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和理解是指對他人的不幸引起同情,此時能夠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感受和需要,給予及時的關心、安慰和支持等情感上的幫助。有人說,壹個人待人接物的道德、情操、修養,只能從他對別人不幸的反應來判斷。面對別人的不幸和困難,無論妳是為他著急,為他排憂解難,還是無動於衷甚至幸災樂禍,都能充分展現壹個人的精神境界。壹個人的情感修養直接表明他的道德修養;道德教育決定了壹個人同情和關心他人的願望和能力。對於別人的困難和不幸,我們都應該發壹顆同情和理解的心。
同情不是憐憫,或者不僅僅是憐憫。任何人遭遇不幸都需要同情,但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憐憫。有很多自尊心很強的同學,很少跟別人說自己的困難和不幸。因此,僅僅表現出憐憫並不能減輕他的痛苦,反而傷害了他的自尊心。但是很少有人會出於真心的同情而拒絕幫助。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把同情分為兩種。壹種是情緒沖動,看到別人的不幸後本能的難受。這種同情雖然是出於好心,但無濟於事;另壹種是真正的同情,伴隨著冷靜和理智,幫助的方法,行動中的反應,執行中的毅力,堅持不懈的耐心。壹個人只有在足智多謀、靈活機動、堅忍不拔的條件下,才能真正幫助別人,為別人犧牲自己。而這樣的同情才是別人真正需要的。所以,同情不僅僅是憐憫,它是壹種基於理解的同理心。只有深切的關懷和善待他人的態度,才能產生真誠的同情和幫助他人的願望和行動。真正的同情是壹劑良藥,不僅治愈了當時他人的痛苦,也撫平了前世留下的創傷,帶來了同情者與被同情者之間的情感壹致,為建立友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建議妳:
1,把同情付諸行動。這樣有助於構建和諧社會,發泄妳的“同情心”;
2.壹定程度上分散妳的註意力。避免對自己造成不良影響,甚至相關的心理疾病,以及可能引起身體疾病。
希望能幫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