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為什麽要把個性簽名改來改去
很多人都有壹個習慣,就是經常改個性簽名。下面妳為什麽要把個性簽名改來改去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歡迎大家瀏覽。
男女之間打情罵俏,常有的對話:
「哎,妳幹嘛老盯著我看?」
「妳要是不看我,怎麽知道我看妳?」
兩人相視壹笑。
這個遊戲代表了壹套微妙的互動程式。如果說,「看妳」意味著對妳的關註與好感,這份好感能夠被妳接收到的壹大前提,是妳先要「看我」。
換句話說,妳先要承認妳用了對稱的行為,向我表達同樣的好感,要不然妳就只能無視。無視並不會造成任何尷尬。真正尷尬的情況,就是我和妳都知道,妳已經接收到我的示好,而妳無視它。?這套互動從根本上避免了這壹點。
要是有第三方在場,曖昧的感覺就全沒了:「哎,妳幹嘛老盯著她看?」
再仔細揣摩壹下,只有兩個人參與的時候,這種用眼神發起的溝通實際上是在表達:我在關註妳?但妳必須先承認妳也在關註我。
信息傳遞是有條件的,妳接收到我的好感的前提,是妳在釋放同樣的好感。
普通的溝通方式,沒有這種設定,它們只是主動的說與被動的聽。我對壹個人喊話,他聽見了,但可以不理我。這意味著他在這次溝通中可以傷害我。
假如他願意,他隨時可以把我孤零零地晾在壹邊。這個結果會讓我很尷尬。它代表的互動是:我單方面向他獻殷勤,而他不回應。?他當著我的面無視我。
無視不是最糟糕的,我們可以假裝什麽都沒有發生。更糟糕的是,壹個人以公開的方式無視我。這對我是徹底的拒絕,我和他都心知肚明。
但這是沒辦法的事。向壹個人發起溝通,總有被拒絕的概率。在壹段關系中,主動開口的那壹方,往往就要承擔壹部分被拒絕的風險。
當然,大多數的時候,這種風險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我對我的朋友主動,只要他們能聽見,我就不用擔心他們把我晾著,因為我們的位置是平等的。假如他們裝聾作啞,那壹定是另有原因。所以對我來說,先開口後開口並沒有顯著的不同。
然而有了互聯網。
互聯網把每個人的圈子都擴大了若幹倍。在網上跟不熟悉的人交往,被拒絕的機會就很大了。妳試過在 QQ 上跟女神搭訕有多麽忐忑嗎?
這時,個性簽名就變成了壹道溝通利器。
它的功能,像是壹塊自留地。在上面放壹兩句話,代表的是自己壹時的心情。不是特意說給什麽人聽,也不會有人直接收到消息,功能上來說本來沒有互動的初衷。
大多數人設定之後,都是萬年不變。但是,也有人會願意把它改來改去。這個動作其實是在輸出信息,並且是壹種有條件的信息。
其特別之處,在於這些信息是寫給有心人看的。
因為是寫在個人名字之後,所以其他人看到它的前提,就是特意留心發布者的個人信息。如果更換得頻繁壹點,還需要每天若幹次地刷新,才能把握住它的變化過程。
因此,假設壹個人能從我的個性簽名中收到消息,說明他對我投入了相當多的關註。這種方法,天然就會篩選出那些主動接近我的人。
要是沒有人看見,我寧願壹個人這麽玩下去。
反正壹個人玩也不會丟臉。
這個邏輯,和「妳只有先看我,才知道我在看妳」的遊戲壹樣,預先對信息的收發過程做了壹個前置的設定。
用抽象壹點的說法,就是這個人在發出信息的同時,對接收者征收了壹個預授權:「只有關心我的人,才能看到。」
妳看,這個人的心裏有多麽孤獨。
比方說,這個人難過的時候,悄悄更新壹條個性簽名:「生無可戀」。他心裏想找個人聊聊。為什麽選擇這種迂回的方式,而不能直接了當壹點呢?
也許,他可能想不到跟誰發這條消息。朋友們都有自己的.事要忙,誰願意陪他聊這些心事?也許,發完消息之後他擔心收不到回應。那就更糟糕了,那意味著:「我以為妳是個願意陪我聊壹聊的人,似乎只是我壹廂情願。」
如果用個性簽名,就不會有這些問題。
理想的情況是,幾個小時之內,壹個朋友發來壹條信息:「妳剛才的簽名是怎麽回事?需要我陪妳聊聊嗎?」這樣就太好了。這不只是在表達,朋友願意跟我聊天;同時也是在表達,朋友剛剛主動刷新了我的個人信息。
前者是語言的表達;後者是行動的表達。
只有這樣,這個發起溝通的人,才能確信自己配得上這個溝通壹樣。
即使是在親密關系中,也會有需要這種表達的時候。兩個人為什麽壹直冷戰難以結束?因為誰都不願意先開口。誰先開口,誰就是在認輸。但是兩個人都不想僵持下去了,累了。
怎麽辦?壹個人就在個性簽名上隨便抱怨點什麽,等閑變卻故人心,另壹個人看見了,立刻問:「這話什麽意思?」兩個人接上頭,僵局立刻打破了,最起碼從冷戰又變回了熱戰。
如果他不是寫在個性簽名上,而是直接用微信把這句話發過去,他就可能被對方視若無睹,或者冷淡地回答壹聲「呵呵」,讓人想壹頭撞死。
冷戰中的雙方,之所以在主動性上相持不下,恐怕就是因為誰也受不了那樣的屈辱。固然,對方也許不至於這麽絕情,但何苦要把生殺大權交到對方手上呢?
個性簽名的好處就在這裏:「我在自說自話,並不想讓妳聽見。妳聽見了,說明是妳主動湊上來的。」只有在這種約束下,他才敢於發起溝通。
多麽狡猾的溝通,狡猾的背後,又多麽膽怯啊。
我有壹個來訪者,跟女朋友吵架,分手。他描述他的情緒,總是說:「我就把個性簽名換成了?」聽到這種說法,我覺得有壹點心酸。壹個人越是頻繁地靠個性簽名與人交流,就說明他在壹對壹的溝通中越是怯懦。
或者說,他越享受「自說自話」,就說明在內心深處,越難以承受被人無視的孤獨。
但長此以往,孤獨也許會越來越深。
他希望別人發現自己,所以他選擇更深地隱藏自己。
我想象他整天對著手機,滿腹心事,卻無人可說,自己壹個人把個性簽名改來改去。他等待的人始終沒有回應。
或許是看到了卻不做回應,或許是根本沒有看到。他當然不必因冷落而陷入尷尬。?而這何嘗不是壹種尷尬呢?
沒人搭理,他只能壹個人玩下去。
我問他,有沒有想過用壹種更直接的方式,把想說的話告訴她。他說不想,「人家也會覺得被打擾到」。
我說,她覺不覺得是打擾,那是她的事,妳要不要把話說出來是妳的事。
他搖搖頭:「說不說的,有什麽意義啊?」
後來,他漸漸不再提自己的個性簽名了,他的心情壹天天好起來。
「想通了,」他說,「難過下去也沒有意義。」
他說「沒有意義」的時候,對我有壹點觸動。我想,也許有很多人都像他壹樣,覺得自己的聲音太微弱了吧。微不足道,也就沒有讓人非聽不可的資格。
使用個性簽名,算是對這個世界發出最低限度的壹點吶喊。
明知這壹聲幾乎聽不見,但萬壹有人願意聽呢?
我想,壹個人把簽名改來改去的時候,看起來孤獨,心裏說不定也是幸福的。他在用那麽迂回的方式發出聲音,再孤獨,再沒人可以說話,多少抱著壹點希望,他們心裏也許還會覺得,世界那麽大,總會有人看到我。
?到後來,他或者找到了願意聽他說話的人,或者,也就不想說了。
兩種情況下,個人簽名都變成壹用好幾年。我們說這個人成熟了,但也許,只是把這點希望放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