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初見蠶寶寶
當我第壹次把蠶卵拿到他們面前時,幾乎每個人都睜大眼睛發出了陣陣驚呼。蠶對於城市裏的孩子而言,是壹種陌生的小動物。可能其中壹些人對蠶有所了解,但大多停留在書本知識或淺顯的印象。這樣新奇有趣的小動物,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紛紛發問:這是什麽蠶的卵?世界上有幾種蠶?它真是從這麽小的卵中孵出的嗎?面對孩子們的發問,我采用了“拖”字訣即推說不太清楚,咱們***同查找答案吧。鼓勵學生自己去找答案,並給予了恰當的提示。沒過幾天他們迫不及待地向我匯報調查結果,雖然內容大同小異但信息來源卻各不相同:有的查閱資料、有的上網瀏覽、有的請教家長或老人、有的詢問賣蠶的小販等。這樣就初步達到激發研究興趣的目的。將蠶卵放在實驗室,請同學們來觀察。在蟻蠶出殼時布置了壹節觀察課,觀察中學生感到新奇、迷惑,甚至是害怕、惡心(女同學居多)。我對他們的表現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孩子們紛紛要求每天來觀察蠶寶寶,我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心中暗喜:果然中了我的“欲擒故縱”之計。在後續的觀察活動中,他們七嘴八舌地把觀察到的現象講了出來,我肯定了他們觀察的很仔細、成果不少,但是妳的家長、朋友沒有見到蠶寶寶,妳是否願意與他們分享這個成果嗎?答案是肯定的,那麽怎樣才能讓他們也知道呢?壹是把觀察結果記下來,給他們看記錄;二是把蠶寶寶帶回家觀察。孩子們開始用自己的方法記錄觀察結果,有的觀察它的樣子、用手或尺測量數據、看它怎樣吃桑葉、看它怎樣運動等等。請學生把觀察記錄給同學、家長看壹看,征求他們有什麽意見或建議?我的用意在於通過這種交流活動,促使他對記錄進行修改,修改過的觀察記錄比較完整、清晰了。而學生們之間的交流更具有實踐意義,不僅可以使學生學會觀察的方法,同時也滲透了尊重他人意見,堅持自己的主見,與人交流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培養。學生的觀察細致入微,如:蟻蠶的大小、顏色、形態、運動的方式等,說明他們具備了壹定的觀察能力。通過觀察活動,他們已經喜歡上了蠶寶寶。
(二)、再見蠶姑娘
在第二次觀察課中,學生分組觀察。有的組各自為戰,分別記錄;有的組在組長的協調下分工觀察記錄;也有的組自選工作——有的觀察,有的記錄,有的測量,有的畫圖(這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壹種合作方式)。在匯報時各自觀察的多有重復、遺漏;組長協調研究的進度受其能力的影響;分工合作的觀察比較全面;我對這種研究方式表示了欣賞。意在影響學生們向這種合作方式學習。學生在觀察時發現了許多細微之處,例如:發現蠶在吃桑葉時,不同的發育階段速度也不同;有的吃桑葉先咬成壹個弧形,轉移方向再咬成壹個弧形或不規則的圓形,有的形成不知名的多邊形,有的蠶碰到同伴會讓出壹些地方***同吃,有的則寸土不讓;開始蟻蠶在桑葉上咬出壹個壹個針孔大小的洞,後來發展到小米粒大小,在逐漸擴大;蠶排便時先軟後硬,由小到大,而且可以入藥,清熱去火。這些發現都在證明壹個觀點——每位學生都是壹個出色的研究者。著名的教育家帕克赫斯特說過:“經驗對於兒童的價值,如同成人的價值壹樣,無論怎樣估計都不會過高。”由此我想到成人用理性認識世界,兒童則用心靈去感悟、認識紛繁復雜的世界。
(三)、灑淚別蠶蛾
在觀察了蠶的成蟲階段後,又迎來了吐絲、做繭。孩子們在觀察、在發現、在感悟。蠶在吐絲前要排壹次便身體變得有些透明、柔軟。然後在盒子裏尋找合適的地方,用嘴把它弄濕再來回吐絲。剛開始還可以看到蠶的動作,逐漸地被蠶絲籠罩住,絲越來越厚形成了蠶蛾的家。孩子們覺得它把自己圍在繭中是為了化蛹成蛾。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雖然痛苦卻不可避免。由此這個系列活動,也滲透著生命意識的教育。在觀察蠶繭時,有人提出剪開繭觀察,有的提議在燈光下或陽光下觀察,這樣既可以達到觀察的目的又不傷害繭中的蛹。繭蛾在產卵後會逐漸死去,學生很難過。我想:這個活動展示了生老病死的客觀規律,養蠶活動壹定會在他們的成長中留下深刻印象。
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回想過去的壹個多月,孩子們壹起觀察蠶、養蠶,有過收獲的喜悅,也有過失敗後的苦澀。
(壹)、無心之失 鑄成大錯
例如:學生在餵桑葉時,急於餵蠶忘記將桑葉洗凈、擦幹,導致蠶中毒(樹葉上噴上了農藥)進入拉稀、死亡階段。經過向同學或老師請教後,註意到桑葉的幹凈與否、水分的多少對蠶的健康有直接的影響,相信他會終身不忘。又如:蠶在結繭前會在盒子角落拉幾根絲,有的同學無意中弄斷了,結果蠶再次吐絲固定自己,有的蠶就未能破繭而出。學生知道是自己的“誤操作”,導致蠶未能成功時很難過。我對他們進行勸慰,相信他們會“吃壹塹長壹智”。因為我們堅信,失敗對壹個人成長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成功。在失敗的灰燼中,往往會迸發出成功的火花。當孩子們失誤時、遭受挫折時,教師應該多些寬容與體諒,他們壹定會給我們帶來成功的碩果。
(二)、爭強好勝 導致失敗
有的學生思維活躍希望能夠與眾不同,所以采取的方案大多復雜、不易操作或者為了別出新裁而選取不同的方案,最終結果大多以失敗告終。這是我們可以采用兩種應對方法,壹是嚴厲指出他為了出風頭而導致的失敗,這種方法符合實際情況卻傷害了孩子的自尊與信心,所以不該用也不能用;二是肯定他做出選擇的勇氣,同時委婉地告訴他:我們經常面臨很多選擇,但是看起來最華麗的未必是最佳選擇。請他選擇前多加思考,這樣可以提高選擇的成功率。同時也反映出教學,既是壹門科學更是壹門藝術。壹門師生交流互動的藝術,壹門要窮盡心智探索的藝術。
三、孩子雖小 心卻不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寫過這樣壹段話: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倘若只說小孩小,他比小孩還要小。在這次養蠶活動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們眾多的發現、新穎別致的觀察報告,而是他們在活動中展示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孩子們在觀察中有許多發現,如:蠶的身體形態、斑點花紋、生活習性等,這些發現很獨特但都可以在書中或別的資料中找到答案,而他尋找答案時真摯、執著的態度、對生命的熱愛卻是無法傳授的。有位學生提出要剪開繭觀察蛹,很多人反對,理由是蠶會感到冷、蠶可能生氣、可能再也不能變成蠶蛾了等等。這壹切都說明他們不僅僅把蠶作為觀察對象,而是當作壹個朋友來關心。由此我想到了幾句話:冷漠只能培養冷漠!智慧需要用智慧來培養!!只有愛才能培養愛 !!!他們對待蠶的態度,給予我很大的震撼。孩子們對蠶是這樣,那麽教師對待孩子們的態度不更應該如此嗎?這個活動孩子們用行動給我們上了生動的壹課。
四、“養蠶”帶來的感悟
(壹)、家校合作天地寬
新課程帶給了我們全新的理念,其中壹條給人印象深刻即“課堂之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更廣闊的天地”。開始大部分學生很感興趣,每天觀察蠶、查閱資料、請教家長,很快對蠶有所了解繼而產生進壹步探究的興趣 。每次課安排壹定時間讓他們交流,逐漸的那些不太感興趣的同學也受到了感染,迷上了養蠶,這可能就是生生交流的好處吧。孩子的家長從事各行各業、知識背景、興趣愛好各有不同,如果把他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真是挖掘出了壹座科學教育資源的富礦。比如:開始有的家長認為養蠶既麻煩又不衛生,不支持在家養蠶。但經過壹段時間發現孩子對這件事很認真,並從中學到很多課外知識時,由不支持轉變為不凡對繼而全力支持。為觀察活動拍照、錄像,配上解說詞,指導孩子從網上、圖書中獲取相關信息。成為我們科學課的強力支持者,我們通過發家長信、打電話等形式表達對家長支持的謝意。這樣既可以促進家長對我們工作的支持與關註,同時可以深入了解家長的情況,從中開發出豐富的教育資源,形成學校、家庭、教師、學生多方互動的科學教育模式。這壹定會給我們的科學教育,帶來豐厚的教育效益與社會效益。
(二)、分享學生的智慧
分享的理念滲透於科學教育的每個環節,而不僅僅停留在口頭或書面上。分享是壹種理念、是壹種積極的心理特征,壹種開放向上的人生態度。是否具有分享的理念,是衡量壹個現代人的重要標誌。英國作家蕭伯納曾經說過:“倘若妳有壹個蘋果,我也有壹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麽妳和我仍然是各有壹個蘋果。倘若妳有壹種思想,我也有壹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麽我們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現代教育敏銳地捕捉到這種思想的價值,把它轉變為壹種教育理念。強調開放的交流、交互式的溝通。分享的前提是平等的交流,所以教師要從“教育者”盡快轉變為“促進者”的角色,才能在探究活動中分享學生的智慧。
1、妳快樂 所以我快樂
在養蠶活動中,學生湧現了許多奇思妙想。例如:他們打算用不同的葉子餵蠶,觀察事物對生長發育的影響。我們幫學生選擇葉子、制定計劃,直到取得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以“研究者”身份介入,關註他們的得失成敗,少幹預,給他們思考、發展的空間,同時也可以轉變學生的固有觀念——教師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可以包打天下,壹切聽教師的。只有這樣堅持下去,學生才能平等的對待教師,逐漸樹立學習者的角色意識,與我們分享學習、研究的快樂。又如:學生在寫觀察日記時,不僅記錄蠶的各種變化,如食量、糞便、顏色、斑點、蛻皮日期等,還別有見地的將每次蛻下的皮附在記錄上,有的還進行拍照、錄像,明確對觀察的事物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記錄。這種對事情認真的態度會使他終生受益,我欣賞他們的才智,期待他們的成功。
2、妳思考 我關註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這個理念,大家都很熟悉,但如何落實到日常的教學中,則各有不同的觀點。我們認為在課堂中讓他們獨立思考、相互交流,分享思考的快樂與成果,這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學生提出了大量富有想象力的問題——蠶尾部的小刺兒是什麽?有什麽作用?身體裏壹條黑色的管子是血管還是食管?蠶的花紋有什麽用?有什麽規律嗎?括號壹樣的花紋有什麽用?這都是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提出的,可以通過討論、查找資料、思考、辯論得出結論。這樣交流的氛圍是令人愉悅的,我們隨時關註著學生,但不意味著必須告訴他。只要不出現科學性錯誤,教師不必加以幹涉。但是尊重學生決不意味著“不作為”,我們還要發揮“促進者”的作用。積極地幫助他們分析、過濾各種信息,同時在師生的、生生的***同建構中,面帶微笑地傾聽、參與他們的交流與爭論,期待他們的成功。
四、養蠶中生成的課程資源
《科學課程標準》強調“探究應該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而探究應該是積極活躍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思維的互動產生了許多新的學習生長點,生成了新的課程資源。如:蠶卵的顏色有無變化?這種變化代表了什麽?蠶蛾不交配是否產卵?卵為什麽是這樣的?蟻蠶孵出後卵殼有什麽用?不同的蠶產卵是否相同?蠶絲如何制成的?絲綢如何傳播的?(這就是絲綢之路的起源)孩子們的研究已經超越了科學課研究生物水平,上升到了文化交流的層面。這真是:小小蠶兒本領大,絲綢之路傳天下。遍及五洲與四海,華夏智慧耀天下。我曾經期待讓科學的課堂充滿生長的氣息,如果能持之以恒,相信新課程資源的生成就指日可待了。
在養蠶活動中,感受到的是學生的銳氣與活力。在二十壹世紀社會開始進入“後示時代”,即後出生的壹代人教給前壹代人如何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希望我們不要落伍於時代,跟上社會發展的節拍,與學生***同開創壹片科學學習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