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無骨法就是要說說我稍微熟悉的畫家田黎明。對於田黎明的繪畫,我們說他是創新的,他是非傳統的,他改變了傳統的無骨方法...或褒或貶,無論是贊揚他對中國畫發展的貢獻和對傳統的挖掘,還是批評他在潛移默化中對中國畫的過度變形,使他的畫中很難找到傳統筆墨的痕跡。種種說法都掩蓋不了田黎明已經成為中國人物畫領域中青年領軍人物的事實。或許正是田黎明壹貫低調謙遜的行為,讓他的畫作爭議較少。毫無疑問,田黎明是探索中國人物畫發展的革命性人物,這是不爭的事實。
(壹)郎邵軍在《讀田黎明的繪畫藝術》壹文中說,田黎明的畫雖有創新,但仍是中國畫。他進壹步指出,田黎明的繪畫從來沒有無骨法,只是引入了光的因素,光的引入豐富和發展了傳統的無骨法。才華橫溢的朗·邵軍先生是評論界的領軍人物,他的才華和人格受到作者的尊敬和欽佩。筆者想從中國畫的載體&筆墨的角度,進壹步探討田黎明的筆墨觀。我認為,田黎明的繪畫不僅屬於中國畫,而且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畫的傳統,這體現在他對筆墨傳統的探索上。這種探索對於當今藝術界來說基本是成功的,很多流派標榜創新,他也基本形成了“家族式”的畫風。
說到中國畫,就離不開筆墨,這也成為衡量是否是中國畫的重要標準之壹。宋元以來,文人畫占據繪畫主流,筆墨成為中國畫尤其是文人畫的核心。文人畫對“以書作畫”的強調,使中國畫在書寫上更具功能性,這也使中國畫更具抒情性和表現力,從而使中國畫更具生命力。這種用書作畫,恰恰強調了筆墨的重要性。但是,筆墨不是壹成不變的,它隨著時代和時代氛圍而變化。“筆墨要與時俱進”(用石濤的話說)成為從清初到現在300多年來藝術界的知識,換句話說,筆墨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
我們研究筆墨的起源和意義,是為了闡明筆墨傳統的意義。筆者認為傳統筆墨與傳統筆墨有著本質的區別。筆墨傳統強調筆墨的發展觀,傳統筆墨則固守筆墨在壹定階段的表現形式,以相對靜止的觀點對待筆墨。顯然,我們應該選擇筆墨傳統作為衡量筆墨對錯的標準,因為這樣更科學合理。筆墨是中國畫各種技法的總結,比如用十八筆來表現人物的輪廓,用各種方法來描繪巖石的紋理。當然也包括上面說的去骨法。梁的張僧繇首創去骨法,雲將其運用於花鳥畫,去骨法名揚天下。在人物畫史上,梁凱的潑墨法和北梁的簡筆畫,也可以看作是無骨法在人物畫領域的應用。這壹傳統壹直延續到今天的田黎明,他在那裏引進了光無骨法的基礎上進壹步豐富和發展了光無骨法。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對無骨法和筆墨傳統的探索是成功的。
(2)線條是中國畫非常重要的表現形式,書法的基本功體現在線條的好壞上。田黎明的繪畫之所以引起關註和爭論,是因為他的人物畫弱化甚至基本弱化了線條的作用。而這恰恰是無骨法的重要特點之壹。如果他只是學習和繼承了去骨法,也許他就不會成為關註的焦點。是他試圖營造壹種空靈的意境,引入光線,使畫面更加朦朧,而這種朦朧又使線條顯得更加模糊,甚至消失。於是,人們在被田家巷吸引的同時,開始關註田家巷到底是不是國畫。筆者認為,要想更好地了解田家,首先應該回顧田黎明的藝術經歷和藝術思想。
田黎明師從著名畫家陳箓先生。眾所周知,陳箓先生壹直致力於水墨畫的現代化。而且魯先生後期的作品大多以表現生活主題為主,生活氣息濃厚。好學生不壹定要像老師壹樣畫畫,因為畫壹瓢註定要失敗,這正是田黎明聰明的地方。他認真學習了陳箓先生的繪畫理念,即將水墨畫的現代化與生活題材的表達相結合。當我們了解了他們之間的關系,就不難理解田家了。這是壹脈相承的,但田黎明年輕又有很好的藝術修養和很高的悟性,這使他大膽探索筆墨傳統,最終走出了自己的家風。
董其昌說繪畫分南北兩派,北派漸入佳境,南派頓悟(見董其昌繪畫目的)。田黎明是安徽合肥人。他從南方生活在北方,既有南方人的靈性,又有北方人的厚重。所以在陳箓老師的指導下,他壹直在積累沈澱,這種細微的學習在遊泳的那壹刻實現了頓悟。就這樣,田黎明誕生了。這個成就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3)在中國的人物畫圈裏,有幾個現象值得關註。壹是繼承中國傳統人物畫,王韜是其中的佼佼者;壹是浙江人物畫,以方增先、馮淵、吳山明等人為代表。壹是讓工筆人物畫有了生活的味道,何家英是其先驅;另壹個是田黎明的家庭風格。他們都是中國人物畫界的傑出人物,都自覺不自覺地承擔了繼承和發展中國畫尤其是中國人物畫的重任。也許這就是我作品差的意義。
總之,田黎明繼承和發展了無骨法,使筆墨傳統得以延續和豐富。他集才、學、勇、識於壹身,勇敢地承擔起中國人物畫發展的重任,努力探索筆墨傳統的新發展,最終形成家族式畫風。這也使他成為中國人物畫中青年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