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儒學大師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稍後壹些的另壹位儒學大師荀子,又說人性本惡。到底誰對誰錯,壹直爭論到現在也沒壹個結果。我看這兩種觀點都統統的錯了。為什麽?很簡單,如果說人性本善,那就應該是善善相染,善善相承,這個世界就不應當有惡人惡事了,可實際上我們的這個世界惡人惡事壹直是源源不斷,到處都有;如果說人性本惡,那就應該是惡惡相染,惡惡相承,這個世界就不應當有善人善事了,可實際上我們的這個世界善人善事也壹直是源源不斷,到處都有。可見,人性本善人性本惡的說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那麽,人的本性到底又是什麽呢?答曰:自私。自私,就是人的行為的出發點和終點或者說根本點,主觀上是為了自己。就是說,任何壹個正常的人,其壹切行為都是為了自己。當然,主觀為自己的同時,客觀上也常常出現為別人的情況。
人本自私,中國已經有壹句十分流行的話作了很好的表述,就是:“人不為已,天誅地滅。”自私是每壹個人立足於這個世界的客觀需要,如果壹個人從根本上放棄了自己的欲望或需求,其結果只能在人與人的競爭中和人與環境的抗爭中,最終在精神上和肉體上被淘汰出局,即所謂“天誅地滅”。
壹個嬰兒來到人世間的第壹聲啼哭,就表現出了其自私的本性:請註意啦,我來了!有吃的嗎?餵我吧!要把我養大成人哦!
壹個孩子,當他還沒有受到禮儀的熏陶時,是決不會像孔融那樣讓出大梨的,只要他喜歡吃。孔融讓梨,是因為他已經懂得了人的需求是多樣的,除了物質上的需求,更有精神方面的需求,懂得了拐彎抹角為自己算計——少吃點以贏得大人們的贊譽和憐愛,更爽!
從孔融讓梨的事例中,我們已經看出了兩點:其壹是人的需求是多樣性的,歸結起來有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大類;其二是人為自己謀利的方式是多樣性的,也可以歸結為直接的和間接的兩大類。人們有時偏重於物質需要,有時偏重於精神需要,有時是赤裸裸摘取需要(直接方式),有時是拐彎抹角獲取需要(間接方式)。
正因為人的需求和為自己謀利的方式都是多樣性的,使得人的自私本性常常受到掩蓋。很多時候,很多人事,好象是不能用自私來解釋的,如上面說的孔融讓梨,就被人們錯誤地拿來當成人性不自私的典型。再舉些例子說吧:
相信多數母親都能做到:寧願自己吃不飽,也要讓自己的孩子吃飽,寧願自己多吃苦多受罪,也要讓自己的孩子能順利成長,能過上幸福的生活。母親對自己孩子的這份胸懷,確實是偉大的。但卻不能因此而說她並沒有為自己著想。孩子能吃飽,能順利成長,能生活幸福,其實也是壹個母親最大的精神滿足,不管她意不意識到,她的這份精神需要都是本能存在的,她為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歸根到底是為了獲得她精神上的需要。另外,孩子能順利成長能生活幸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她本人過上幸福生活的前提。所以,母親的偉大和自私並不矛盾。
雷鋒早已成為樂於助人做好事的化身。我們的現實中,確實不乏這樣的人。熱心為他人排憂解難的,冒著生命危險救火救災救人的,拾得巨款設法歸還原主的,確實都有。有這些行為的人是否也是自私的呢?分析壹下便知。這類行為主觀上有幾種可能:其壹是助人為樂的信念使然。由於受教育或環境的影響,持各種信念的人都有,持助人為樂信念的人當然也是有的。既然是在助人中為自己找到樂,就不能說沒有自私的成分。其二是“欲取之必先與之”。我幫他人本來就是圖個他人也幫我。其三是放長線釣大魚撈取某種資本以實現更大的人生目標。
壹直以來被我們稱為英雄的文天祥,堅決不屈服於蒙古人,明知會因此丟掉性命也在所不惜。難道他也是為了自己嗎?回答是肯定的,他當然也是為了自己。孟子他老人家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作為孔孟的信徒,忠義即是他的最高信條,最大精神需要,既然早已向世人表明“留取丹心照汗青”,要他投降就是讓他比死還難受。舍生取義對他來說是精神上的自我滿足,在他意識裏,“留取丹心照汗青”比投降更劃算壹些。
古今中外眾多“舍生取義”的英雄事例,要麽是像文天祥壹樣出於信仰,考慮自己的精神需要;要麽是為情勢所迫,如壹些戰鬥英雄,前進也是死,後退也是死,如是在前進中成了英雄;要麽是加工拔高造出來的,如現在就有人揭露說幾十年前的小英雄劉文學是造出來的,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造出來的英雄肯定會有。
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壹部自私的歷史。朝代的更換,歷史的演進,無不是以人性的自私為推動力。有了想稱王(皇)稱霸的人,才有可能改朝換代,有了大批不甘受奴不甘寂寞而想建功立業的人,才成就了某些人稱王(皇)稱霸。為著統治和反統治的需要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思想。對私欲的追求而推進了社會生產力和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