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從《相信,相信的力量》,反思我們的教育

從《相信,相信的力量》,反思我們的教育

這個暑假因為讀了近10本書而充實,因為報了徐莉老師的“不完全計劃”而幸福;更因有徐莉老師的親筆簽名贈書而倍感幸運。

《相信,相信的力量》壹書是徐莉老師對丹麥教育的觀察手記。在徐莉老師細膩的文字背後,感受到了丹麥教育淡定平和的樣態;感受到丹麥教育對孩子全然的愛與接納;感受到家校關系全然的信任。對比今朝中國的“內卷”丹麥的小朋友實在是太幸福了。

? 書中句句經典,處處哲學。以下內容也深深觸動著我:

是的,學校來不來幾千人,如果不保證隊伍的有序,怎樣保證師生的安全。因此,保證路隊的統壹原本無可厚非。但是,因為學校給予教師壓力,教師將壓力轉嫁給孩子的時候,教師方法得當孩子們還好。如果教師方法不得當,可能全班孩子都會連帶受罰,嚴重者深深懷疑自己的能力。

同樣,在丹麥學生不會被考查對精準知識的記憶,不用天天去準確的算出幾加幾等於幾,孩子沒有壓力,老師也不用背負著必須把孩子們訓練成怎樣怎樣的壓力。老師可以淡定地去“教書育人”。

反觀我們的教育,過度的關註智育(知識的習得+能力的習得),已經讓道德人文素養的教育被嚴重弱化。深知在現行的國家課程體系下,我們的《道德與法制課》多由語文老師兼任,以致於壹周壹課時也很難保障。其余的朝會午休時間,要麽被老師征用作為教學時間,要麽被班級常規所困,教師要“表揚誰”“批評誰”。

想想我們的童年,好像還有壹點童年的樣子。我們可以下河捉魚,上山抓知了;帶上香腸、臘肉到山上野餐……童年的樂趣總跟壹群小夥伴在壹起。可是現在的小孩呢?作為壹名教師我深信華德福的理念,在小孩沒有換牙之前,盡可能不要有智育。可是,看著身邊的孩子們都在拼命的學著這,學著那;有時壹整天都在英語培訓機構度過。作為壹名母親,我也開始焦慮了。於是,“內”卷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失去了自由玩耍的時間。正如徐老師經常念叨的壹句話:孩子不會為了學習去玩耍,然而學習會在玩耍中自然發生。可是我們的孩子呢?他的所有學習都在課堂上“發生”,而此“發生”是被動發生,前者的“發生”是主動發生。試問我們的孩子有幾個真正愛上了學習呢?

學校的每壹位教師都深知這五個方面全面而均衡發展對孩子的作用和意義。因此,教師們壹直在不完全計劃或非結構化遊戲中去讓兒童成為主動學習者。試問,我們的教育活動中能帶給孩子以下的哪些部分呢?

社會發展需要體驗:傾聽、表現出寬容、妥協、與他人合作做出決定、與他人合作中承擔

情感發展需要感受:喜悅、渴求、勇氣、承諾、興奮、挫敗

感覺發展需要感受體驗:使用感官、感覺與運動壹體

身體發展需要體驗:許多不同的動作;不同類型的體力消耗

認知發展需要體驗:想象力、作出選擇並行動、制定計劃、反思

很長壹段時間,我沾沾自喜自己對孩子的“評價語”,我理解它為“發展性評價”——看見孩子的努力,鼓勵孩子的行動。很多老師聽完我的課也會覺得這點評語是在用心的鼓勵著每壹個孩子。可是在聽了徐老師的課,又讀了徐老師的書之後,才突然意識到,自己這樣的行為正在破壞著孩子們的“自我認知力”“自我價值感”。回想壹下滿教室的星星,各科老師或許還有不統壹的評價方式,孩子們是多麽的淩亂和無所適從。學習本是自己的事,遵守規則本就是應該的,要把外加的獎勵或懲罰變成孩子們發自內心的內驅力,或許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以前,我們是不知道,因此樂在其中,當徐莉老師為我們推開壹扇窗看到外面的世界時,我們不應該只有對現行教育的批判,更應該做的是——思考、實踐。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去彌補我們的不足,去關照孩子的身心發展,並且,在實際教育教學中去踐行我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