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請大家給我壹個,又是古鎮,又是水鄉,的地方,並跟我起壹個描寫其地的富有詩意的題目頭。

請大家給我壹個,又是古鎮,又是水鄉,的地方,並跟我起壹個描寫其地的富有詩意的題目頭。

壹、周莊

唐風孑遺,宋水依依,煙雨江南,碧玉周莊。千年歷史滄桑和濃郁吳地文化孕育的周莊,以其靈秀的水鄉風貌,獨特的人文景觀,質樸的民俗風情,成為東方文化的瑰寶。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傑出代表的周莊,成為吳地文化的搖籃,江南水鄉的典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榮獲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聯合國亞太地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美國政府獎、世界最具魅力水鄉和中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中華環境獎、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等殊榮。 憑借得天獨厚的水鄉古鎮旅遊資源,堅持“保護與發展並舉”的指導思想,大力發展旅遊業。以水鄉古鎮為依托,不斷挖掘文化內涵,完善景區建設,豐富旅遊內容,強化宣傳促銷,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成功打造了“中國第壹水鄉”的旅遊文化品牌,開創了江南水鄉古鎮遊的先河,成為國家首批AAAAA級旅遊景區,獲得“最受外國人喜歡的50個地方”和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中國知名旅遊品牌的榮譽。 近年來,不斷致力於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弘揚和傳承,積極探索文化旅遊,全力塑造“民俗周莊、生活周莊、文化周莊”,正日益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窗口,更是受到了中外遊客的青睞,每年吸引了超過250萬人次的遊人前來觀光、休閑、度假,全社會旅遊收入達8億元。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富貴園、江南人家、錢龍盛市等適宜現代休閑體驗型旅遊配套項目的相繼推出和完善,擴大旅遊規模,做大旅遊盤子,使周莊旅遊逐步向休閑度假型旅遊發展。 經過十年保護、十年發展,周莊跨入十年提升時期,提出了打造“國際周莊”的構想。借助經典的江南水鄉文化來展示優秀的中華文明,以文化的交融為切入點,把周莊推向國際。通過資源的整合,推出適宜現代體驗式旅遊的精品線路和項目,加大投入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和提高國際接待能力,努力把周莊建設成為國際休閑度假基地。

周莊鎮景點

夜遊周莊 史載於1086年的周莊,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內。鎮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全鎮依河成街,橋街相連,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壹派古樸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 唐風孑遺,宋水依依,煙雨江南,碧玉周莊。千年歷史滄桑和濃郁吳地文化孕育的周莊,以其靈秀的水鄉風貌,獨特的人文景觀,質樸的民俗風情,成為東方文化的瑰寶。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傑出代表的周莊,成為吳地文化的搖籃,江南水鄉的典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榮獲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聯合國亞太地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美國政府獎、世界最具魅力水鄉和中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中華環境獎、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等殊榮。民間收藏館 煙雨江南,碧玉周莊,唐風孑遺,宋水依依。溯古尋源,太師澱沈積著良渚文化;流水人家,貞豐裏孕育著水鄉風情 …… 天孝德民間收藏館座落於周莊鎮城隍埭,坐西向東,典型的明代中晚期建築。館內收藏自石器時代起各代藏品二十余萬件,分兩大類型,歷代民間日常生活、生產勞動用具和散落流失於民間歷代官宦用品,含八大類:木器、陶器、瓷器、玉器、銅錫器、石器、紫砂、骨角制品類。其中明清家俱、歷代瓷器、玉器比重最大,銅器中的花錢尤為珍貴。藏品真實反映了古鎮周邊地區(三縣交界)範圍的民風民俗和吳文化歷史。 壹稀堂博物館 壹稀堂博物館是在周莊鎮政府和周莊『江南人家』的關懷、協助下,由河南省壹稀堂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常州市常達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聯合創辦的壹所民辦古陶瓷博物館。始建於二00四年,建築面積壹千五百六十平方米。 瓷器是我們祖先的發明創造。考古資料表明,中國人生產陶器的歷史已達壹萬年以上。生產瓷器至少也有三千多年。本館展示了我國人類有史以來以黃河、長江等流域為主題的原始陶器的創燒至演變到近代瓷器的全過程。***設立了史前至商朝、春秋戰國、兩漢、隋唐、宋元及明清為主題的六個陶瓷展廳。因展品收藏地主要在我國北方,所以展品偏重於北方窯系。 怪樓 穿墻走壁、隱身人、空中浮遊、變形人、小人國、從巨蛇口中脫險等這些您只能在科幻小說或科幻片、以及童話小說和您的夢境中才能看見和感覺到的情景,在“怪樓”的幻視館裏您不僅能看見而且您還能親身經歷和實現這些匪夷所思的幻覺體驗。

二、烏鎮

烏鎮古名烏墩、烏戍。 烏墩之”墩”,王雨舟在《二溪編》中說“烏鎮古為烏墩,以其地脈墳起高於四曠也……”,解釋得已夠明白。但何以稱“烏”呢?有很多種說法。壹說是“越王諸子爭君長海上分封於此,遂為烏余氏,故曰烏墩”;壹說“因土地神烏將軍而名烏”;壹說“烏有烏陀古跡,青有昭明青鎖”,故有烏、青之名。此數說前人都提出異議,以為或無證,或附會,或缺乏歷史常識,盧學博編修《烏青鎮誌》時已詳加批駁。同時,他提出壹個較為合理的說法,這個說法是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鄉賢在《烏青文獻》中提出的:“烏墩、青墩之名,其從來遠矣……大都江山自開辟以來,何有其名字?皆世諦流布相承耳,如‘齊魯青未了’,‘澄江靜如練’,是為山水傳神寫照語也。烏青之義蓋類此。” 烏鎮烏鎮是河流沖積平原,沼多淤積土,故地脈隆起高於四曠,色深而肥沃,遂有烏墩之名。其實,這類地名在當地並不鮮見。距烏鎮9公裏處有壹村叫紅墩,其鎮誌上說:“紅墩在鎮西,地脈墳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壹村名紫墩,就是因為多紫色石土的緣故。紅墩、紫墩的命名為烏墩名稱的傳神寫照說提供了現實的佐證。 春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境,吳國在此駐兵以防備越國,“烏戍”就由此而來。(李樂在《烏青鎮誌》中說:“鎮,周屬吳,吳戍兵備越名為戍。”“烏鎮古謂之烏墩,後因吳越錢镠王戍兵於此,稱烏戍,今名烏鎮。”但他顯然將錢镠王之“吳越”與春秋之“吳越”弄混淆了。在正式的行政建制稱謂中,自唐之後,烏鎮沒有再稱“烏戍”的史實。且錢镠王之吳越國的北方疆界遠達常熟,烏鎮相對內陸,故此說顯有不通。 秦時,烏鎮屬會稽郡,以車溪(即今市河)為界,西為烏墩,屬烏程縣,東為青墩,屬由拳縣,烏鎮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開始。至於青墩之“青”的來由,王雨舟在《二溪編》中指“恐與烏接壤故以青為別。” 唐時,烏鎮隸屬蘇州府。唐鹹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廟碑》(朱洪撰並書,吳曄篆額)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此前無據,這壹時期的另壹塊碑《光福教寺碑》中則有"烏青鎮"的稱呼。烏鎮稱"鎮"的歷史可能從此開始,當時,鎮地置有鎮遏使的官職。 元豐初年(1078),已有分烏墩鎮、青墩鎮的記載,後為避光宗諱,改稱烏鎮、青鎮。(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個怪僻字,豎心旁加個“享”,念“敦”,於是天下念“敦”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後烏墩就定稱為烏鎮。) 1950年5月,烏、青兩鎮合並,稱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直到今天。 歷史文化 傳承千年的歷史文化;淳樸秀美的水鄉風景;風味獨特的美食佳肴;繽紛多彩的民俗節日,深厚的人文積澱和亙古不變的生活方式使烏鎮成為了東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傳承伴隨脈脈書香,在這兒展現壹幅迷人的歷史畫卷。這是壹種與生俱來的美麗。 故事傳說 南朝梁武帝的兒子名蕭統,就是昭明太子。 蕭統剛生下時,右手緊捏拳頭,不能伸直,東宮娘娘以及宮女都沒法掰開,梁武帝為此十分擔憂。有位大臣說:“皇上何不張榜招名醫診治呢?”梁武帝覺得有理,就張榜招賢:誰能掰開太子的手,太子就拜他為師。 沈約見了榜文,就揭榜前去壹試。他捧起太子的手,輕輕壹掰就分開了。梁武帝十分高興,就賜封沈約為太子的老師,專門教太子讀書。沈約是烏鎮人。他的先人墓就在烏鎮河西十景塘附近。沈約每年清明總要返鄉掃墓,並要求守墓幾月,梁武帝怕兒子荒廢學業,就命昭明太子跟隨沈約到烏鎮來讀書。為此,就在烏鎮造起壹座書館。 蕭統來到烏鎮,見桃紅柳綠,鳥語花香,景色誘人,便終日遊玩嬉戲。沈約治學嚴謹,見太子不認真讀書,便對他講了壹個故事:“有壹年冬天,我回烏鎮過年,轎子經過青鎮壹座廟,被廟前壹群百姓擋住了去路,我吩咐停轎查詢,原來廟裏凍死壹個十多歲的小叫花子。圍觀的百姓說,這小叫花子父母早亡,無依無靠,白天沿街乞討,夜晚宿在廟堂。但他人窮誌不窮,討來的錢,除了買吃的,余下的都用來買書,在佛殿琉璃燈下夜讀。可是壹夜西北風,竟奪去了他年幼的生命。我當時進廟壹看,只是這小乞丐雖然面孔瘦削, 卻眉清目秀,他仰面躺在稻草堆裏,身體已經凍僵,左手還拿著壹本書 。他是有誌於學,至死還不忘讀書呀……” 沈約說完此話,昭明太子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從此,昭明太子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了有名的文學家。後來,沈約把祖墳遷至京城,把他在烏鎮的府第捐為白蓮寺,蕭統拾館為寺,這就是後來的密印寺。 明朝萬歷年間,駐烏鎮同知全廷訓,在白蓮寺門前建了壹個石坊,題為“六朝遺勝”。裏人沈士茂題書“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這石坊位於烏鎮西柵景區內,至今保存完好,當地和臨近百姓常攜子女前來拜謁,教育孩子立誌讀書,成就棟梁之材。

[編輯本段]景區布局

具典型江南水鄉特征的烏鎮,完整地保存著原有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築屋,水鎮壹體,組織起水閣、橋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獨具江南韻味的建築因素,體現了中國古典民居“以和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和諧相處的整體美,呈現江南水鄉古鎮的空間魅力。 壹、總體格局 河網在烏鎮內和主幹道重合,連橋成路,流水行船,作成亦路亦水的形式。這個水網體系聯結京杭運河、太湖和烏鎮的池塘、水井,理想地解決了農作、飲用、排水、觀賞、運輸等水問題。 在烏鎮的布局中,由於歷史上曾地跨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烏程、歸安、崇德、桐鄉、秀水、吳江、震澤),加之吳越文化的積累、沈澱,觀念上明顯受中國傳統儒文化和運河商業文化的影響。儒文化對營建中流行的風水學說等往往是排斥的,故而很少見常因風水而設的斜門左道,為避免氣沖而立的屏墻、照壁,或當路放置的“泰山石敢當”等符鎮,而是多軸線明確、卑尊有序的各式住宅。 二、水閣和許多江南水鄉小鎮壹樣,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謂“人家盡枕河” 烏鎮與眾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壹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橫梁,擱上木板,人稱“水閣”,這是烏鎮所特有的風貌。水閣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窗,憑窗可觀市河風光。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這樣描述故鄉的水閣:“……人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那就是水閣的門),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唉乃,飄然而過……” 傳說水閣是由壹位機智的豆腐倌的違章建築而來,可是隨著時間的遷移,許多歷史都已煙消雲散,唯有這集生活的實用與享受於壹體的建築形式因著人們的喜愛而得以保存和延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水閣是烏鎮的靈氣所在,雖然它沒有奢華,難比高樓。有了水閣,烏鎮的人與水更為親密;有了水閣,烏鎮的風貌更有韻味;有了水閣,烏鎮的氣質更為悠雅;有了水閣,烏鎮的歷史添了壹份委婉。水閣是烏鎮的獨創,是烏鎮的魅力所在。 三、小橋流水 橋是江南水鄉古鎮不可或缺的因素。據說烏鎮歷史上橋梁最多時有120多座,真正是“百步壹橋”,現存30多座。 其中西柵有通濟橋、仁濟橋,中市及東柵有應家橋、太平橋、仁壽橋、永安橋、逢源雙橋;南柵有福興橋和浮瀾橋;北柵有梯雲橋和利濟橋。 這些橋最早建於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於明清,有些橋還題有橋聯,如通濟橋:“寒樹煙中,盡烏戌六朝舊地;夕陽帆外,是吳興幾點遠山。”(朝南) “通雲門開數萬家西環浙水;題橋人至三千裏北望燕京。”(朝北)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 四、石板小巷 走進烏鎮,走在那用青石板鋪成的狹窄的小街上,看到兩邊各式各樣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鄉民,就會讓人有壹種親切自然的感覺。作為歷史古鎮,烏鎮無論是整個鎮還是觀前街,都體現著壹種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整體美。走進這個充滿了農業文化氛圍的古鎮,漫步於古鎮綿延壹裏多長的石板小街上,可以傾聽腳步在另壹小巷上的回音。沿水小街有“石幫岸”,有些可能有修飾,比如我見過雕上壹個瓶,瓶裏插著三支戟,取“平升三級”的意思。用以系船。

[編輯本段]景點介紹

烏鎮雖歷經20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梁、柱、門、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藝精湛。當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這些老房子裏。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深宅大 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水鎮壹體,呈現壹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舊木屋,還有清清湖水的氣息,仿佛都在提示著壹種情致,壹種氛圍。 烏鎮是個水鄉古鎮,鎮上有修真觀、昭明太子讀書處、唐代古銀杏、轉船灣、雙橋等景點,西柵老街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築群之壹。烏鎮又是我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故裏。鎮上的茅盾故居是茅盾的出生地,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側的立誌書院是茅盾少年讀書處,現辟為茅盾紀念館。

可以參考這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