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壹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壹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920年),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
天壇占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還大些,有兩重垣墻,形成內外壇,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壹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天壇的主要建築均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壹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成圓形,以象征天。整個布局和建築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谷豐登的場所,是壹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在建築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並壹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壹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壹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
清廷入關後,壹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外墻垣重建,改土墻為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壇墻的墻頂寬度縮減為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為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墻,更加厚重,周延十余裏,成為極壯麗的景觀。天壇的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並壹直留存至今。
圜丘壇又稱祭天臺、拜天臺、祭臺,是壹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壇周長534米,壇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層,各層欄板望柱及臺階數目均用陽數(又稱"天數",即九的倍數),符"九五"之尊。壇面用艾葉青石砌就。壇面除中心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每層都有漢白玉欄板望柱,均為9的倍數。上屋欄板72塊,中層108塊,下層180塊,合360周天度數。古人認為九是陽數之極,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個圜丘壇都采用九的倍數來表示天子的權威。圜丘壇有外方內圓兩重矮墻,象征著天圓地方。圜丘壇的附屬建築有皇穹宇及其配廡、神庫、宰牲亭、三庫(祭器庫、樂器庫、棕薦庫)等。 站在圜丘壇最上層中央的圓石上面雖小聲說話,卻顯得十分洪亮。因此每當皇帝在這裏祭天,其洪亮聲音,就如同上天神諭壹般,加上祭禮時那莊嚴的氣氛,更具神秘效果。這是因為壇面光滑,聲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傳播,碰到周圍的石欄,反射回來,與原聲匯合,則音量加倍。
皇穹宇位於圜丘壇以北,是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稱皇穹宇。為重檐圓攢尖頂建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為鎏金寶頂單檐藍瓦圓攢尖頂。有東西配廡各5間。其正殿及東西廡***圍於壹平整光滑的圓墻之內,人們在墻的不同位置面墻說話,站在遠處墻邊的人,能十分清晰地聽到,此為回音壁。皇穹宇臺階下,有三塊石板,即回音石:在靠臺階的第壹塊石板上站立,擊掌,可以聽到壹聲回聲,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壹掌,可以聽到兩聲回聲,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壹掌,可以聽到三聲回聲。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圍墻。墻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墻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墻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墻的弧度十分規則,墻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貼墻而立,壹個人靠墻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墻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壹、二百米的另壹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壹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為“回音壁”。
圜丘壇、皇穹宇、祈谷壇是中軸線上三個主要建築,連接這三座主建築的是壹長長的貫通南北的臺基,叫丹陛橋,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長360米,寬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漸升至3米,象征著此道與天宮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橋中間是神道,左邊是禦道,右邊是王道。皇帝走禦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橋下有東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將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天壇的主體建築是祈年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每年皇帝都在這裏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祈年殿呈圓形,直徑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壹座有鎏金寶頂的三重檐的圓形大殿,殿檐顏色深藍,是用藍色琉璃瓦鋪砌的,因為天是藍色的,以此來象征天。
它在建築上出色之處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塊互相銜接的榜、桷,支撐著三層連體的殿檐。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征意義: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層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時辰;中外層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節氣;三層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頂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寶頂下雷公柱,代表皇帝壹統天下。其附屬建築有皇乾殿、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燔柴爐、瘞坎、具服臺、走牲路及72間長廊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石上鏤刻山形雲紋圖案,是明嘉靖時放置的鎮石。
這座大殿坐落在面積達5900多平方米的圓形漢白玉臺基上,臺基分3層,高6米,每層都有雕花的漢白玉欄桿。這個臺基與大殿是不可分的藝術整體。當遊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門,往南望去,只見那條筆直的甬道,往南伸去,壹路上門廊重重,越遠越小,極目無盡,有壹種從天上下來的感覺。難怪壹位法國的建築專家在遊覽了天壇之後說:摩天大廈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卻沒有祈年殿那種高大與深邃的意境,達不到祈年殿的藝術高度。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被雷擊起火焚毀,據說,當時殿的大柱是用沈香木做的,燃燒時,清香的氣味,數裏之外都可以聞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圖樣,掌管國家建築事務的工部便把曾經參加過祈所殿修繕事務的工匠們召集來,讓他們根據記憶、口述制成圖樣,再施工建造。因此,現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緒年間的建築,但是,基本建築形式、結構,還保留著明代的樣子。
祈年殿內,天花板處是精致的“九龍藻井”,龍井柱則是描金彩繪。殿內中央有壹塊平面圓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紋,是自然形成的龍鳳花紋,壹條行龍抱著壹只鳳凰,這便是“龍鳳石”,即“龍鳳呈祥”。 相傳,這塊石頭上原來只有鳳紋,而殿頂藻井內只有雕龍,年長日久,龍、鳳有了靈感,金龍常常飛下來找鳳石上的鳳凰尋歡。不料有壹天正遇見嘉靖皇帝來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禮,金龍來不及飛回去,和石上的鳳凰壹起被嘉靖皇帝壓進圓石裏面,再也無法出來,從此才變成壹深壹淺的龍鳳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燒時,這塊龍鳳石被烈火熏燒了壹個晝夜,石塊雖未被燒碎,但龍紋被燒成淺黑色,鳳紋被燒得模糊不清。祈年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九間,稱東廡和西廡,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庫房。明代祭天時,除祭禱皇天上帝外,還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東、西、南、北、中的五大嶽,五小嶽的五鎮,四海四瀆(河湖)、風雲雷雨、山川、太歲、道教等各神祗和歷代帝王等。
祈谷壇的另壹座重要建築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墻環繞的矩形院落裏,其間有琉璃門相通。這是壹座廡殿式大殿,覆蓋藍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漢白玉石欄桿的臺基座。它是專為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狀象屋宇的神龕裏,每逢農歷初壹、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時派官員掃塵、上香。祭祀前壹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禮後,由禮部尚書上香,行三跪九叩禮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員將神牌恭請至龍亭內安放,由鑾儀衛的樣鉺擡至祈年殿內各相應神位安放,受祭。
齋宮位於天壇西天門南,坐西朝東,是皇帝來天壇祈谷、祈天前齋戒沐浴的地方。所以,也可以說是壹座小皇宮。它建有宮城,宮墻有兩層:外層叫磚墻,內城稱紫墻。外城主要是防衛設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東北角有壹座鐘樓,每逢皇帝進出齋宮,都要鳴鐘迎送。齋宮內城分前、中、後三部分。前部以正殿為中心;後部是皇帝的內宅寢宮;中部是壹個狹長的院子,院內兩端各有廊瓦房五間,是主管太監和首領太監的值守房。齋宮面積4萬平方米,有建築房屋200余間,雖不及紫禁城金碧輝煌,但規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明、清兩朝皇帝均在祀前來此“致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以後“致齋”的前兩日改在紫禁城內齋宮“致齋”,最後壹天才遷居天壇齋宮。外圍有兩重禦溝,外溝內岸四周有回廊163間。宮面東,正殿5間,為無梁殿式供券磚石結構。正殿月臺上有齋戒銅人亭和時辰牌位亭,殿後有寢殿5間,東北隅有壹座鐘樓,內懸永樂年制太和鐘壹口。
神樂署在圜丘壇西天門外西北,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神樂署是管理祭天時演奏古樂的機關。明代叫神樂觀,當時神樂觀的樂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擔任。明朝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時,有300名樂舞生隨駕進北京,以後明代神樂觀常保持有樂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時樂舞生總人數達2200名。
天安門!
天安門的歷史沿革
追溯天安門的歷史,不能不提到古都北京的歷史與演變。天安門和北京的每壹處古
城垣壹樣,無不在歷史的長河中烙下深深的印記。
北京,唐為幽州,遼為燕京,金代為中都城,元代改為大都,明、清稱北京。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先後有燕、前燕、大燕、遼、金、元、明、清八個朝代以北京為都城。各個朝代在北京大興土木,建造了各具特色的古建築。最早對天安門建築有間接影響的是元代的元大都。
元中統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於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部)。公元1264年元世祖詔令以燕京作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為大都。元大都從1267年開始興建,到128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18年之久。元大都放棄了金代以前的都城舊址(今北京城西南部的蓮花池以東壹帶),使北京城搬了壹次家。這是壹個很規整的城市,略呈長方形的大都城,南墻位置在今長安街南側,北墻在今德勝門和安定門以北的北三環路附近。現在那裏還存有斷斷續續的土丘,被稱為土城子,就是元大都最早的北城墻。大都城從裏至外分別是宮城、皇城和大城。大城周長60華裏,有11個門。南面三門:正中為麗正門(今正陽門),東為文明門,西為順承門;東面自南而北是齊化門、崇仁門、光熙門;西邊自南而北依次是平則門、和義門、肅清門;北面只有兩座城門,東為安貞門、西為德勝門。皇城的南門叫靈星門,在今午門壹帶。靈星門與麗正門之間有壹“T”形宮廷廣場,後來明清兩代的宮廷廣場基本沿用其舊址,並在中間建造了
天安門。元大都城墻四隅均有角樓,城外設有墩臺,城內宮殿在前,坊市在後,50個街坊星羅棋布。當時,有壹位名叫馬可·波羅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來到中國,看到“大汗之城”元大都那富麗堂皇的宮殿和景色優美的花圃後,大為贊嘆道:“城是如此美麗,布置如此巧妙,我們竟是不能描寫她了。”他後來寫的《馬可·波羅遊記》,因有大都城的記述,而使這座古城得以傳播,名揚世界。元朝雖未建造天安門,但它另擇新址的建築格局以及元故宮、宮廷廣場的定位,卻使明代始建天安門具有了可行性。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元朝統治被推翻,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同時,明大將徐達統率軍隊攻克元大都,更名為北平。此時,明朝統治者對元大都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尤其是將元大都的精華——元故宮盡行拆除,以消除前王朝的“王氣”,致使當年金鋪朱戶、丹楹藻繪、輝煌至極的元宮城蕩然無存。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其孫建文帝繼位。這時,在明朝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壹場爭奪皇位的戰爭。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奪得皇位,登上皇帝的寶座,從燕王變成了明成祖,並於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將北平改稱北京,暫稱“行在”(皇帝在外時的行都)。
明成祖朱棣就位後的第壹件大事,就是決定把首都從南京遷到他的“龍興之地”北京。他之所以要遷都北京,主要原因是由於北京“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關口不下百十”,“會通漕運便利,天津通海運”的優越地理位置。此外還在於為了控制北方和東北地區,以維護全國的安定。於是,在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便分遣大臣赴各地督民采木,燒造磚瓦,並征發各地工匠、軍士、民工,開始了營造北京的籌備工程。永樂十五年(1417年),大規模營建北京的工程正式開始,至永樂十八年(1420年)方告完工,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頒詔正式遷都北京。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礎上,吸取歷代都城規劃的優點,又參照南京規制營建而成。“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實際上,北京新建的宮殿比南京的更加壯麗。它外城包著內城南面,內城裹著皇城,皇城又包著紫禁城,全城形成壹“凸”字形。內城基本亡取元大都舊址,明初北墻向南移五裏,至今德勝門、安定門壹線,後又將南城墻向前推移到今正陽門壹線。內城有九門,正南為正陽門(即元代麗正門);皇城在內城中央,***有六門:東有東安,西為西安,北為北安,廣場南側為大明門,承天門左為長安左門,右為長安右門。宮城又稱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有四門:南為午門,北為玄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由於南城墻向南拓展,皇城與紫禁城也依次南移,皇城南移到今天所見的位置即長安街北側。皇城的中門,根據明南京城的名稱改稱承天門(今天安門),承天門內仿照南京城布局建造端門。宮城南移到現在紫禁城的位置,正門由元代的靈星門改稱午門。
在營建紫禁城的同時,又利用午門前方的中心禦道左 右兩側,按“左祖右社”規制建造了太廟和社稷壇兩組嚴 格對稱的建築群。此外,在承天門(清代改稱天安門)前開辟壹個“T”字形的宮廷廣場,廣場東、西、南三面都修築了宮墻,使廣場封閉起來,並在東、西兩翼和南端凸出的壹面,各開壹門即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和正南方的大明門(清代改稱大清門)。
承天門屬皇城中的重要建築。承天門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時,只不過是壹座黃瓦飛檐的三層樓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懸“承天之門”匾額。承天之門寓有“承天啟運”和“受命於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於天”的,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為尊。
明天順元年(1457年),承天門遭雷擊起火被毀,當時沒能立即恢復,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建。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門的形制。此後,明代180年間雖有修建,但都未作較大變動。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占京城,承天門又毀於戰火。清/頃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臨下令大規模重建並更名承天門為“天安門”。後來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兩次大規模修繕,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順治時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後的天安門比原來的天安門高了83厘米,通高為34.7米(原高為33.87米)。
從天安門這座古老建築500多年的歷史軌跡中可知,天安門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征,是目睹封建王朝興衰更叠的歷史見證人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八達嶺長城!
中國長城的壹段。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西南部。八達嶺地處居庸關關溝北口 ,地勢高峻險要,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八達嶺長城修築得格外堅固。其關城有東西兩座關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嘉靖、萬歷年間曾加以修葺。兩門均為磚石結構 ,券洞上為平臺,臺之南北各有通道,連接關城城墻。京張公路從城門中通過,為通向北京的咽喉。從北門鎖鑰城樓左右兩側,長城沿山脊延伸,依山而築。城墻高低不壹,平均高度約7.5米,墻的下寬約6.5米,頂上寬約5.8米。可容五馬並騎,或士兵十人並行。城墻下為條石臺基,上部為巨磚墻殼,內部填以黃土和碎石。墻頂地面鋪砌方磚,頂部內側為宇墻,外側為垛墻 ,垛墻上有垛口(望口)和射洞,用以镃望和射擊敵人。
城墻上每隔 30~40 米或100~200米,於險要處築壹堡壘式堡臺。堡臺建築於山脊的高處、城墻的轉角處或險要之地。堡臺有高有低。高的叫作敵樓,上層有垛口可以镃望射擊,下層有券洞、射口可以住宿、射擊 、屯儲火藥和糧食。低的為墻臺,高度與城墻差不多,但突出於墻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邏放哨的地方,原來上面還有房屋建築用於士兵休息,現僅存地基。
在八達嶺城墻向外眺望,遠處還有零散的煙墩,上築垛口 ,是守衛八達嶺長城的警戒設施 。出北門鎖鑰關門不遠,有明隆慶五年(1571)築成的壹座磚城,名岔道城,是八達嶺前哨指揮處所在,可駐軍 800 余人,並可儲備大量的軍械於此。八達嶺長城在明代盛極壹時,到清代後就失去其防禦的歷史作用,不再修葺。經多年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而日漸荒蕪。1949年以後曾多次整修八達嶺關城、關門及南北各4個敵臺。1978年又重建了居庸關外鎮的城樓。八達嶺居庸關,翠嶺重疊,花木蔥蘢,早有居庸疊翠之稱,古代燕京八景之壹,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北海!
先乘 地鐵外環 在 北京站 站上車, 在 朝陽門 站下車; 最後換乘 846(翠福園小區-五路橋東) 在 朝陽門內 站上車, 在 北海 站下車; 全程約6.9公裏。
北海,位於北京故宮和景山的西北側,屬北京城的中心地帶。北海全園主要由湖泊、島嶼和歷史悠久的古建組成。以瓊華島為中心,***占地70余萬平方米,其中半數以上是水面。
北海為什麽是"壹池三山"的布局呢?
"壹池三山"的布局源自於中國古代道家關於東海之東有"蓬萊、瀛洲、方丈"三座仙山的傳說。由於三座仙山上有長生不老藥,壹些希望萬壽無疆的皇帝們便竭力尋找蓬萊仙境。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領五百童男童女東渡尋找蓬萊仙境不得,後來的皇帝們遂按照傳說中的"瑤池三仙山"的布局來建造皇家宮苑以求夢想成真。北海的"壹池三山"正是仿照了傳說的仙境中瑤池與蓬萊、瀛洲、方丈三座仙山的布局
香山!
先乘 地鐵內環 在 北京站 站上車, 在 阜成門 站下車; 最後換乘 714(阜成門內-香山) 在 阜成門內 站上車, 在 香山 站下車; 全程約29.7公裏。
香山位於北京郊區西山東麓,距離市區25公裏。
香山公園面積達160公頃,最高峰海拔557米。
歷史:七百年前的金代,始建皇家的行宮和香山寺。元、明兩代屢加修建使得皇家園囿初步形成規模。清代乾隆年間,對香山大興土木,使之作為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靜宜園",名列清代著名景觀"三山五園"之內。
得名:
主要說法有二:
壹是得名自最高峰的鐘乳石,其形似香爐,稱為香爐山,簡稱香山。
二是得名自古時香山的杏花,花開時其香味使得此山成為名副其實的"香山"。
主要景觀:
東門:也稱東宮門,是香山公園的正門。原東宮門的歷史遺跡已經不復存在,現在所見的是新翻修的大門,清代乾隆皇帝所題的匾額"靜宜園"懸掛於門楣之上。
香山飯店:現代化設施齊全的高級旅遊飯店,由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家、華裔美國人貝聿銘設計,其建築特色是積中國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蘇州式庭院於壹體,格局典雅。
香山寺:原名永安寺,始建於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為行宮。元、明、清三代都曾予以重修。原有五層殿宇,後於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
"西山晴雪"碑:金代命名的"燕京八景"之壹。清代在此立有"西山晴雪"碑,譽此地為冬季賞雪的絕佳之地。
玉華山莊:位於香山公園的中心,是在明清古剎遺址上所建的山莊。此處是秋季觀賞紅葉的理想之處。
昭廟:始建於清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壹座大型藏式喇嘛廟。主要由牌坊、虹臺和琉璃塔組成。
見心齋:始建於明代嘉靖元年(1522年),清代予以重修。這裏是保存教好的壹處古跡,為香山之內的"園中之園"。
香山索道:架設於北門至香爐峰頂,全長近千米,分為上、中、下三站。
與香山臨近的著名景觀: 碧雲寺 | 植物園 | 臥佛寺 |
我是美麗簽名檔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悅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親情人情友情,情系天下
妳愛我愛他愛,愛我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