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當這個年輕人帶來許多他用過的舊刷子時,喬瓦尼·貝裏尼感到失望。他用懷疑和真誠的目光看著這個年輕人。因為這個小夥子帶的刷子都是最普通的那種。喬瓦尼·貝裏尼懷疑這個年輕人在欺騙他。敏感的年輕人當然立刻感覺到了。他什麽也沒說,只是拿了其中壹支破鋼筆蘸了蘸顏料,為喬萬尼·貝裏尼畫了壹頭柔軟、纖細、波浪狀的女性頭發。當喬瓦尼·貝裏尼看到他真的用如此普通的筆畫出如此纖細柔軟的頭發時,他相信了這些年輕人。失望之余,他從那堆東西中選了壹把刷子作為紀念品,但他心裏更加佩服這個年輕人。
這個能讓大畫家喬瓦尼·貝裏尼佩服的年輕人是誰?他就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畫家——丟勒。
阿爾布雷特·丟勒出生於5月21471日,出生地是當時德國人文主義的中心紐倫堡。這個城市很繁榮,科技文化也很發達。他的父親是匈牙利的金銀工匠。丟勒年輕時跟隨父親學習手工藝,但逐漸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65438年到0496年,丟勒跟隨當地著名畫家伏爾加莫特學習繪畫,後來又拜了幾位名師。1494年,丟勒回到紐倫堡並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不久,在妻子的陪同下,他第壹次遊遍了意大利,回來後開始寫作。在此期間,他的作品主要有德萊特和卡巴斯基的祭壇畫《父親的肖像》和《自畫像》,銅版畫《聖克裏斯托姆》、《三個農民》、《流浪者》,木刻《男浴室》、《山姆森》和65,438+05木刻畫《聖約翰的啟示》。
《聖約翰啟示錄》是《聖經》中充滿恐怖和奇思妙想的最後壹段經文。丟勒借用了聖約翰的啟示錄,暗示羅馬的暴政必將遭受苦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騎士。圖中最遠的是壹輛奔馳正在拉弓射箭代表“戰鬥”;壹個更近的人騎著馬,手裏拿著劍。他代表“戰爭”;第三個騎士揮動空天平,表示邪惡的靈魂不再需要稱重,他代表“饑荒”;最近,壹個骨瘦如柴的老人騎著瘦馬,拿著鋼叉在屋後。他代表“死亡”。這四名騎士在罪惡的人群中疾馳,無情地踐踏著倒下的人群。在“死神”的馬蹄下,壹個穿著精美衣服,戴著皇冠的皇帝,正用驚恐的眼神盯著自己的末日。他高貴的身體已經被踩得粉碎,他高貴的頭顱即將被地獄裏的怪物吞噬。此外,各級深惡痛絕者也將受到嚴懲。烏雲在天空中翻滾,電閃雷鳴,眾神的使者在空中指出誰是作惡者。整個畫面充滿了戲劇性的變化。正義之劍所向披靡,雷電為之咆哮。讓那些充滿邪惡的人在恐慌、恐懼和哭泣中逃離,沒有人能幸免。
此外,在這組木刻中,如《巴比倫的娼妓》和《天使米哈伊爾與魔鬼之戰》也非常有名。《聖約翰的啟示》是這壹時期丟勒版畫的代表作。歷史學家壹直將這些在創作理念和技法上都取得卓越成就的15版畫,視為德國中世紀藝術終結的標誌和新藝術時代到來的裏程碑。在這些傑出的作品中,丟勒開始使用他新穎獨特的簽名——賀(即A和D的組合)。
《聖約翰的啟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使丟勒壹舉成名,成為德國畫壇的壹顆新星。他對自己的實力充滿信心。例如,在他這壹時期的自畫像中,丟勒把自己畫成壹個神聖的使徒,他的設計與基督耶穌相似。“壹根非常細的卷發左右分開。他的臉上有壹種莊嚴肅穆的表情,壹雙充滿智慧和憐憫的眼睛,右手指向胸前,仿佛在表明心意。”這實際上是基督的形象,是丟勒心目中拯救世界的上帝的形象。在丟勒心中,基督耶穌不再是宗教意義上的至高無上者,而是壹個正直的人。他有壹顆熱愛祖國、關心人民的心。這是地球上的上帝。而這恰恰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者所關心的從事變革,推動時代進步的高尚品格。在這裏,丟勒把自己畫成基督,雖然有自吹自擂的因素,但也顯示了丟勒思想的深刻和人格的偉大。他就在那裏,好像在說馬丁·路德的名言,“我立場堅定,我只能這樣做。”
丟勒不僅畫了這種似乎帶有壹點神秘主義和深刻含義的自畫像。而且在他的大型宗教作品《羅塞庫拉的犧牲》、《三位壹體的崇拜》中,也多次以“旁觀者”或“助手”的身份出現在銀幕上。
1500年後,丟勒在繪畫方面取得了新的發展和成就。比如《博士來朝拜》《海的奇跡》《復仇女神》《聖瑪利亞的祭壇畫》《亞當和夏娃》都是很優秀的作品。
1505年,當瘟疫在紐倫堡大流行時,丟勒第二次前往義大利。在威尼斯畫派偉大畫家喬瓦尼·貝裏尼的指導下,他對威尼斯的油畫技法和色彩有著深刻的感受。與此同時,他在藝術上的卓越成就受到了意大利同行的青睞和推崇,從而促成了開場的壹幕。在這壹時期,丟勒主要創作了《威尼斯女人》、《帶著念珠的聖母》、《羅·塞庫拉的犧牲》、《三位壹體的聖壇》和《赫拉祭壇畫》等。,但最後壹幅傑作《赫拉祭壇之畫》卻在1509年不幸被燒毀。
丟勒在學習兩年後回到了紐倫堡。在此期間,產生了許多其他作品,包括《騎士》、《死亡與魔鬼》、《書房裏的聖哲羅姆》和《憂郁》,這些作品被公認為是他黃金時期的三大銅版畫。《騎士、死亡與魔鬼》充滿了緊張不安的情緒,畫面表現了壹個堅忍不拔、意誌堅強的基督徒在邪惡勢力中前進。丟勒表示,在這樣壹個動蕩而痛苦的社會,人文主義者應該向“基督教騎士”這樣的專制邪惡勢力宣戰。
書房裏的聖哲羅姆描繪了壹個全力以赴搞科學研究的學者形象。圖為壹間小書房,聖哲羅姆正沈浸在自己的事業中。地上是壹群被科學的力量馴服了的溫順的打瞌睡的野獸。陽光透過五顏六色的窗戶照射進來,呈現出壹種舒適的氛圍。丟勒在這裏明確舉起了科學人文主義的大旗,他對科學必將戰勝野蠻的偉大力量充滿了信心。
《憂郁》中透露出的情感思想更加曲折,難以理解,被稱為“壹部無法理解的交響曲”。圖中的人物手裏拿著壹個指南針,臉上流露出猶豫、懷疑、失望的復雜表情。房間裏到處散落著沙鐘、天平、鋸子、刨子和釘子。壹切都安靜了,似乎凝結了。丘比特不玩了,小狗疲倦地睡成壹團。房間裏罩著昏黃的燈光,似乎壹切都停止了很久,只剩下淡淡的灰塵。整部作品既似乎表現了科學探索的莊嚴和偉大,又似乎處於思想矛盾的激烈鬥爭之中。無論妳怎麽想象,憂郁依然是壹個未解之謎。
這三幅銅版畫標誌著丟勒版畫藝術的巔峰,其實早在中世紀銅版畫就出現了,只是沒有得到發展。在丟勒的三幅作品中,丟勒運用了新穎的構圖,用平行線、交叉線和虛線的組合來表現物體的不同紋理和形狀,從而達到完美的效果,使17世紀工匠式的銅版畫黯然失色。
晚年,丟勒的作品趨於成熟。其中,最著名的是四使徒。《四使徒》寫於1526年,被提交給紐倫堡市議會。這是兩幅狹長的巨幅畫像,描繪了耶穌的四個門徒:約翰和彼得,保羅和凱爾。左邊的是善良和智慧的象征。那個穿著柔軟的紅色鬥篷的年輕人是約翰,在他旁邊是壹個高個子的彼得·雷丁。右邊的是正義和力量的象征。高個子保羅穿著厚厚的白色鬥篷,壹手拿著壹本書,壹手拿著壹把劍。他旁邊是機警勇敢的凱爾。這兩部作品形成鮮明的對比。丟勒完全拋棄了意大利人在廣闊的空間背景中展示人物的習慣。四個人物緊湊地排列在畫面中,使畫面給人以更強的沖擊力。
兩年後,1528年4月6日,丟勒在紐倫堡去世。
丟勒是壹位偉大的藝術家,他壹生都在努力工作。他壹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和理論著作,包括木刻350幅,銅版畫65,438+000幅,素描65,438+000多幅,油畫60多幅。此外,他還留下了豐富的文字材料。除了自傳、書信和日記,丟勒還對藝術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完成了三部主要著作:《調查指南》、《加強城市的要求》和《人體比例理論》,尤其是《人體比例理論》,是藝術史中的重要著作。丟勒寫道:“我們願意觀看美好的事物,因為它能給我們帶來歡樂。”真正的藝術蘊含在大自然中,誰能探索它,誰就能掌握它。
丟勒不僅是壹位偉大的藝術家,還是壹位建築師和建築師。丟勒的偉大可以和當時最偉大的人物相提並論。所以,德國大詩人歌德說:“當我們清楚地認識了丟勒,我們就處在真理、高貴甚至完美的過程中,認識到只有最偉大的意大利人才能和他的價值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