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中國民國時期的海軍力量如何?具體點!

中國民國時期的海軍力量如何?具體點!

在清末海軍的基礎上,先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繼由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建立和統率的海軍。1911年(清宣統三年)武昌起義後,清政府海軍巡洋、長江艦隊所屬艦船紛紛起義,加入革命行列,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中華民國海軍。其發展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 1912~1928年的海軍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設海軍部,黃鐘瑛任海軍部總長,湯薌銘任海軍部次長兼北伐海軍總司令。4月,臨時政府遷北京,增設海軍總司令處。改任劉冠雄為海軍總長,黃鐘瑛為海軍總司令。至次年7月編成第1、第2艦隊和練習艦隊,***有艦艇40余艘,總排水量約4萬噸。對清末主要海軍學堂進行部分調整:將江南水師學堂改為南京海軍軍官學校;福州船政學堂分為制造學校和馬尾海軍學校;煙臺海軍學堂、廣東水師學堂分別改為煙臺海軍學校、廣東海軍學校;改水師練營為海軍練營。1912~1913年,先後將江南船塢、大沽船塢、福州船政局收歸海軍部管轄。1914年12月,海軍部改海軍警衛隊為陸戰隊(營)。1915年,海軍部將接收之吳淞商船學校與南京海軍軍官學校合並,改名為吳淞海軍軍官學校。1917年7月,海軍總長程璧光、第1艦隊司令林葆懌率“海圻”等7艘艦船,由吳淞南下廣州,與先期到達廣州的“海琛”巡洋艦連同原駐粵2艘艦艇和後來抵粵的練習艦隊之“肇和”巡洋艦***11艘艦艇參加護法。從此,海軍分裂為北洋政府海軍和廣州革命政府海軍,以後又出現東北海軍。

北洋政府海軍1917年7月,北洋政府內閣改組,任劉冠雄為海軍總長,饒懷文為海軍總司令。將留北洋的艦艇重新編組為第1、第2艦隊和練習艦隊,主要活動於長江中、下遊和福建海面。12月改海軍總司令處為海軍總司令公署。1918年1月,在福州船政局內組建海軍飛機工程處,後改名海軍飛機制造處;4月,改藝術學校為海軍飛潛學校。1919年制成第壹架水上飛機(至1937年***制成各種飛機20余架)。1919年7月,海軍部在哈爾濱設吉黑江防籌備處。次年5月,該處改為吉黑江防公署,並以“江亨”等8艘艦艇組成吉黑江防艦隊。1922年4月,吉黑江防艦隊改歸奉天省節制。第壹次直奉戰爭中,海軍助直反奉。1923年6月,海軍陸戰隊在福建擴編為暫編海軍陸戰隊第1混成旅。1924年3月,由粵北上之“海圻”等艦艇編為渤海艦隊。同年,廈門船塢移歸海軍部管轄。1927年3月,海軍總司令楊樹莊率第1、第2艦隊和練習艦隊宣布脫離北洋政府,加入國民革命軍。不久,渤海艦隊為奉軍吞並。至此,北洋政府海軍瓦解。 廣州革命政府海軍1917年9月,中華民國軍政府在廣州成立,程璧光任海軍總長,林葆懌任海軍總司令。將南下各艦編為護法艦隊,原廣東艦艇編為江防艦隊,由江防司令部管轄。1918年7月,總裁制軍政府成立,林葆懌任政務總裁、海軍部長兼海軍總司令。1920年11月,孫中山重組軍政府,任湯廷光為海軍部長。任林永漠為艦隊司令兼署理海軍總司令。1921年5月,中華民國政府在廣州成立,仍任湯為海軍部長。1922年4月,海軍閩、魯兩派矛盾激化,部分艦艇策劃北歸,非常大總統孫中山遂下令收回在粵海軍軍艦,任溫樹德為海軍總司令、陳策為江防司令。6月,陳炯明叛變,海軍被陳控制。1923年3月,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在廣州成立,任陳策為海防司令、楊廷培為江防司令、溫樹德為艦隊司令。12月,溫被北洋政府收買,率“海圻”等6艦由汕頭駛往青島。1924年5月,大本營將留粵的“飛鷹”等艦編為練習艦隊,潘文治任司令,歸粵軍總司令節制。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軍事委員會設海軍局。1927年3月,北洋政府海軍總司令楊樹莊率部參加國民革命,被任為國民革命軍海軍總司令。隨即指揮所部配合北伐軍攻占淞滬、南京,後又在吳淞至山東沿海與渤海艦隊多次作戰。9月,成立魚雷遊擊隊。至此,國民政府海軍轄4個艦隊,***有艦艇44艘,總排水量3萬余噸。1928年2月,海軍陸戰隊成立第2混成旅,並正式組建陸戰隊司令部。旋又將2個混成旅縮編為2個獨立旅。12月,軍政部設海軍署。

東北海軍第次直奉戰爭中奉軍敗北後,張作霖於1922年8月在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部設航警處,管轄吉黑江防艦隊,籌建海防艦隊。1923年1月,在葫蘆島創辦航警學校。1924年東北海防艦隊成立,轄“鎮海”等4艘艦艇,以營口為基地;設江海防總指揮部於奉天(今沈陽),沈鴻烈兼總指揮。1926年1月,東北江海防總指揮部改組為東北海軍司令部,沈鴻烈任司令。1926年11月起東北海軍司令部陸續接管渤海艦隊。1927年6月,改稱東北海軍總司令部,張作霖兼海軍總司令,沈鴻烈任副司令兼代總司令,將江防、海防、渤海三艦隊合並為東北聯合艦隊。張作霖旋組織安國軍政府,任張宗昌為海軍總司令,將東北聯合艦隊改編為第1、第2艦隊和吉黑江防艦隊。1928年7月,張學良任東北保安總司令兼海軍總司令,將安國軍各艦隊改稱東北海防第1、第2艦隊和江防艦隊,轄“海圻”等26艘艦艇,總排水量近2萬噸。

1929~1949年的海軍1929年4月,國民政府將軍政部海軍署擴充為海軍部,楊樹莊任部長,陳紹寬任政務次長代理部務。直轄第1、第2艦隊、練習艦隊、魚雷遊擊隊和測量隊、巡防隊、航空隊,***有艦艇50艘左右,總排水量近3.5萬噸。東北海防第1、第2艦隊編為第3艦隊(未實行,至1933年7月5日方正式納入海軍編制序列,改稱第3艦隊),仍隸屬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部。北伐時留粵的艦艇編為第4艦隊,歸廣東省政府管轄。7月,發生中東路事件,東北江防艦隊被蘇聯黑龍江艦隊擊毀艦艇5艘,自沈艦艇2艘,江防艦隊基本覆沒。海軍部繼1927年在上海設立海軍航空處後,1923年6月又籌設廈門海軍航空處。1933年兩處合並於廈門稱海軍航空處,負責海軍航空飛行訓練,監督、指揮所屬航空隊、航空工廠及航空教育機構。同期,海軍部著力於整頓:調整組織,統壹編制;頒布各種條令、條例,完善法規;裁汰、建造、改裝艦艇(1912~1937年,***建造排水量2600噸級平海巡洋艦以下各型艦艇51艘,改裝12艘);加強海軍學校,除馬尾、青島、黃埔3個主要海軍學校外,又於1932年在江蘇鎮江開辦電雷學校。至1937年海軍***有各型艦艇120余艘,總排水量約6.8萬噸。 “七七”盧溝橋抗戰爆發後,海軍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無力在海上拒敵。為阻敵溯江西進,先後在上海、江陰、馬當等地港口和水道構成多道阻塞線(見江陰阻塞作戰),並在珠江、閩江和青島、劉公島等港口、水道沈船堵塞,以遲滯日艦進攻。1938年1月,裁撤海軍部,成立海軍總司令部,隸屬軍事委員會,陳紹寬任總司令,保留第1、第2艦隊番號;建立海軍炮隊、海軍特務隊和海軍雷隊。武漢、廣州、宜昌淪陷後,沿海港口及長江中、下遊均被日軍侵占,海軍所剩10余艘小型艦艇後撤川江。至此,海軍已無力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