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達芬奇密碼

達芬奇密碼

三聯生活周刊:《達芬奇密碼》之亂

瑪麗·邁克爾修女是反抗《達芬奇密碼》的代表人物。很長壹段時間,她的行蹤占據了報紙:攝制組在新西蘭拍攝外景時,她在外景中修行祈禱;湯姆·漢克斯壹行到達英國林肯郡,她又帶了200人去抗議。影片在戛納揭幕前,修女跪在紅地毯上的壹個木十字架下,低頭念著《念珠》。修女的姿態反映了教會對《達芬奇密碼》的緊張,但電影導演朗·霍華德認為抗議並沒有想象中那麽激烈:“在林肯郡,確實有壹位穿著修女服的女士和壹個年輕人開車帶她來這裏抗議。後來198人來了,他們在等湯姆·漢克斯給他們簽名。”

電影《達芬奇密碼》不是為了安撫抗議者,而是為了取悅喜愛這本書的人。沒有哪部小說像《達芬奇密碼》壹樣被改編成電影。其密集曲折的探索過程不是靠語言推動的,而是靠畫面推動的:盧浮宮策展人的維特魯威模型在壹灘赤裸的血泊中;小聰明;在巴黎的街道上;在神龕前鞭打自己的白化苦行僧...雖然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模糊不清,但丹·布朗在寫的時候就想好了扮演誰:密碼專家羅伯特·蘭登是“穿著蘇格蘭裙子的哈裏森·福特”,編劇也明確表示法國偵探法西是為讓·雷諾量身定做的。湯姆·漢克斯取代哈裏森·福特是好萊塢的選擇——他那麽聰明,有沒有哪部電影失敗過?“漢克斯的智慧是裝不出來的。壹個好演員什麽都演得好,除了那種還在思考的感覺,哪怕沒有深入思考。”電影編劇戈德曼說。漢克斯真的很適合演那個經常低頭不語的男人秀角色。關鍵是他票房有保障。《天使愛美麗》中的女主角給了奧黛麗·塔圖,壹個地道的法國人,從而避免了《藝妓回憶錄》中女演員的國籍之爭。讓·雷諾很自然地把它攬在了自己身上,《達芬奇密碼》在“9.11”的緊張關系之後,成為了美國人和法國人的和解。

據說法國總統希拉克曾經接待過這位導演壹行,主動提出幫忙打開盧浮宮的大門,但同時暗示希望女主角由女兒的密友出演,之後法國國寶讓·雷諾的片酬會更高。幸運的是,獲得兩項奧斯卡獎的《主旋律》導演朗·霍華德人脈廣泛,在總統不在場的情況下進入了盧浮宮。他們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地板上沒有血跡,名畫不能直接照明,蒙娜麗莎不能直接寫密碼等等。最終,電影中的蒙娜麗莎是壹個復制品。這些困難與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發生的事情相比根本不算什麽。他們根本不被允許進入教堂,只是在門外的街道上拍了壹些外景照片。最後這些照片被處理成了現代交通和中世紀的禮拜者在大教堂前重疊,還挺有歷史感的,但是接下來的鏡頭都是在林肯教堂拍的。盡管困難重重,但影片也表現出了無視抗議的不妥協態度:“只有傻瓜才會壹方面采用這個故事,另壹方面又試圖刪除精彩的部分。我們拍這部電影是因為我們喜歡這部小說。”(導演語言)

電影上映前的抵制熱潮是小說抵制的延續。丹·布朗講的故事是壹個非常流行且具有煽動性的陰謀論:耶穌不是神,而是壹個普通人。他娶了抹大拉的馬利亞,生了壹個女兒,這個女兒的血統壹直保留在今天的歐洲。這極大地刺激了羅馬天主教徒。影片上映前,梵蒂岡二把手再次呼籲抵制《達芬奇密碼》,這是壹本“錯誤、誹謗、侮辱和反基督的書”。被描繪成嗜血成性的天主事工會(Opus Dei)與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電臺(NBC Radio)聯合放映了壹部紀錄片《解密耶穌》(Deciphering Jesus),該紀錄片聲稱準確清晰地解釋了耶穌本人及其門徒的真實經歷。丹麥、日本、印度和新加坡的基督教團體以不同的方式抵制電影,包括抗議、絕食和演講。他們害怕顛覆基督的說法更世俗,隨著電影廣泛傳播。然而,這些舉動除了加強了人們對電影的好奇心,也只說明了壹件事:這部好萊塢大片又成功出口了。

電影上映後,壹切都變得危言聳聽。“羅馬天主教可以高枕無憂了。”《新聞周刊》的影評說:“這部漫長而平淡的電影根本沒有顛覆人們對基督教的傳統認識,它只會顛覆奧黛麗·塔圖進軍好萊塢的野心。”小說暢銷的時候,人們只把丹·布朗的敘事技巧和平實的語言當做次要矛盾。電影壹出,小說情節安排的小瑕疵,電影的拙劣手法都被放大了。丹·布朗的聰明之處在於探索的過程環環相扣,宗教、歷史、藝術、天文、地理的有機結合。讀書可以讓妳知道格林威治之前地球的子午線在哪裏。世界上任何壹個蜂箱裏的雌蜂數量除以雄蜂數量都會等於壹個數,但影片抹殺了這壹切,留下了壹塊“假”勞力士和壹只被教會嚇了壹跳可以救命的鳥。這些安排既生硬又過時。影片還試圖在2小時內完成小說20小時的故事,大量倒敘是在做徒勞的宗教科普工作,讓影片顯得擁擠局促,像壹個塞得過滿的布口袋。按照《新聞周刊》的說法,最致命的是這部電影缺乏人性。聰明如湯姆·漢克斯的蘭登,壹個深奧的符號學家,喘不過氣來。他除了童年記憶經常落井外,沒有其他性格特征,唯壹的作用就是壹個活的數據庫。而且他話太多,解開秘密就像個超人,以至於像個笑話。苦苦思索手裏拿著玫瑰密碼箱的那壹幕,那是多麽劃時代的壹刻。2000年的秘密,無數的謀殺,就要出來了。但蘭登站在“巖石聖母”面前,學以致用。小宇宙壹爆發,他就想出了密碼:蘋果。這不是蘋果的廣告吧?奧黛麗·塔圖也缺乏天使愛美的美麗和敏捷。作為耶穌的後代,她碌碌無為,心事重重。更何況,可惜她沒有和密碼專家發展戀情。讓·雷諾偵探陷入了壞人的圈套,幾乎把他忘了。電影中唯壹可愛的角色是雷·蒂賓,壹個由伊恩·麥克萊恩扮演的宗教狂熱分子。

說到“雷提彬”這個人物,他的設定和《達芬奇密碼》的版權官司有關系。小說通過雷·蒂賓之口講述了聖杯的秘密,而這正是聖血聖杯被指控抄襲的內容。不過,後壹部小說的作者之壹理查德·雷(Richard Ray)開玩笑說,丹·布朗對“雷”這個人物的設定是直接引用,並不是抄襲。兩部小說都由蘭登書屋出版,官司讓《聖血聖杯》壹周賣出7000本,《達芬奇密碼》也重回榜單,內外皆是。這場訴訟就在電影上映前開始,看起來像是蘭登書屋和索尼影業之間的宣傳陰謀。飾演“雷·蒂賓”的伊恩·麥克倫說:“如果妳的電影能出現在每天晚上21的新聞裏,那還有什麽理由懷疑這部電影的票房呢?”

小說《達芬奇密碼》也能讓宗教人士擔憂,但電影卻突然把註意力引開:隱藏的令人震驚的秘密是什麽並不重要,電影通過講述故事大綱變成了壹場美女與英雄的尋寶。是宗教版的《國家寶藏》,低配版的《玫瑰之名》,歐版的《聖經·密碼大戰》……不過是好萊塢拍的又壹部類型片罷了。少數具有國際意識的人認為我們缺乏基督教傳統,遵循達芬奇密碼是壹個盲目的玩笑。影片給出了壹個理直氣壯的理由:我們不關心耶穌,也關心湯姆·漢克斯。好萊塢擅長做這樣壹個善於表達的空殼,塞進去的東西都能賣到全世界。總有壹天,我們的遺物和神的名單也可以塞進去,不用擔心褻瀆或違反,因為《達芬奇密碼》已經證明,壹旦放進這類電影的外殼裏,什麽都不需要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