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反脆弱 -- 樊登書籍篇

反脆弱 -- 樊登書籍篇

反脆弱

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從不確定中獲益)

美 納西姆 尼古拉斯 塔勒布

風能熄滅蠟燭,卻能使火越燒越旺。

尼采說,“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加堅強”

有些事情能從沖擊中受益,當暴露在波動性,隨機性,混亂和壓力,風險和不確定下時,它們反而能茁壯成長和壯大,這就是“反脆弱性”

對於我們不僅希望在不確定中存活下來,或者是戰勝不確定性,而是能夠在不確定中占有主動性,決定權。真正能夠保證有效生存的思維必須是“反脆弱的”,能夠在不斷受挫中受益,能夠不確定地應對不確定性,也就是像生命而不是像機器那樣去生存。

書中將世界萬物劃分為三元結構:脆弱類 強韌類 反脆弱類

脆弱的事物喜歡安寧的環境,反脆弱的事物則從混亂中成長,強韌的事物並不在意環境的變化。

認識脆弱:

世界並不是牢不可摧的,天災人禍,生老病死,時刻都在發生,但是我們卻無能為力。世界也充滿了隨機性,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與此同時,人類的行為也無法預測。現代化的發展,從壹方面來說,使得世界體系更加脆弱,例如城市會因為壹場大的暴雨而使交通瞬間癱瘓,會因網絡不通而使工作無法進行,壹場疫情會使得多少企業瞬間倒塌……

認識反脆弱:

在生活中有很多情景,妳會看到:易碎,小心輕放,但是這些詞都可以用反脆弱來命名。

對於反脆弱的目的,玻璃杯是脆弱的,必須輕拿輕放,紙團是堅強或者是堅韌的,因為它不會摔壞,但是乒乓球扔在地上之後,非但不會摔壞,反而能夠彈得更高,其擁有的就是反脆弱的能力。

自然是反脆弱能力最強的高手

壹切生物或者本質上類似於生物的有機個體,生命都是有限的,他們最終都會走向死亡,瑪土撒拉雖然存活了1000年也難逃死亡,但是後代的遺傳密碼與上壹代不同,信息也得到了改進,目前為止,其遺傳信息仍然存活在耶路撒冷。大自然的生物如果沒有生育能力,用處就不大了(特殊物種除外,例如蟻群和人類,祖母可以幫助撫育後代)。從這壹方面看來,大自然更加喜歡在信息層面,也就是通過遺傳密碼讓遊戲繼續下去。因此,有機個體需要死亡,以確保大自然的反脆弱性——大自然是投機的,無情的,自私的。進化在自然的反脆弱力量中起到了主導作用。試問,如果壹場核戰爭,消滅了世間大部分生物,但它並不會消除所有,壹些老鼠和細菌終究會從某個角落冒出來,開始新的故事,只是這個故事裏沒有了我們。所以說進化並不是服務於壹種個體,而是整個自然。

殺死我的東西會使別人變得更加強大

自然會在進化中進行優勝劣汰的選擇。在人類的成長過程中,想說壹句,錯誤,謝謝妳,讓我們從他人的錯誤中進行學習。我們往往會從別人的錯誤中獲益,遺憾的是,受益人不是犯錯誤的人,而是後面從錯誤中學習的人。試想,如果沒有泰坦尼克號,怎會建造出越來越大的遠洋客輪,沒有壹次次的飛機事故,我們怎會進壹步改造系統,沒有創業者壹次次的勇敢嘗試,怎會給我們留下彌足珍貴的企業經驗。從錯誤中學習,是人類反脆弱的重要表現。

現代化對反脆弱的否定—過多的幹預

註定要在天上飛翔的鳥兒如果被困在地上,只能顯得笨拙可笑,因為它的羽翼反而使它顯得步履維艱。如果剝奪某種系統的連鎖反應,會導致更多的波動性。

人類天真的幹預,例如幹預與醫源性損傷,擁有家庭私人醫生的人,往往壽命會活得比較短。

拖延是我們對自然的防禦本能,讓事情更加順應自然去發展。

總而言之,減少幹預最好的方法就是提供限量的信息,並以盡可能自然的方式來獲取信息。

提升反脆弱的方法:

1. 過度補償,以冗余的方式呈現反脆弱性反應。對挫折的過度反應所釋放的多余能量成就了創新! 與其雇傭保鏢,不如讓自己成為保鏢。

2. 合理幹預與預測,並在其中馴化情緒。踐行斯多葛主義的主旨在於馴化情緒,而不是消除消極情緒。將恐懼變為謹慎,將痛苦轉化為信息,將錯誤轉化為啟示,將欲望變為有事業的人。

3. 杠鈴原則,邁向反脆弱性的第壹步就是減少不利因素,而不是增加有利因素。

杠鈴式教育:在學校被灌輸的知識,我已經忘光了;而自己決定要讀的東西,自己仍然記得很牢。追隨自己的愛好來選擇閱讀的重要意義,莫過於此。

4. 認識脆弱是非線性的。壹次喝7瓶葡萄酒與7天喝7瓶造成的影響是不壹樣的。平衡膳食,讓跑步代替步行。

5. 否定法,反脆弱性意味著舊的事物勝過新的事物,而且是遠勝過新的事物。時間有撕碎壹切的鋒利牙齒,學會做減法,信息越多,新事物的狂熱,會是生活更加雜亂,選擇合適自己的,將科學看作新聞。

反脆弱的存在,就是希望我們能夠了解它,但它的魅力正在於我們無法真正的了解,我想能夠做的,就是擁抱不確定性,追求生命的意義。

如果沒有饑餓,山珍海味也味同嚼蠟,如果沒有付出,得到的結果也毫無意義。生活是好的,是不確定的,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同樣也是最好的教科書,自然,知識,教育,讓我們在洪流中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