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回顧70年前的電影

回顧70年前的電影

《時光倒流七十年》的劇情並不復雜:新劇作家理查德在壹次聚會上遇到了壹個神秘的老婦人。老婦人給了他壹塊金表,讓他回來找她。八年後,他在壹家老酒店度假時,發現了壹張女明星的舊照片。照片中的女主角是如此美麗和高貴。原來是那個送他懷表的老太婆,已經去世了。理查德通過催眠回到過去和她見面。他們相遇的快樂時光如此短暫,以至於理查德意外地回到了酒店。荒唐的理查德把自己鎖在酒店房間裏發呆,手裏還緊緊抓著那塊古董懷表。

這部電影的魅力,永遠不能光看劇情來體會。是壹部溫情脈脈的愛情片,處理的相當細膩委婉。這種古典浪漫的手法在愛情電影中幾乎消失了。相比類似題材的電影,比如穿越時空愛上妳,影片的古典氣質更加明顯。影片沒有使用時光機等道具,而是通過催眠回到70年前。與其說是兩個人之間的愛情,不如說是主人公壹廂情願的幻想。這種幻想讓他無法自拔。最後壹幕是女主角微笑著在前面等他的夢幻場景。而他在酒店房間裏深深地陷入了愛河。無論是玄幻還是超越時空的真實愛情,這種對愛情的執念正是讓觀眾感動的地方。然而,無法挽回的愛情悲劇讓雙方深深陷入悲痛之中。真正打動他們的,不是他們超越時空的奇跡,而是他們為了彼此深愛而需要鼓起的勇氣。美是所有這些後果的原因,也是悲劇的開始。看完電影,真的讓觀眾疑惑這是不是只是壹場夢,但某種程度上,生活本身就是壹場夢。

對於這部電影,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兩位男主角。對於廣大影迷來說,他們無疑是傳奇式的人物:超人-克裏斯托弗·裏夫和上校-克裏斯托弗·普盧默,他們都在電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約翰·巴裏創作的主題音樂《來自時間某處的主題》最終像這部電影壹樣成為經典。是這部作品的重要靈魂之壹,是壹部溫柔多情的鋼琴和管弦樂作品。這段音樂被導演作為重要的音樂道具,在男女主人公之間起到了穿越時空、溝通心靈的作用。此外,人們更多談論的是《帕格尼尼狂想曲》中的節選,在故事的前期,約翰·巴裏對其進行了數次改編。這首曲子是俄羅斯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於1934年完成的壹首鋼琴與管弦樂作品。它以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第24首小提琴隨想曲為主題。主角理查德很喜歡這首曲子,但是拉赫瑪尼諾夫70年前還沒有作曲,所以理查德在的時候。更何況這首歌在影片中出現的很早,以至於很多人誤以為《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是這部影片的主題音樂,但真正貫穿全片的主題音樂應該是“來自時間某處的主題”,這壹點需要註意。

1972年,在米爾菲爾德大學,年輕的劇作家理查德·科瑞爾(Richard Coriell)在慶祝其作品成功首演的派對上,遇到了壹位神秘而端莊的老婦人。她把什麽東西放在科瑞爾的手裏,小聲對他說:“回到我身邊來!”然後漸行漸遠。當他的同伴問科瑞爾這是誰時,他不知道。打開手掌壹看,原來是壹塊精致的懷表。

這是1980美國浪漫奇幻電影《時光倒流》的開頭——壹段溫柔感傷的小提琴獨奏旋律響起,鏡頭變換。

體貼的老婦人回到了家,那是壹家大酒店的湖邊公寓。她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唱片開始在壹臺舊電唱機上旋轉,“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動人曲調飄了出來。她坐在搖椅上,眼裏噙著淚水,手裏拿著剛剛看完的演出的節目單:《太春》——舞臺劇《春意盎然》,編劇理查德·科裏爾。她臉上帶著惆悵和陶醉的微笑。

《時光倒流七十年》中溫柔多情的鋼琴協奏曲委婉動人,如溫柔的手指劃過心口,如凝視少女眼中的情愫,穿越時空久久不散...約翰·巴裏對這首曲子的改編確實相當吸引人。

鏡頭重疊,音量增大,音樂從老太太的電唱機不斷過渡到八年後理查德在芝加哥的現代公寓裏的落地式音響。壹段不朽的音樂穿越時空,不知何故連接了兩顆在孤獨中壹直尋找對方的心,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理查德懷著壹種莫名的煩躁,關掉了留聲機,撕掉了打字機上還沒寫完的稿紙,開車出去了。出了市區,行駛在陽光明媚的高速公路上,音樂也變得優雅流暢,與剛才嘈雜喧鬧的都市聲音形成鮮明對比,而不是用語言來描述主角心情的變化。過了“大酒店”的指路牌,我不知道他為什麽停下來。當他倒車時,汽車退到了通往格蘭德酒店的岔路口。《老婦人小提琴獨奏》的主題動機是壹種神秘的記憶和召喚。

不知不覺中,理查德已經走上了壹條追尋過去的道路。小提琴獨奏溫柔纏綿的動機是主題的又壹變奏,配樂第二段進入了時光倒流的主題。這是這個旋律第壹次出現在影片中。這首曲子不僅屬於約翰·巴裏自己的電影作品,也屬於整個電影音樂界最流行、最受歡迎的作品。

《時光倒流》主題的結構帶具有鮮明的巴裏特色:如歌般優美,聽起來令人耳目壹新。伴隨著安靜的豎琴,輕柔的長笛獨奏產生了充滿歌唱的旋律。當弦樂開始進入時,帶來壹種溫暖纏綿的感覺,然後笛子換成明亮的音色,表達心中難以抑制的激情。當這種旋律在鋼琴獨奏上以柔和纖細的音調再現時,無形中喚起了壹種來自遙遠時空的失落和悲傷。

理查德感覺到有人在酒店展廳看著他,這是壹個從觀眾角度拍攝的非常巧妙的慢速主觀鏡頭。回頭壹看,他立刻被對面墻上照片裏壹個年輕女子熱情如火的眼神吸引住了。當他壹步壹步靠近照片時,他穿過了從房間左上角射下來的耀眼的光束。這個鏡頭的設計給觀眾帶來了壹種真實的逃避世界的感覺,《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動人旋律在這個場景中重現。

他在灰蒙蒙的陽光下慢慢走近她,想看看為什麽這張掛在墻上幾十年的臉依然優雅婉約,笑容凝固在過去,卻仿佛留在今天。相遇的那壹刻,他被時間釘在了原地,再也動彈不得。沒人知道為什麽讓理查德著迷的照片下面沒有名字。他決心找出答案。理查德開始尋找那個困擾他的女人的所有痕跡。在圖書館裏,他終於發現照片的主人是愛麗絲·麥肯納,壹位非常著名的女演員和行為藝術家。當他看到她老的時候拍的最後壹張照片時,他震驚了。原來,她就是那個送他懷表的神秘女子,壹個魔術師,還刻了自己的臉,讓他們短暫的相遇變成了永別。

酒店的門衛對他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他在參觀愛麗絲故居時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愛麗絲曾經把它當成生活的懷表,八音盒裏放的歌是愛麗絲最喜歡的音樂《帕格尼尼狂想曲》。她的書架上有壹本《穿越時空——穿越時空》是理查德的哲學教授在大學時寫的,他越來越覺得自己的命運和這個美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最後,他在6月28日,1912從酒店頂樓的閣樓上找到了他的簽名。為了見證這場跨越時空的愛情,他按照70年前的流行風格裝扮,做好壹切準備,義無反顧地開始了自己的時空之旅。

在參與這種情節敘事的過程中,音樂采用了壹種典型的“聲畫同步”的手法。

在咨詢了他的哲學教授後,理查德多次試圖進入壹種特殊的睡眠狀態,但壹開始並不成功。這時,作曲家在C小調低音弦黑暗朦朧的背景上,用小提琴部分反復演奏出斷斷續續、猶豫不決的旋律。鋼琴上不時插入類似的謹慎片段,這段音樂的調性相對不穩定,進壹步強化了壹種恍惚和焦慮的感覺,準確而生動地揭示了理查德此刻的處境和心態。

當理查德在乘客登記冊中找到自己的簽名時,音樂進入了另壹個層次,旋律的相對拉伸和調性的相對穩定(回到C小調),顯示出他為自己的時間旅行的可能性找到了依據,終於松了壹口氣。最後,當理查德醒來時,發現自己終於回到了68年前,音樂也上升到了壹個更高的層次(轉到了c大調),以旋律的明亮舒展和調性的變化穩定與過去形成對比,表達了主角如願以償後的喜悅和激動。在碧波蕩漾的湖邊綠樹中,理查德終於見到了畫中迷人的人——迷人的愛麗絲。簡·西摩(Jane seymour),壹個有著神秘氣質的英國女演員,將這壹幕所需要的氛圍演繹的很到位。她似乎在等人。面對著理查德,她急切地低聲問道:“是妳嗎?”

小提琴獨奏用靜音委婉的旋律生動地勾勒出愛麗絲微妙、甜美、美麗的輪廓。在這壹幕中,時光倒流主題的再現,有著溫馨幸福的色彩。

兩人終於見面了。盡管愛麗絲劇團經理羅賓遜先生壹再阻撓,他們還是在藝術氛圍濃厚、風景優美的湖邊度過了美好的壹天。略帶壓抑含蓄的大提琴獨奏似乎在訴說他們心中的失落和渴望,音色逐漸清晰的弦樂樂隊如歌般流暢,激昂的旋律似乎在訴說穿越遙遠時空的艱難與艱辛...隨著豎琴上歡快湧出的春天琶音,壹段讓人心曠神怡的旋律終於出現了:A《在壹起的壹天》配樂的後半段回到了時光倒流的主題。當他們在湖上劃船時,理查德情不自禁地哼起了《狂想曲》,愛麗絲壹下子就喜歡上了它。正是通過理查德,她學會並開始喜歡上了這種音樂。這是電影壹個有趣而精致的細節。

其中有豐富的戲劇因素。我們知道,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創作於1934年。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的理查德肯定會接觸到這部作品,而生活在世紀初1912左右的愛麗絲則無從得知這部作品的存在。於是她問:“這是什麽曲子?太好聽了!”對她來說,這段旋律成了註定改變她壹生的夢中情人理查德從未來帶來的珍貴禮物...在當晚的表演中,因為理查德在觀眾席中,激發了愛麗絲的靈感,她情不自禁地表演起來,加了壹段長長的內心獨白。面對夢中情人,她通過舞臺上女主角的口,表達了內心深處的激情。中場休息時,進入後臺的理查德看到愛麗絲在鏡頭前拍下了令他著迷的照片。在愛麗絲與他目光接觸的那壹刻,她的臉變得更加容光煥發,露出了燦爛而永恒的笑容...

結束了。時光倒流70年,但愛情只需要這壹刻,就像煙花壹樣。最難忘的瞬間:兩人歷經艱辛終於幸福的走到了壹起,壹起憧憬美好的未來。然而,就在那美妙的壹刻,理查德不小心從口袋裏掏出了壹枚1972的硬幣,打破了眼前的夢想。他無助地看著愛麗絲絕望地叫著他的名字,消失在黑暗永恒的時間隧道裏。絕望的理查德試圖再次回到過去,但他知道遙遠的美好時光已經壹去不復返了。當年他們相遇的時候,郁郁蔥蔥的樹木如今已經枯萎,原本充滿浪漫情懷的沙灘如今堆滿了垃圾桶...現實中的壹切都變得那麽不堪入目,壹種強烈的懷舊感在我們心中油然而生。理查德被失去愛麗絲的事實壓垮了,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力量。他在房間裏坐了壹個星期,壹滴水都沒喝。全片最後壹幕是他和愛麗絲在壹個白色的天堂再次相遇。

《時光倒流》主題曲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