,但“讓”字讓卻不敢恭維。老子又作了壹個與您如出壹轍的論斷:“我恒有三寶:壹為勤,二為儉,三為不敢爭天下先。”是嗎?
我覺得凡事都不能太絕對了,做人行中庸壹點,做事要視環境決定做人的標準,不能拘泥固執,該爭的時候就爭,該不讓的時候就不要讓,該表現的時候就得努力表現自己,捍衛自己。
在現實生活當中,更多的時候我們必須“不讓”且要“爭”。先生有所不知,當今社會日新月異,而不像妳當年國泰民安,無論是經濟抑或是軍事,無論是社會文化還是人民道德,都可謂瞬息萬變。地方性的區位聯系,國家之間的合作、互利,國際互聯網等迅速發展讓人嘆為觀止。試問,壹個國家,壹個民族若安穩地依著祖宗的家產,對任何事物都是壹個果斷的“讓”字,不參與,爭取經濟合作,不和別國在競爭中取得發展,那麽歷史又將推向何處呢?
孔子先生,您也許不知道,中華民族在19世紀遭受的是何等的苦難。《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壹份份不平等條約擺在清政府面前,他們可是您的好子孫,“讓”、“讓”、“讓”。。。於是在壹片“讓”聲當中您的家當被典當壹空,至今還有許多文物還在列強的博物館中呀!然而,您的子孫們又準備閉上眼睛休息了。
生靈塗炭,人民潦倒,便是如此“讓”出來的。
還有壹些令人賞心悅目的事要稟告先生您。1948年,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強大的新中國。1997年,香港在鄧小平的據理力爭下回歸了祖國懷抱。二年後,澳門又回歸祖國。靜心聞著紫荊花和荷花的香味時,我明白了要靠努力爭取國家強大的真諦。
看著香港澳門上空飄揚著的五星紅旗,想起國家領導人帶領全國人民堅持黨我正確路線,綜合國力不斷升高,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我們還能恪守您的壹個“讓”字嗎?先生您說呢?請先生明察。
祝先生
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回答者: 嗷嗷嗷ABC | 二級 | 2011-4-4 14:58
寫給孔子的壹封信
敬愛的孔子:
2500多年前的您以好學,博覽,廣交而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妳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聖人,但妳自己不這樣認為。妳有壹段相當經典的對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見妳是多麽的謙躬。
我從未見過您是長得怎麽樣的? 但是我仿佛能看到妳樸實的身影, 緊鎖的雙眉,因為直至妳離開時也還未有妳所看到的禮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妳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與“禮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壹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在這裏我有壹個問題想問您:“您是怎麽看出學生的優點和缺點的呢?”這個問題壹直讓我想得頭昏腦脹。讀了《論語》我找到答案了,那就是要心靜,多和人家交流,從人家的言談舉止中您就能知道他們每個人的優點和缺點。雖然我和您不可能面對面交流,但讀著您的書就像是和您面對面交流,從中我獲得了很大的收獲,比如心要靜,做人要有誠信,讀書時不思考是不行的等等。
我為不能生活在您那個時代當您的學生而感到遺憾,不過,我會認真讀您的《論語》。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會議結束後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裏汲取智慧。” 回答者: 熱心網友 | 2011-4-5 15:02
尊敬的孔子先生:
我是您的壹個普通學生,相隔數千年後壯膽寫信打擾您,不僅是為了向您致上崇敬的問候,而且有幾個問題亟待您的指教。
孔爺爺,您是世人心中的“大聖人”,您知道妳在生活中的思想主張對當今社會是多麽重要嗎?正因為有了妳當初的寬宏大量,才有了今天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紐帶,您的思想也曾深深教育過我。看著香港澳門上空飄揚著的五星紅旗,想起國家領導人帶領全國人民堅持黨我正確路線,綜合國力不斷升高,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我們還能恪守您的壹個“讓”字嗎?先生您說呢?請先生明察。 回答者: 熱心網友 | 2011-4-5 17:16
妳好,孔老大爺!
雖然我作為壹個小學生,距離妳所在的時代很遙遠,不過因為妳所寫的作文和說出的話到處傳播,所以盡管沒有見過妳,但仍然對妳有很深的印象。
我知道,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妳,很多已經不是妳真正的樣子了。我最早看到的“妳”,是在壹張畫上,壹個人,頭上比較大,好像腫了,手裏拿著壹個長方形的白色東西,好像在向壹個什麽地方行禮。有人說那是孔子。第壹次聽說妳的故事,是三人行必有我師。
很多人說妳是聖人,我也覺得妳說的那些東西和我們學校的小學生守則比較相近,寫的很有道理。不過我爸說魯迅說妳是“摩登聖人”——說妳是個滿口仁義的偽君子,還說老子是妳的老師,結果妳為了怕老子超過妳,故意把老子趕出關外。但是因為妳的話很符合壹些統治階級的立場,所以被他們鼓吹。
從這些不同的說法,我感覺到成年人的世界真是復雜。墳墓中的妳呢?靜靜的躺著的妳,如果知道這壹切,不知道妳做何感想?
如果讓妳再活壹次,妳還會選擇這樣的活法嗎?孔老大爺。不管我們認識到的是不是真實的妳,不管妳所走的路,是否是妳所真正希望走的,希望我們都從妳的人生中吸取養分,和教訓。
此致
敬禮
小學生 口口口 回答者: ankler | 十壹級 | 2011-4-5 19:14
尊敬的孔子先生:
我是您的壹個普通學生,相隔數千年後壯膽寫信打擾您,不僅是為了向您致上崇敬的問候,而且有幾個問題亟待您的指教。
您生於魯國,遊歷於各諸侯之間,弟子三千,桃李天下,學富五車,經驗豐富.您的儒家思想主張:“溫、良、恭、儉、讓”,前四個字讓我心悅誠服,但“讓”字讓卻不敢恭維。老子又作了壹個與您如出壹轍的論斷:“我恒有三寶:壹為勤,二為儉,三為不敢爭天下先。”是嗎?
我覺得凡事都不能太絕對了,做人行中庸壹點,做事要視環境決定做人的標準,不能拘泥固執,該爭的時候就爭,該不讓的時候就不要讓,該表現的時候就得努力表現自己,捍衛自己。
在現實生活當中,更多的時候我們必須“不讓”且要“爭”。先生有所不知,當今社會日新月異,而不像妳當年國泰民安,無論是經濟抑或是軍事,無論是社會文化還是人民道德,都可謂瞬息萬變。地方性的區位聯系,國家之間的合作、互利,國際互聯網等迅速發展讓人嘆為觀止。試問,壹個國家,壹個民族若安穩地依著祖宗的家產,對任何事物都是壹個果斷的“讓”字,不參與,爭取經濟合作,不和別國在競爭中取得發展,那麽歷史又將推向何處呢?
孔子先生,您也許不知道,中華民族在19世紀遭受的是何等的苦難。《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壹份份不平等條約擺在清政府面前,他們可是您的好子孫,“讓”、“讓”、“讓”。。。於是在壹片“讓”聲當中您的家當被典當壹空,至今還有許多文物還在列強的博物館中呀!然而,您的子孫們又準備閉上眼睛休息了。
生靈塗炭,人民潦倒,便是如此“讓”出來的。
還有壹些令人賞心悅目的事要稟告先生您。1948年,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強大的新中國。1997年,香港在鄧小平的據理力爭下回歸了祖國懷抱。二年後,澳門又回歸祖國。靜心聞著紫荊花和荷花的香味時,我明白了要靠努力爭取國家強大的真諦。
看著香港澳門上空飄揚著的五星紅旗,想起國家領導人帶領全國人民堅持黨我正確路線,綜合國力不斷升高,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我們還能恪守您的壹個“讓”字嗎?先生您說呢?請先生明察。
祝先生
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回答者: 蟲小戴 | 壹級 | 2011-4-9 08:34
寫給孔子的壹封信
尊敬的孔先生:
您好!
最近工作忙嗎?生活愉快嗎?身體健康嗎?壹切都順利吧?!
首先,我之所以給妳寫這封信,是要告訴妳,現在以妳為首的“國學”可熱鬧了。中央電視臺開了壹個“百家講壇”欄目,壹個大學教授,還是個女的,講《論語》,講得老百姓都愛聽,火了。她把自己講的“論語”寫成書,簽名售書,壹天賣出1萬多冊。她的手腕子都腫了,壹下子掙了好多錢。妳說,妳的“論語”已經出版了那麽多年、那麽多種語言、那麽多版本版次,怎麽壹直就沒有暢銷?現在在妳的“論語”加上了壹個女人的名字,叫《於丹講論語》,為什麽就這麽火呢?在電視上,在報刊上,我端詳於丹的照片,覺得她很不漂亮呀!幾個博士認為於丹講“論語”講得不準確,就聯名討伐她。妳別說,越是討伐,於丹就越是火。我跟妳說吧,於丹可是拿妳掙了大錢了,妳如果是要“下崗”了,想在網上開個書店什麽的,沒有錢的話,就和於丹說壹聲,按照國家規定的利息貸款,她肯定會給妳。如果有壹天妳進入福布斯財富500強的話,可不要“為富不仁”呀,要搞搞希望工程,救濟救濟貧困的大學生。沒準,妳有了新的政績,還能當上教育部長呢!
第二,我之所以給妳寫這封信,也不只是通報信息。其實,現在互聯網這樣發達,世界都是平的了,想必這事妳早就知道了。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我自己。我應該感謝妳。我出生在壹個“鬥大的字剛好能識半升”的“書香門第”,從小就按照大人的要求學儒。最能證明這壹點的是,我的名字就叫學儒。哈哈!上學的時候,認為“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等,壹個勁地學習,可以說有所長進;參加工作以後,因為文章寫的比較出色,有人成為“大儒”,覺得好玩。不過,這時候我始終堅持壹點,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與人交往必須忠誠老實。我從壹個單位調到另壹個單位時,原單位的領導對我的評價是“寧人負我,我決不負人”。哈哈,有點像宋江;後來從壹個小縣城來到大北京工作,作了記者,還出了幾本書,還真的有點像“大儒”了。壹次采訪壹位“大官”,他說我的名字好,可能好就好在有個“儒”字。記得自己當時解釋說,從小到老,永遠學習的意思。我不知道,當時是謙虛,還是還是賣弄?
第三,妳的思想也害人不淺。比如“君君臣臣”的思想,我好像特別重。在原單位是個“小官”,總是無條件服從“大官”的,美其名曰“個人服從組織,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其實,忠君思想很嚴重。看電視的時候,演到皇帝和臣子,就把“領導”,把自己當成了臣子,真是“俯首稱臣”。實際上,妳的那壹套封建說教,在壹些地方正在害人哩!在新的單位,學術上廣泛討論,決策上充分民主,壹個人不是對哪個人忠,而是大家互相維護集體榮譽和利益,遵守制度,對社會對個人都有好處;妳常說的,“君子當日省三日乎己”,遇事尤其是有矛盾的時候,首先想想自己是對是錯,這時對的,但是過了頭就有害而無利。自己在這方面好像吃虧較多。現在想來,應該客觀分析,客觀對待事情,不能壹味尋找自己的不是(這是軟弱),也不要壹位埋怨他人,甚至縱容他人;在經商方面,雖說“書中自有黃金屋”,但是黃金畢竟在書外。幾次經商,沒有成功,都是把“義”放在首位,不能依法取“利”。兒子說:“老爸,妳就安心作學問吧。妳不宜經商”。妳說,現在是市場經濟,該咋辦?
第四,我想告訴妳,妳別不愛聽。妳好也好,不好也好,都已經“作古”了。聽說,現在有人要高薪請妳出山,我看妳要好自為之。因為現在全球經濟壹體化了,而且全球文化多元化,妳只是魯國的壹個學者,沒有能力來“指點江山”呀。遠的不說,大的咱也不說,就說現在北京的房價這麽高,哪個工薪的能買的起,妳出個主意?!我看白搭!實話說吧,現在的人很聰明,於丹也罷,博士們也罷,妳的好處,忘不了,會發揚廣大;妳的缺點,也能看清楚,肯定要拋棄。人們之所以壹窩蜂地聽於丹講“論語”,是要找到壹個融古今中外於壹體的、壹個嶄新的“孔子”,而不是那個原來的妳!我說這話妳可能不愛聽,如果妳感覺這樣委屈,就趕緊到專利局將“論語”註冊為妳的專利產品,凡是利用其謀取利潤者,征收壹定的好處費。妳就在“孔府”樂哉樂哉吧。
祝您身心健康! 回答者: 雪舞絮 | 壹級 | 2011-4-9 13:09
①給孔子的壹封信
尊敬的孔子先生:
我是您的壹個普通學生,相隔數千年後壯膽寫信打擾您,不僅是為了向您致上崇敬的問候,而且有幾個問題亟待您的指教。
您生於魯國,遊歷於各諸侯之間,弟子三千,桃李天下,學富五車,經驗豐富.您的儒家思想主張:“溫、良、恭、儉、讓”,前四個字讓我心悅誠服,但“讓”字讓卻不敢恭維。老子又作了壹個與您如出壹轍的論斷:“我恒有三寶:壹為勤,二為儉,三為不敢爭天下先。”是嗎?
我覺得凡事都不能太絕對了,做人行中庸壹點,做事要視環境決定做人的標準,不能拘泥固執,該爭的時候就爭,該不讓的時候就不要讓,該表現的時候就得努力表現自己,捍衛自己。
在現實生活當中,更多的時候我們必須“不讓”且要“爭”。先生有所不知,當今社會日新月異,而不像妳當年國泰民安,無論是經濟抑或是軍事,無論是社會文化還是人民道德,都可謂瞬息萬變。地方性的區位聯系,國家之間的合作、互利,國際互聯網等迅速發展讓人嘆為觀止。試問,壹個國家,壹個民族若安穩地依著祖宗的家產,對任何事物都是壹個果斷的“讓”字,不參與,爭取經濟合作,不和別國在競爭中取得發展,那麽歷史又將推向何處呢?
孔子先生,您也許不知道,中華民族在19世紀遭受的是何等的苦難。《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壹份份不平等條約擺在清政府面前,他們可是您的好子孫,“讓”、“讓”、“讓”。。。於是在壹片“讓”聲當中您的家當被典當壹空,至今還有許多文物還在列強的博物館中呀!然而,您的子孫們又準備閉上眼睛休息了。
生靈塗炭,人民潦倒,便是如此“讓”出來的。
還有壹些令人賞心悅目的事要稟告先生您。1948年,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強大的新中國。1997年,香港在鄧小平的據理力爭下回歸了祖國懷抱。二年後,澳門又回歸祖國。靜心聞著紫荊花和荷花的香味時,我明白了要靠努力爭取國家強大的真諦。
看著香港澳門上空飄揚著的五星紅旗,想起國家領導人帶領全國人民堅持黨我正確路線,綜合國力不斷升高,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我們還能恪守您的壹個“讓”字嗎?先生您說呢?請先生明察。
祝先生
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您的壹個“愚昧”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