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新中國的外交足跡。
陳敦德記錄新中國外交足跡的紀實文學作品,寫自建國前延安時代中國* * *產黨的“半外交”。
抗戰後期,羅斯福總統派遣美軍使團前往延安,與中國合作抗戰。在此期間,中國* * *產黨產生了第壹份珍貴的外交工作文件。這個美軍任務被蔣介石限制,稱為“美軍觀察組”。這是中國與美國當局接觸的開始。書中生動地描述了美軍官兵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的生活,美軍與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的合作,政治鬥爭,蔣介石重慶當局的覆滅,甚至美軍在延安楊嘉玲禮堂放映的第壹部大片《米老鼠在好萊塢》。書名是《聯系at 1944——美軍觀察組》,書中使用了當年留下的壹些珍貴照片。
合作在1946 ——軍事調整的歲月《外交年輪》系列第二冊,主要講述了美國人尊敬的馬歇爾將軍作為總統特使,調解中美矛盾的全過程。據陳介紹,1946軍事調整執行部的歷史在過去壹段時間裏被忽視,這是中國外交工作的壹個非常重要的早期階段。當時中國* * * 1/3的中央委員都是在軍調部工作中培養出來的。
在《1949崛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實錄》中寫道,在東單北街東側巷子裏的舊外交部大院裏,在1949+065438+10月8日的外交部成立大會上,外交部長周恩來說,“世界上有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我們外交部有200出頭的人員”“新中國的
1972解凍,1979起航,都是解凍中美關系,建交的書。毛澤東和鄧小平分別在解凍和建交兩個階段主持秘密談判的這兩本書,針鋒相對,跌宕起伏,躍然紙上。在第十本書《穿越2006 54 38+0——新中國建交談判實錄》中,在揭示了中法、中加、中美、中日、中國與東盟國家外交談判的重要突破後,錢其琛在接受采訪時回憶說,“我們與161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與220個國家和地區保持了外交關系。
叢書中的其他內容大多涉及新中國成立時確立的外交政策、日內瓦會議、和平五項基本原則、萬隆亞非會議、周恩來總理訪問非洲、中法建交以及新中國重返聯合國的艱辛而光輝的歷程。
讓歷史活下去。
陳敦德沒去過外交學院,也沒當過駐外大使,更不是外交部高級顧問。妳是怎麽想到寫外交題材的?
陳敦德說:尼克松1972“破冰之旅”時,我正在南寧附近的壯族農村插隊。我所在的農村有壹面舊磚墻,上面有抗美援朝時代遺留下來的大標語。“鐵腕抗擊美帝,保衛新中國!”在50年代的朝鮮戰爭和60年代的越南戰爭中,我和當地人民壹直把美帝國主義視為我們不共戴天的敵人,我們鄰縣的農田也曾在高空打下U-2偵察機。不言而喻,1972年毛澤東與尼克森的握手,標誌著世界歷史和平新紀元的開始,這是壹個大逆轉,在我心中留下了強烈而深刻的印象。10年國內動亂結束,改革開放時代開始的時候,我有幸來到北京讀了壹所補充大學,不是學外交,也不是學國際政治;但是,了解1972的“大反轉”的始末,成了我在北京最想做的事情。
對自己確定的事情要堅持,不要害怕失敗。我從80年代初就開始努力了。歷經八年艱辛,走訪多方,研究無數文獻,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最後,我於65438年9月在北京出版了我的第壹部外交題材的紀實文學專著《毛澤東與尼克森》1972,成為有分量的暢銷書,壹次性發行30萬冊,全國發行。光明日報稱該書為“從專家學者到普通百姓的暢銷書”。該書初版獲得全國優秀圖書獎和群眾評選的“全國圖書金鑰匙獎”壹等獎。前總統尼克松那時還活著。看完這本書,我讓他收藏在尼克松圖書館,給我簽名。
真正體會到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的真諦。有了第壹本書,我邁出了第壹步,接下來的書陸續出版。
陳敦德說,寫這些書靠的是熱情和大家的支持。外交部的老同誌安鄭國(前錢其琛任外長時的辦公廳主任)在外交部舊樓裏為他設置了工作室和壹臺電腦,並派了兩位主任做他的助手,為他采訪外國大使和老大使、使用有關資料提供了方便。此外,他還廣泛采訪了事件的有關當事人,如前副總統、和尼克松的翻譯吉、洛德、張、喬、、傅浩、熊向暉、錢其琛、唐家璇等。除此之外,我們還要翻看上萬億的文獻,通過這些生動的采訪,讓歷史事件有血有肉的復活,這可能就是大家喜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