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綠洲)是近十年來英國最受歡迎和最受評論家承認的樂隊之壹;他們在將英國的guitar-pop 推向頂峰的過程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Alternative Pop/Rock(另類流行/搖滾)、British Trad Rock(英國傳統搖滾)、Britpop(英倫搖滾)、Hard Rock(硬搖滾)、Rock & Roll(搖滾)
2.coldplay介紹
只是單純的想,想以真誠、熱情的態度來創作出精采的音樂作品,而非是為了成名或是寫些家喻戶曉的電視廣告歌曲。主唱Chris Martin說:“我們壹直想傳達出壹些對於音樂創作的另類看法,它是即使不流氣也可以很動人、不落俗套也可以造成流行、不顯傲慢也可以展現漸進的思維,雖然我們的音樂比較深沈,似乎無法聽出我們亟欲在樂壇中制造某種改變的企圖,但我們真的很想對空洞的垃圾音樂做壹些反彈。”
不過,似乎很少人是以所謂的另類眼光來看待Coldplay,他們的首張專輯Parachutes是壹張集直率、深刻、動人旋律的大作,以回歸到音樂源頭的作法,來表現其歌曲中內斂但原始的情緒,證明了並非靠著嘶聲吶喊才能在樂壇上壹鳴驚人。此輯全球銷量直逼500萬張、獲得NME及Q雜誌高度評價、2座2001全英音樂獎及2002葛萊美最佳另類專輯。壹夜之間,Coldplay從小酒吧到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公園、澳洲的Big Day Out活動,甚至屢登頭條的美國巡回演唱,Johnny笑道:“那真是有史以來最棒、讓人神經失控的超現實經驗。”
Chris Martin來自Devon、Will Champion來自南安普頓、在蘇格蘭渡過童年的Guy Barryman(後移居肯特郡),Johnny Buckland則出身於北威爾斯,他們在90年代中期於倫敦學院相識,很快就成為莫逆之交,Chris和Johnny開始攜手合作寫歌,Guy壹聽見就愛上了這音樂,加入其中擔任貝斯手,Will更從吉他手轉任鼓手。四個人對音樂的熱愛,讓他們壹路走來始終堅持理想。當時他們幾乎夜夜練團:“我們曾在浴室裏、地下室甚至公園裏練團,幾乎我們能想到的地方都去過了。”Chris笑道;Johnny補充:“我們自始至終都堅持‘壹定要成功’的信念,從我遇見Chris的第壹刻起,我就知道我們會壹路向前,創下壹番成就。”
他們錄制了壹張僅發行500份的四軌EP就幫他們取得了前進1998年曼徹斯特音樂祭的參演資格,他們的演出引起Simon Williams的高度矚目,馬上簽下他們,在他的Fierce Panda廠牌下發行了單曲Brothers And Sisters,這支單曲也幫他們獲得壹紙與Parlophone的合約。但即使Coldplay已與唱片公司有約在身,他們仍保有壹貫高度的音樂自主性,他們喜歡掌控壹切,除了***同制作專輯外,從音樂錄影到到藝術設計的大小事情,他們都要插手,甚至Parachutes降落傘的專輯封面都是他們自己拍的。而即使獲得多方的強力邀約,沒有任何壹首Coldplay的單曲被用作廣告歌曲,他們也不讓自己的歌曲收進電影原聲帶中。
Will表示:“這代表原汁原味、百分之百的Coldplay,對於作品的每壹部分我們都要有十足的掌控權,這樣才能真正的展現自我和音樂風格,所以我們才會對於錄音、音樂錄影帶、藝術設計等大小雜事都要插手,雖然也有些人給過我們壹些超棒的建議,但我們天生就不是個言聽計從的樂團。”
而關於Coldplay的第二張專輯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也在團員的“掌控”下被迫延期發行,他們再次起用Parachutes專輯原班人馬-混音及制作拍檔Ken Nelson、電腦工程師Mark Phythain。
專輯從2001年10月開始籌備,至聖誕節前後完成錄音,完成時所有人壹陣歡聲雷動;但,團員們卻不怎麽高興。Johnny回憶道:“我們都覺得太軟調了,雖然聽起來很舒服,但是進壹步聽,我們都覺得不太對勁;當然,在趕時間的狀態下,隨便做也可以是張馬馬虎虎、自欺欺人的專輯出來;但還好我們沒那麽做,現在,我們才可以帶著滿載的好歌、展開為期2年的巡回演唱。”
Chris坦承:“我們的確有點吹毛求疵,之前的成品其實還不錯,但還不夠好,所以我們跟Ken和Mark這壹小掛人就回到利物浦那個我們錄制上張專輯的小錄音室,Daylight、The Whisper及The Scientist這些好歌在兩星期內源源湧出,也迅速的錄好了音,我們因此相當振奮,覺得好像可以隨心所欲的作出任何喜歡的音樂,我們可以不要原音樂器,也可以不要嘈雜的搖滾,我們可以不去對任何現況提出反抗,我們拜訪了Ian McCulloch許多次,而他總是說:試試這個、試試那個,太棒了!”
新輯雖然還是壹貫Coldplay的酷勁,比起前壹張卻更加豐富,有更多的快節奏及電子元素蘊含其中,Chris表示:“上張專輯顧忌較多,做起來感覺明顯有許多的不安全感,因此也有了些許的保留。在經過許多的人生旅程、遇見了許多人後,如今我們更成熟了;在音樂上也是如此,這兩年來我們聽了很多音樂人如:the Bunnymen、The Cure、PJ Harvey、Nick Cave、New Order..的作品,就像海綿壹樣吸收各方精粹的音樂內涵,最後在這張專輯中蓄勢待發。現在我們做起音樂來不再感到憂慮或缺乏安全感了,取而代之的是充分的自信。”
2002年2月,在錄音工作的空檔,Chris前往海地及多明尼加***和國,參加壹場聲援更改世界貿易條款的活動,那是壹段密集而又耗神的旅程,經過困頓的長途蠻荒旅程,見到了許多辛勤工作但貧困的農莊工人,然而他們應得的收入,卻在世界咖啡市場和美國的低價稻米進口政策的的聯手策動下給剝削了,於是Chris在公平貿易活動開場的倫敦特拉法加(Trafalgar)廣場上演出,這也是壹次全體團員壹致認可的行動。Guy談到:“任何壹個擁有我們如此成就的人都有這樣的社會責任,許多人透過電視、報紙在關心我們說的壹字壹句、購買我們的CD並詳讀內頁,要讓民眾得以了解相關議題,這是不可多得的管道,對我們來說卻只是舉手之勞,只要真的能夠幫助人,我們又何樂而不為之?”
在談回專輯的走向,基本上還是以個人情緒出發,Chris表示:“我們是以“每日都可能是末日”的心情在制作這張專輯,所以,我們更要暢所欲言,無論如何都要做到最好。我們盡力達成而且把每天活得精采,就像是盡力抓住每個機會做最好的發揮,因為機會總是來得那麽不可置信。這樣的想法充斥在樂團及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當然專輯中也會提到壹些男女感情的議題,因為人生不就是這樣嗎?”
3.20世紀世界流行音樂發展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誰?答案勿庸置疑,那就是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貓王”(TheHillbillyCat),這個綽號是狂熱的美國南方歌迷為他取的昵稱。
20世紀50年代,貓王的音樂開始風靡世界。他的音樂超越了種族以及文化的疆界,將鄉村音樂、布魯斯音樂以及山地搖滾樂融會貫通,形成了具有鮮明個性的獨特曲風,強烈的震撼了當時的流行樂壇,並讓搖滾樂如同旋風壹般橫掃了世界樂壇。盡管除了在少數的電影。
歌曲中,貓王從未錄制過外語歌曲,並且除了在三個加拿大城市的五場演出,他也從未在美國國外舉辦過演唱會。英俊不凡的容貌,天賦的音樂靈性,不羈天性而富有感召力的舞臺表現力成為了貓王的標簽,也使他成為世人狂熱崇拜的明星,貓王在Graceland的家中,獎品陳列館放滿了金唱片和白金唱片,以及各種各樣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的榮譽,他們中壹部分是挪威,南斯拉夫,日本,澳大利亞,南非,英國,瑞典,德國,法國,加拿大,比利時以及荷蘭。從50年代到70年代,他的影響力持續了20多年,歌曲流行經久不衰。1977年貓王去世之後,他的經典舊作仍然廣為流行,任何再版唱片都能保持非常穩定的銷量。毫無疑問,貓王是流行音樂歷史上唱片銷量最高的藝人。
貓王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售出的專輯是唱片業歷史上銷量非常大的歌手。僅僅在美國,貓王就已經擁有RCA唱片公司和美國錄音工業協會(RIAA)追頒的131張金唱片及白金唱片。據估計,貓王總銷量中,40%是在美國國外創造的。
4.披頭士樂隊(甲克蟲樂隊)
The Beatles 是無疑世紀的最有影響的樂隊。在8年的時間中,他們不但改變了搖滾樂和流行樂 ,而且,永遠的改變了所有音樂的面貌。
50年代末,在節奏與布魯斯的影響下,壹種新的音樂風格--搖滾樂誕生了。
1956年,羅尼·多內甘(Lonnie Donegan)和克理斯·巴博爵士樂隊(the Chris Barber Jazz Band)以壹首胡迪·萊德巴特的《Rock Island Line》打入了排行榜的前十名。(克理斯·巴博樂隊1967年錄制了壹首名為《Catc--all》的歌,這是保羅·麥卡特尼在1957-1960年間寫的) 羅尼·多內甘隨後的壹系列成功的歌曲(如《CumberlandGap》、《Gambling Man》)開始了席卷英倫三島的“Skiffle”音樂狂潮。由於它簡單的樂器(有時只是日常的家庭用具,象搓衣板),和壹種“誰都可以做”的態度, 全國十幾歲的孩子都開始組建屬於自己的"Skiffle"樂隊。
在這些突然出現的“Skiffle Bug”中有壹個16歲的利物浦男孩,名叫John Lennon。雖然他是聽了壹首貓王1956年錄制的《傷心旅舍》,才對流行音樂產生興趣的,但“Skiffle”音樂的興起促使他在1957年3月組建他的第壹個樂隊,這個樂隊叫“Black Jacks”,John彈壹把央求他姨媽花17鎊買的吉它,而另壹位成員Pete Shotton的樂器是搓衣板。這個組合很快(壹周後)改名為“Quarry Men”,這是他們兩個的學校校歌中的壹句,QuarryMen的人員總是不斷的變化經常會有他們的朋友加入進來。他們開始在壹些聚會和利物浦附近舉行的“Skiffle”競賽上演出。他們曾經參加過演出由卡洛爾·勒維斯舉辦的天才競賽,但連預賽也沒有通過。那次比賽失敗壹個月以後,Pete Shotton安排“QuarryMen”在壹次沃爾頓聖彼德帕裏什教堂的夏季節演出。 舉行的時間是1957年7月6日。
1957年7月6日,在利物浦的另壹個地方,“Quarry Men”的壹位成員伊萬·沃漢(Ivan Vaughan)正在勸說他的朋友Paul McCartney,和他壹起去看“Quarry Men”的演出,並宣稱那兒是遇到女孩的好地方。總的不管怎麽說,Paul還是和Ivan壹起去看了演出。
Paul 對當時 John的評價:“我記得去了那個地方,看了所有的節目,也聽了所有的音樂,那是John和他的樂隊。我記得我很驚奇,因為我確實被那音樂吸引了。我記得John在唱壹首叫《Come On With Me》的歌。他在收音機裏聽過那歌,不過他不知道歌詞,只知道曲不知道的詞他就自己編,他看起來不錯,他唱得也很好,他對我應該是個很好的領唱。當然,他沒戴眼鏡,所以看起來確實很溫和,我記得John確實不錯,他是惟壹壹個出眾的,其他人沒有什麽印象。”
“Quarry Men”下午的演出結束後,Ivan把Paul介紹給了John。“那時我是個胖胖的上中學的男孩,他(John)把壹個胳膊搭在我肩膀上,我那時覺得他準是喝酒了”。Paul抓過壹把吉它,開始向樂隊展示他的天才。他唱了《Tw--enty FlightRock》和《Be-Bop-A-Lula》,兩首歌都是John最喜歡的(後來Paul抄了歌詞給他)。Paul能記住所有的歌詞,使John非常驚訝,而這個15歲男孩在吉它上表現出的技巧是所有“Quarry men” 成員都還沒有掌握的。
1957年7月6日,是甲殼蟲歷史上最重要的壹天。
兩周以後, Pete Shotton騎自行車穿過沃爾頓代表John和樂隊邀請Paul加入。在Paul McCartney加入“Qua--rry Men”,“Quarry Men”並沒有立即接受George,嫌他年紀太小。而George卻壹心要加入樂隊,於是很是崇拜John,亦步亦趨地模仿John, 他家也成了“Quarry Men”排練的好去處。後來當他終於加入樂隊時,樂隊已更名為“Jonny and the Moondogs”。在那年秋天(1958年),他們用“Jonny and the Moondogs”這個名字進行演出。是在利物浦演出,人們開始喜歡上這支樂隊了... 1959年,他們把樂隊的名字改為“Silver Beatles”這時他們遇到了壹大問題----樂隊沒有鼓手。喬治·哈裏森說他認識壹個從俱樂部出來的家夥。他就是Pete Best於是他也加入了樂隊。
到了1960年8月份,他們把樂隊名字簡化成了“甲殼蟲”( The Beatles)。這時他們來到了德國的漢堡,因為在那裏比較容易找到演出的機會。但是當他們第壹次到的時候,卻被告知他們樂隊必須要有5個人。於是他們又返回利物浦,問壹位朋友是否願意加入樂隊擔任貝司手。這個人就是Stuart Sutcliffe,他說可以。那時已經是1961年了。他們就經常在漢堡演出。8月17日到10月3日,他們在Intra Club演出,每晚四個半小時,周末六個小時。這以後由於警方關閉了Intra Club,甲殼蟲轉到Kaiserkellar繼續演出,在這裏,他們遇到了壹位來自當時利物浦最出名的樂隊RoryStorm and the Hurricanes的鼓手Ringo Starr,Ringo很快和他們成了好朋友。10月15日,John、Paul、Geo--rge、Ringo和the Hurricanes的另壹成員Lou Walters,壹起在壹間錄音室錄了George Gershwin的《Summ-- ertime》。 也是在Kaiserkellar,Stu遇到了Astrid,壹個學攝影的女孩。兩人很快墜入了情網,兩個月後就訂了婚。Beatles早期的馬桶蓋頭發型,後來被壹些歌星抄襲的造型,就是Stuart的女友Astrid設計的。在壹次旅途中,他們遇到了歌手托尼·謝裏丹。謝裏丹想錄制新專輯《我的邦妮》,但沒有找到樂隊。他們說可以為他伴奏,雙方壹拍即合。謝裏丹的制作人給樂隊起了個新名字“節奏兄弟”,但這個名字只是用於這次伴奏。
11月,甲殼蟲轉到了The Top Ten Club。11月21日,倒黴的George因為被發現不滿18歲而在俱樂部演出,而被德國警方驅逐出境;只過了幾天,Paul和Pete又被指控在他們所住的電影院後面的小屋裏放火,也被警方驅逐出境;自然,John也只得收拾收拾,回國了。只有Stu留了下來,為了他所愛的女孩和繪畫。
分別回國以後,George、Paul、John並沒有聯系,直到第二年的2月,他們才重新聚在壹起,這時George甚至不知道其他甲殼蟲也回國了。
Stu的離開使得甲殼蟲不得不重新去找壹個貝司手。起初,他們找到了Pete過去樂隊Blackjacks的Chas Newby。但不久,Chas就因為要繼續學業而離開了甲殼蟲。 1961年,沒有了貝司手的甲殼蟲又壹次踏上了去漢堡的旅程。在此期間,為了有壹名長期的貝司手,甲殼蟲們決定從內部解決這個問題。John、Paul、George三個人開始推來推去:John想要George去當,而其他人想要John去。最後的結果是Paul接過了這個任務。當時他恰好沒有吉它(剛到漢堡就摔碎了),壹直在彈鋼琴, 只能偷著彈別人的吉它,而且因為他是左撇子,只能反著彈。另有傳聞說,他當上貝司手後,他的第壹把貝司是壹把七弦貝司,上面的弦是從漢堡壹家俱樂部的鋼琴上“借”下來的。後來的某壹天,Paul外出尋找他的第壹把象樣的貝司,他到了漢堡市中心的壹家小商店,在櫥窗裏看見了壹把小提琴形狀的貝司,那是壹把Hafner500/1,他花了大約$45買了下來。再後來,他有過許多不同型號的afner500/1。
1960年,在德國的Top Ten俱樂部演出並幫助Tony Sheridan出了單曲My Bonnie。觀眾裏包括North End音樂商店經理Brian Epstein,他開有壹間錄音室。“甲殼蟲”的演出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於是他就告訴“甲殼蟲”他想作樂隊經紀人。對於這個主動找上門的提議,“甲殼蟲”們怎麽能不動心呢?經過毛遂自薦便成為了他們的經紀人,這時大約是61
年的11月。隨後,Epstein就開始和英國幾乎所有的唱片公司聯系。
在他的安排下,甲殼蟲在1962年新年的第壹天來到Decca唱片公司試音。他們演唱的是經Epstein精心挑選的15首歌曲,其中包括三首他們自己寫的歌:《Hello Little Girl》、《Like Dreamers Do》和《Love Of The Loved》。然而Decca公司並不認為他們的歌會走紅,沒有和他們簽約。
不久,Epstein會見了經營著壹家屬於EMI的小公司Parlaphone的George Martin。Epstein當時已經被多家公司拒絕,有些心灰意冷,和George Martin的會面實際上多半是開玩笑,因為George Martin的公司主要制作喜劇錄音,Epstein給George Martin聽了甲殼蟲的試音帶,試音帶的效果並不好,但為了了解甲殼蟲究竟如何, George Martin叫Epstein把他們帶來,讓 他親自看看。幾個月以後,1962年6月6日,甲殼蟲們第壹次來到Abbey Road錄音室試音。George Martin花了兩個晚上和壹個下午來聽甲殼蟲的演唱,他很快被甲殼蟲的非凡魅力所吸引。 甲殼蟲們寫的《LoveMe Do》是其中他最喜歡的壹首,《P.S.I Love You》是另壹首,只有壹點,George Martin稍稍有些不滿意, 他把這點告訴了Epstein, George Martin不知道這個問題也正是Epstein和其他甲殼蟲在考慮的。生性文靜的Pete Best壹直與其他甲殼蟲有些格格不入,他的擊鼓也很難為甲殼蟲這樣壹支搖滾樂隊提供有力的支持,而最重要的壹點是甲殼蟲們也的確知道有另壹位更加出色的鼓手。
8月16日,Ringo Starr正式代替Pete best成為甲殼蟲的鼓手。這大大激怒了Pete Best歌迷,Mersey Beat很快收到壹封有幾百個簽名的請願書,還有很多歌迷聚集在The Cavern Club門前示威,喊著“Pete Best Forever,RingoNever!”甚至還發生了壹些混戰。在其中的壹次裏,Goeroge Harrison被揍了個“烏眼青”, 8月18日,Ringo僅僅排練了兩個小時後,和其他甲殼蟲壹起開始了他們第壹次在Parlaphone的正式錄音。
在9月4日的第二次錄音中,制作人George Martin想讓他們唱Mitch Murray的歌《How Do You Do It》,但甲殼蟲們堅持要用他們自己的歌《Love Me Do》,爭論的結果是甲殼蟲們獲勝了。錄音前,George Martin的另壹個建議被接受了,這就是加上John的口琴,但他們不得不改變原先由John主唱Love Me Do的計劃,而改由Paul來主唱,這使天生有“舞臺恐懼癥”的Paul大為緊張。
10月5日,甲殼蟲的第壹張英國單曲唱片《Love Me Do/P.S.I Love You》正式發行。據說Epstein為了確保這張唱片能打入排行榜的前二十名,Epstein本人掏錢買了壹萬張。 對於他們來說,這或多或少也算是壹個成績。從這以後,他們開始在全國巡回演出。他們的新歌《Please Please Me》登上了熱門歌曲排行榜的首位。他們其它的壹些早期登上排行榜首位的歌曲有《She Loves You》和《From Me To You》。這時真正的“甲殼蟲”狂熱開始了。同年,他們第壹次到瑞典進行了演出,而此刻美國也急切地希望他們能去演出。布賴安·愛潑斯坦和他們的制作人喬治·馬丁希望們能夠去美國演出。但“甲殼蟲”們卻說:“只有我們的歌曲在美國拿到第壹,我們才會去”。因此他們沒有去美國,而是去了法國。在法國的壹次演出之後,他們收到了壹封發到旅館的電報:“國會錄音公司(Capitol Records)向妳們表示祝賀!妳們的歌曲獲得了美國排行榜第壹名”。於是結束了法國之行後,他們開始赴美國演出。在那裏,他們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結束了在美國的偉大之旅後,他們回到了英國,開始拍攝他們的第壹部電影《A Hard Days Night》。
1962年的第三次漢堡之行卻是痛苦而令他們永生難忘的。1962年4月10日,在甲殼蟲到漢堡的前壹天, Astrid接到她媽媽的電話說,Stu頭疼得想從二樓窗戶跳出去。 她趕回家, 想把Stu送到醫院去,但是在去醫院的路上,Stu死在了她的懷中。據說是死於腦出血。Astrid到機場去接John、Paul和Pete時,他們的眼睛都紅紅的。John Lennon在《In My Life》這首歌所寫的"With lovers and friends I still can recall, Some are dead and Some are living ",指的就是他死去的好友Stuart Sutcliffe,壹個早夭的天才。
Beatles的成功引起Decca Records的無限悔恨,也間接促成Decca Records 與Rolling Stone簽約,就從這兒開始, 同類型團體大量冒出,搖滾樂又隨著Beatles改變了!
1964年,Beatles到美國Grace Land拜訪他們的少年偶像Elvis Presley,Elvis對於這四個小鬼能夠獨步武林,表示非常不屑,他壹直躺在沙發上看電視,不想跟這些毛頭答腔,Beatles不以為意,只覺得這是壹次奇怪的會面。1965年8月Beatles在Shea Stadium創下演出收入的紀錄,又借機拜訪了他們年少時的偶像Elvis Presley 。沒想到Elvis當面斥責這
四個小鬼,批評Beatles的音樂是制造社會問題的噪音。 1965年10月26日,英國國教決議頒給他們榮譽獎章,在白金漢宮,Elizabeth女王親自頒授MBE(Member of the British Empire)勛章給每壹位團員。新專輯和第二部電影的名字是《求救》(HELP!),賣出了上百萬張。
在1965年底,“甲殼蟲”在紐約“希葉”體育館進行了演出,觀眾達到了創紀錄的55000人。以前從沒有人能夠擁有這麽多的觀眾。這時他們的音樂變得更富有變化。喬治·哈裏森還受到了印度音樂的啟發,這可以從專輯《橡皮心》中聽出來。不久他們又開始進行了亞洲巡演,其中演唱了新歌,包括《Paperback Writer》。他們還到了菲律賓,但在那裏覺得不太舒服,因為那裏的“甲殼蟲” 迷實在是太過分了,到處都是瘋狂的歌迷,使他們十分疲憊。
到了1966年底,他們在美國舊金山的燭臺公園進行了演出,這是他們最後的壹次正式演出。之後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來錄制歌曲了。
1967年,beatles 推出《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這張概念專輯,正式讓搖滾樂成為嚴肅的藝術,創作題材不再僅限於男歡女愛。1967年六月,Beatles在全球第壹次的衛星轉播節目中,應邀作現場表演,他們特地為此寫了壹首歌 《All you need is Love》,透過三顆衛星,24個國家可以同步看到Beatles的這場演出。
1968年,他們錄制了《The white album》。 1969年,他們制作了《Let It Be》這時他們非常疲憊,覺得這些專輯應該是他們最後的作品。不過他們覺得《Let It Be》有點過於悲傷,因此他們又制作了專輯《Abbey Road》。他們在他們開在倫敦的蘋果公司的房頂上進行了最後壹次演出。
1970年4月,“甲殼蟲”宣布解散,不過其成員還在繼續著各自的音樂事業,他們的專輯也仍然在出售,其中新的壹張精選集賣得非常好。“甲殼蟲”過去是,現在是,或許將來也會是有史以來最受歡迎和最成功的音樂組合。
5.約翰.溫斯頓.列儂(JohnWinstonLennon)、英國著名搖滾樂隊“披頭士”(TheBeatles,也譯做“甲殼蟲”)成員、搖滾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 詩人、社會活動家。
甲殼蟲樂隊在60年代末解散後,列儂與大野洋子曾進行了壹系列驚世駭俗的先鋒藝術探索,壹時為人側目。與此同時,他們在社會政治活動中還做出了壹系列大膽行動,壹時被美國政府列為不受歡迎的人。1975年,他們的孩子出世使列儂感覺到自己“像帝國大廈壹樣高大”,從此他潛心在家養子,過起了與世無爭的日子。直到1980年重新出山後迅速被刺。
假設有人讓妳選出搖滾史上最優秀的搖滾樂隊,如果“甲殼蟲”(TheBeatles)樂隊只能列第二的話,那麽第壹的名額也只能是空缺的。而在這支世界流行樂史上最傳奇的樂隊中,約翰·列儂是靈魂。
2005年12月8日是列儂去世25周年,全球樂迷及知名人士祭奠列儂的熱浪壹浪高過壹浪。
好萊塢導演賈雷特·舒弗爾率先決定以槍殺案作為主題,來拍攝壹部關於列儂生命最後壹周的電影。
而列儂的遺孀大野洋子更是早早地準備了壹本名為《MemoriesofJohnLennon》的回憶錄,該書已經於12月1日正式面世,包括伊基·波普、米克·賈格爾和雷·查爾斯等著名音樂人都在這部書裏表達了對這位搖滾英雄的懷念。
更重要的是,在10月下旬,72歲高齡的大野洋子重踏上東京武道館的舞臺,首次獨唱了“甲殼蟲”的經典名曲,用來紀念早逝的丈夫。雖然是因為這位從小接受美國教育的日本前衛藝術家加速了“甲殼蟲”的解體,而不被蟲迷們歡迎,但也正因為有了她的出現,才讓列儂後期的音樂作品綻放出壹種無人可以效仿的夢幻色彩來。而這份童話般的純真,不僅是當今流行樂最缺乏的寶貴養分,也是紀念列儂逝世二十五周年的種種形式背後,應該真正領悟的精神所在。
告別列儂告別搖滾
1960年的利物浦,四個年輕人帶著他們稚氣未脫的笑容和對愛情、對生命的歌頌,用不規整的和弦與嬉皮的歌詞打破了當時流行歌壇靡靡之音盛行的傳統,用壹種更接近人性的創作方式締造了壹種嶄新的文化,進壹步催化了西方嬉皮文化的發展。今年是“甲殼蟲”樂團組建45周年的紀念年,他們依然是世界樂壇的寵兒,內地在下半年引進的再版《黃色潛水艇》專輯依然能保持熱銷就是壹個最好的例證。
1980年的12月8日晚11點,隨著紐約上空的五聲槍響,列儂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後旅程。整個世界開始哭泣,解散十年的“甲殼蟲”樂隊最後的壹絲重組希望被徹底毀滅,整個西方社會永遠失去了壹個嬉皮文化國度裏的國王。曾經代表著上世紀七十年代嬉皮精神的搖滾樂倡導的仁愛與和平、自由和獨立的音樂精神,已經完全被聲色犬馬的娛樂性所替代,再也難現昔日純粹自然的本性色彩。
6.中文名: 綠日樂隊
英文名:Green Day
Green day樂隊在美國另類樂壇的後“nirvana”時期崛起,實際“jam pearl”之後最有影響的樂隊。本質上,“green day”是punk復興者,復活了急速而簡練的,3個和弦的punk流行歌曲。盡管他們的音樂並沒有特別的創新,但他們用《dookie》獎70年代末的 punk帶給新的年輕的壹代。“green day”未能保持住他們的成功——《dookie》賣出800萬張,而它的下壹張之賣了前者的四分之壹,但是他們的影響甚為深遠,是他們打開了美國新朋克,朋克金屬和第三次ska音樂浪潮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