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1905 6月13-1945 6月5438+00 10月30日),原名黃浚、空雨,廣東番禺何藍人,中國作曲家、鋼琴家。在他的作品中,《黃河大合唱》是最廣為人知的。他曾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
冼星海1905出生在澳門壹個船夫家庭。1911年,隨母親去了新加波,靠母親的幫助謀生,到鄭陽學校(現鄭陽小學)讀書。鄭陽學校的老師區肯夫首先欣賞冼星海的音樂天賦,選擇他加入學校軍樂隊,使他開始接觸樂器和音樂訓練。
時任校長林耀祥接受嶺南大學為華僑子弟開辦的華僑學校校長回國深造。冼星海是鄭陽學校帶去廣州深造的20名學生之壹。1918,在嶺南大學附屬中學學習小提琴。
65438-0926在北京大學音樂學院、國立藝術學院學習音樂。65438年至0928年在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和鋼琴,發表了著名的短文《宇宙音樂》。然而,在1929年夏天,他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而被退學。他向同學籌集了200元路費,回到嶺南。
從65438年到0929年,他去了巴黎,師從小提琴家保羅·奧伯多弗和作曲家文森特·丹迪和保羅·杜卡。然後1931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就讀於巴黎聖音樂學校作曲班。在法國期間,他寫了《風》、《遊子頌》、《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余部作品。
1935年,冼星海回國,隨後參加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創作了大量戰鬥性的群眾歌曲,並為電影《壯誌淩雲》、《青年進行曲》、《戲劇復活》、《雷雨》提供音樂。抗戰開始後,加入“上海救亡劇二隊”,後赴武漢、張書,負責救國歌唱運動。
從1935到1938,他為救國寫軍歌,我怕我不會反抗,為遊擊寫軍歌,路是我們的,茫茫西伯利亞,別提了,黃河之戀,熱血,午夜歌唱,辛苦。
1938 10 1、冼星海和新婚妻子錢雲玲(黨的學者錢的女兒)壹起去了延安。在延安,他擔任陸毅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子大學”兼職任教。在此期間,他創作了《黃河大合唱》、《生產合唱》等作品。
第二年,我去蘇聯學習和工作。在蘇聯期間,他創作了《民族解放》、《聖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狂想曲》、《小提琴曲郭誌爾·畢岱》等交響曲。
還撰寫了《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等論文35篇。因其以音樂為革命的探索,獲得了“人民音樂家”的稱號。
1945年,冼星海因患肺結核去世,葬在那裏。公元1980年,骨灰被運回中國,最後安葬在廣州,冼星海墓就建在那裏。
遺跡
冼星海在1924新加波英語學校聖安德魯的學校讀書時,留下了壹張在吹單簧管時拍的親筆簽名照片,照片顯示他用的英文名是“Sinn Sing Hoi”(粵語音譯)。
廣州有星海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廳,番禺冼星海紀念館,星海公園。在他的家鄉南沙何藍鎮,北鬥橋以南的南北大道也以他的名字命名為星海大道。
冼星海墓,位於廣州市天河區麓湖公園,是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澳門有avenida仙星海,離澳門文化中心很近。此外,位於比力拉街的冼星海紀念館,紀念了這位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音樂家,記錄了他為民族辛勤工作和奉獻的壹生。紀念館於10月23日開館,2019165438,冼星海銅像同時揭幕。2020年,該博物館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國抗戰紀念設施和遺址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