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說明的是後人說的秦淮八艷其實有誤,柳如是是嘉興的妓女而陳圓圓也是在蘇州從業,馬湘蘭生活的年代要比其他那些人早好幾十年。
《板橋雜記》之《卷上·雅遊》中寫得很清楚:“李、卞為首,沙、顧次之,鄭、顧、崔、馬,又其次也。對應的分別是——李香君、卞玉京、沙才、顧媚生、鄭如英、顧喜、崔科、馬婉容,再早幾十年也就是萬歷年間,有“秦淮四大美人”:馬湘蘭、鄭如英、趙麗華、朱泰玉。《板橋雜記》中記錄下的在當時煙花巷中深受嫖客追捧的妓女,還有很多,如朱鬥兒、徐翩翩、尹子春、李十娘、葛蕊芳、李宛君、範雙玉、頓小文、米小大、王小大、張元、劉元、董年(時人視如董小宛姊妹)、王月、王節、王滿三姐妹
董小宛——秦淮八艷之壹,與才子冒辟疆苦戀多年,終得相隨。
李香君——明末秦淮名妓,擅詩歌,與“明末四公子”之壹的候方域相戀,後因誌道不同分手,遭魏黨奸官威逼,血濺桃花扇。
柳如是——明末秦淮八艷之壹,才色雙全。
寇白門——明末秦淮八艷之壹,昆曲尤精。
卞玉京——明末秦淮名妓,“愛潔無如卞賽賽”,後遁入空門。
馬湘蘭——在秦淮八艷中,不僅以她的詩文戲曲繪畫見長而為人稱贊,她還以壹雙大腳在秦淮歌妓中聞名四方。
顧橫波——明末清初秦淮名妓,才華橫溢。
陳圓圓--本為昆山歌妓,曾寓居過秦淮,由於她色藝超群,更與重大歷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將她列入了“秦淮八艷”之中。
風流女俠寇白門
長齋繡佛卞玉京
俠骨芳心顧眉生
艷艷風塵董小宛
風骨嶒峻柳如是
俠肝義膽李香君
傾國名姬陳圓圓
靈秀多才馬湘蘭
陳圓圓
陳圓圓(1623-1695),原姓邢,名沅,字畹芬。明末清初江蘇武進(今常州)人。年幼喪母,父親將她寄養姨爹陳家,改圓圓。姿容俊美,能歌善舞,譽名蘇州。14歲時,姨父母遭亂身亡,圓圓淪為紅塵名妓,被嘉定伯周奎買來獻給明帝思宗,因國勢低落,思宗憂國,不納。吳三桂慕陳圓圓人才,以千金聘娶。闖王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後,陳圓圓被闖王麾下的大將軍劉宗敏強占為妻,後被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將陳圓圓復又奪回,隨至雲南。“三藩”亂平,自縊死。壹說曾出家為尼,名寂靜,字玉庵,死在雲南。
陳圓圓墓位於寨西的繡球山,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立碑。碑文書:“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孝男吳啟華,媳塗氏立,孝孫男吳仕龍、吳仕傑,曾孫吳大經、吳大純,孝玄孫吳朝達、吳朝選、吳朝魁、吳朝政、吳朝璽、吳朝柱、吳朝相、吳朝值;皇清雍正六年歲次戊申仲月吉日立”。碑文十分費解,秘傳人說,碑的正文為何寫吳門聶氏,不寫吳門陳氏,其中另有蹊蹺。主要是為了避風險和防人盜墓。此事只有馬家寨吳氏清楚,外人是很難知道的。墓碑上雖寫的是聶氏,但家族內部古往今來壹直稱始祖陳老太婆墓,沒有任何人叫始祖聶老太婆墓的。聶字寫得很蹊蹺,當時無人能讀懂此字,因雍正年間無簡化漢字。墓碑正文雖字不多,是經過反復推敲取雙重意思的。吳門指的是吳家和蘇州(蘇州古稱吳門),“聶”隱指陳、邢二字。陳圓圓本身就有陳、邢二姓氏。而陳、邢二宇均有耳部。壹個在左,壹個在右,所以用雙耳“聶”字下部分的“雙”字,又巧隱“沅沅”、“圓圓”雙名;雙字、雙音名。聶字通隱陳圓圓、邢沅沅之名。這便是馬家寨吳氏秘傳的主要內容之壹;墓碑上正文的“位席”二字,表示地位,陳圓圓是吳三桂的愛妃(原配夫人是張氏),吳三桂稱帝時,陳圓圓應該是皇妃地位,不同普通人身份。
柳如是(推薦看 陳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別傳》)
柳如是(1618-1664),本姓楊,初名雲或雲娟,改名愛,又名影憐,後改姓柳,名隱雯,又改名隱,後因《金剛經》中的“如是我聞”又改名是,字如是,號河東君,又號蘼蕪君,江蘇盛澤人。柳如是之父柳圓,時為禦醫,光宗皇帝為求永生在世,食金丹而亡,柳圓成了替罪羊,被判處死刑。其後,6歲的柳如是隨母楊氏到吳江投奔舅舅,不久母亦死,如是遂改姓楊。10歲時舅舅在盛澤凍死,如是賣身葬之,為歸家院名妓徐佛家收養。受徐教養柳詩擅近體七言,分題步韻,作書得虞世南、諸遂良筆法。年稍長,流落青樓。在松江,她以絕世才貌,與復社、幾社、東林黨人相交往,常著儒服男裝,與諸文人縱談時勢,詩歌唱和。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東林領袖、常熟錢謙益與柳如是結秦晉之好。兩人同居絳雲樓,讀書論詩相對甚歡。錢戲稱柳如是“柳儒士”。明亡,柳勸錢殉節,在刀、繩、水三種死法中選壹。錢面有難色,如是奮身跳入荷花池,以身殉未遂。
後錢謙益降清,因遭猜忌被逐回鄉。康熙三年(1664年)5月24日,錢牧齋郁郁而終,享年85歲。不久柳如是不堪錢牧齋族人的嘲諷,從容自盡,吊死在繡樓上,享年46歲。如是投繯自盡。傳世之作有詩集《戊寅集》《湖上草》《寒柳集》,書信集《柳如是尺牘》,山水畫若幹(今故宮博物院藏有其作於癸未崇禎十六年(1643年)的《月堤煙柳圖》卷,紙本,設色,縱25.1cm,橫125cm。)。如是墓在常熟虞山腳下錢謙益墓西,墓碑文“河東君之墓”。
董小宛(推薦看 冒襄(字辟疆)的《影梅庵憶語》)
董小宛(1624-1651),名白,字青蓮,又名宛君,能歌善舞,亦工詩畫。原為南京秦淮名妓,後遷居蘇州。據清人余懷《板橋雜記》載:“董白,字小宛,壹字青蓮。天姿巧慧,容貌娟妍,七八歲時阿母教以書翰,輒了了。少長顧影自憐,針神曲聖,食譜茶經,莫不精曉。性愛閑靜,遇幽林遠澗,片石孤雲,則戀戀不忍舍去。至男女雜坐,歌吹暄闐,心厭色沮,意弗屑也”。崇禎十二年(1639),董小宛結識復社名士冒辟疆(與方以智、陳貞慧、侯方域壹起,被***稱為明末的“江南四公子”、“復社四公子”)。當時冒辟疆正在追求陳圓圓,無奈後來陳圓圓被田妃的哥哥田宏遇半搶半選地入了皇宮(當時田妃病重,田宏遇擔心人走茶涼,為了博崇禎的歡心,把陳圓圓貢了上去。但崇禎憂心國事,根本不受,退了回來。姓田的於是又將陳圓圓轉送吳三桂),他才又來找董小宛。其時董小宛對冒襄早是壹見傾心,加上母親去世,自己又病重,急需壹個有錢有勢的男子做依靠,並千方百計抓住了冒辟疆。當時冒襄已有家室,妻子是中書舍人蘇文韓的三女兒名叫蘇元芳,無奈董小宛的手帕交柳如是那時已是江南名士錢謙益的“如夫人”,錢於是出面出錢解決了小宛的贖身問題,並雇船將之送到冒襄老家如臯,冒只得納其為妾。
董小宛到冒家以後,小心服侍公婆,照顧冒襄二子,並從不與蘇元芳沖撞,遂也相安無事。對於冒襄,董小宛更是盡心盡力,冒襄當時在收集修訂編輯《全唐詩》,董小宛就幫他“稽查抄寫,細心商訂,永日終始”,而且董小宛對詩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給了冒襄不少的啟發。董小宛十分喜歡讀詩,最喜歡讀楚辭、杜甫、李商隱的詩,及王建、花蕊夫人、王珪三人作的宮詞。董小宛是個愛書成癖的美眉,“等身之書,周環座右,午夜衾枕間,猶擁數十家唐書而臥。”枕頭邊也放滿了書。董小宛和冒襄談論文史,見解精到,冒襄也深為嘆服,認為“堪作壹則史論”。小宛的字寫得很好,常代替辟疆給親戚朋友書寫小楷扇面,在蘇州的時候,小宛曾經學過壹段時間繪畫,能夠畫小叢寒樹,筆墨楚楚動人。到如臯後,她對繪畫的愛好絲毫不減,閑時經常展玩臨摹新得的長卷小軸或家中舊藏。(今吉林省博物院收藏有董小宛楷書秋閨詩詞壹幀,為扇面形式,金箋紙,縱18.5厘米,橫51.4厘米,為董小宛自作的七言詩十壹首。)董小宛的畫也是很有名的,據2004年新聞報道,董小宛的畫梅花名作《孤山感逝圖》於上海崇源公司秋季拍賣會上拍賣,估價38萬元至45萬元。畫上有董小宛的題詩:“孤山回首已無家,不做人間解語花,處士美人同壹哭,悔將冰雪誤生涯”。這首詩自傷身世,寫得也是十分感人。
順治八年閏二月十五日,年僅28歲的董小宛因肺病身死,葬於冒家南郭別業裏的影梅庵旁,冒襄寫下萬言《影梅庵憶語》以悼之。
李香君(推薦看 孔尚任的《桃花扇》)
李香君,名香,其時稱呼加壹君字在名下,故為李香君,時為秣陵教坊名妓,居秦淮河畔媚香樓,體態十分嬌小,雪肌花膚,慧俊婉轉,生得十分美麗,人題之為“香扇墜”。性格早熟,喜愛靜坐沈思,十四歲時,就有憂國憂傷的議論。
李香君結識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邱人,祖父侯執蒲是明朝的太常卿,父親侯恂做過戶部尚書,都是剛直不阿的忠臣。)之時正值清兵入關,兩個相愛之人無奈分手。不久,多而袞率兵南下,攻陷南京,俘虜弘光帝,南明小朝廷結束。而在軍中服役的侯方域,在此時只身逃回河南。李香君也趁南京大亂時逃出宮廷,隨著難民來到蘇州,依靠昔時同為八艷的卞玉京為活,生活總算安定了下來。可是,在經歷了從從災難之後的李香君,身體卻日漸衰弱,時時咯血,沒等侯方域到來,就病死在蘇州。
李香君的壹生雖然短促,但是,正當亡過之際,她所處的環境,壹方面遭受腐敗政府的官僚迫害,另壹方面,她又堅強的和進步的年青文人誌士在壹起抵抗壓迫。因此,後來的文人,都視她為明亡時期的代表者。實為壹古代奇女子也。
寇白門
寇白門,本名寇湄,但時人多以她的表字“白門”相稱呼。大約生於崇禎元年,壹生頗富傳奇,名噪秦淮。據《板橋雜記》記載,白門“娟娟靜美;跌宕風流”,性格豪爽,喜愛騎馬,有男兒之風;而且“能度曲,善畫蘭,相知拈韻,能吟詩”;至於歌喉,尤其出眾,有“寇鄭歌喉百囀鶯”之譽。只是為人率真,身為青樓女子,“滑易不能竟學”。
崇禎十五年,寇湄正值十六七歲妙齡,嫁給了聲名顯赫的大明勛臣保國公朱國弼,成親之夜,朱國弼命五千甲士手執絳紗燈,自鈔庫街武定橋直至內橋朱府沿途肅立迎接花轎,壹路之上照耀有如白晝。場面之盛大,轟動整個南京,鹹為掌故流傳於巷尾街頭。
1645年清軍南下,擄明宗室脅往北京。朱國弼此前早已投降,這時與家眷同被軟禁在京,只好靠賣掉家中歌姬婢妾渡日。賣給誰呢?大率是北京城裏的滿清新貴們。寇白門意識到自己不久也必被列入遣名單,她自幼與江南士大夫相交,耳濡目染,深懷民族大義,當然不甘“落沙咤利之手”,對於那些滿清顯貴之家,更是壹點也不稀罕。於是向朱國弼提出:“公若賣妾,所得不過數百金......若使妾南歸,壹月之間當得萬金以報公。”常言道:“時窮節乃見”,這次事件充分顯示出了寇白門的“女俠”本色。她的品格也就體現在這兒:盡管亂世當前,盡管妳對我絕情,我卻不能對妳不義。她只帶壹名婢女,身佩弓箭,短衣匹馬,千裏南下,從北京回到秦淮河畔,歷盡艱辛籌得白銀二萬兩,而後恪守諾言,將朱國弼贖回南京。世人因慨其行曰:“想當時有黃金作屋,伊誰堪並,而今省馬上弓彎,幸踏南歸鐙”。寇白門以其義贖朱國弼之舉贏得了江南人的尊重,遂有“俠女”之稱。
這以後有關寇白門的記載就趨於平淡了,據《板橋雜記》,她“築園亭,結賓客,日與文人騷客相往還,酒酣耳熱,或歌或哭,亦自嘆美人之遲幕,嗟紅豆之飄零,既從揚州某孝廉,不得誌,復還金陵。老矣,猶日與諸少年伍。臥病時,召所歡韓生來,綢繆悲泣,欲留之同寢。韓生以他故辭,執手不忍別。至夜,聞韓生在婢房笑語,奮身起喚婢,自棰數十,咄咄罵韓生負心禽獸,行欲嚙其肉。病甚劇,醫藥罔效,遂死。”寇白門死後錢謙益曾作詩追悼:“叢殘紅粉念君恩,女俠誰識寇白門,黃土蓋棺心未死,香丸壹縷是芳魂。”這首詩中的“女俠誰識寇白門”恰與上文閔華詩中說錢謙益“為寫青樓壹片心”互為映照,所指顯不止於眾所周知的俠義行為。正因為多數人都不識其“女俠”肝膽,才會有此壹問,才會“為寫青樓壹片心”,才會寫寇白門“叢殘紅粉念君恩”,更寫她心系華夏山河“黃土蓋棺心未死”。
顧眉生
顧眉生(1619-1664),原名媚,又名眉,字眉生,別字後生,號橫波,又號智珠、善梅生,晚號善持君,人稱“橫波夫人”,江蘇上元(南京)人。“秦淮八艷”中,顧眉生是地位最顯赫的壹位,受誥封為“壹品夫人”。據清余懷《板橋雜記》記載:“顧媚字眉生,又名眉,號橫波,晚號善持君,莊妍靚雅,風度超群;鬢發如雲,桃花滿須,弓變纖小,腰肢輕亞。通文史,善畫蘭,追步馬守真,而姿容勝之,時人推為南曲第壹。”顧橫波工於詩畫,尤善畫蘭,個性豪爽不羈,與柳如是較像,時人呼之“眉兄”,柳如是自稱為“弟”。
顧橫波居於眉樓,“綺窗繡,牙簽玉軸,堆列幾案;瑤琴錦瑟,陳設左右,香煙繚繞,檐馬丁當”,時人戲稱“迷樓”----有人謂“迷樓”系指顧橫波風流迷人,訪者無不神魂顛倒,實屬望文生義。“迷樓”本系隋煬帝時建於揚州的別院,因該處“曲折幽深,閣樓錯落,軒簾掩映,互相連屬,如仙人遊”, 故名“迷樓”。以“迷樓”戲稱“眉樓”,始作俑者的余懷系江南才士,當時又正對橫波壹往情深,所言當為褒意,指“眉樓”建築巧奪天工,布置匠心獨具,觀之仿同仙境。此譽壹出,即不徑而走,廣為延用。時年,“江左三大家”之壹的龔鼎孳(字定山)年方二十四,來到眉樓,壹見顧橫波,為之傾倒不已。龔鼎孳為顧畫成“佳人倚欄圖”,題壹首詩:“腰妒垂楊發妒雲,斷魂鶯語夜深聞;秦樓應被東風誤,未遣羅敷嫁使君。”然,當時顧眉與余懷情誼甚篤,後又與劉芳約為夫婦,無奈終又為龔定山所動,於崇禎十四年嫁龔鼎孳,洗盡鉛華,改名換姓“徐善持”。
顧媚善詩詞,作有《海月樓夜坐》、《花深深·閨坐》、《虞美人·答遠山夫人寄夢》、《千秋歲·送遠山夫人南歸》等詩詞,收入所著《柳花閣集》。
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下京城,龔鼎孳仕途亨通,三朝之臣,做到了禮部尚書,顧橫波也堂皇受誥封為“壹品夫人”。康熙三年冬,壹病不起,病卒於北京鐵獅子胡同,龔鼎孳在北京長俸寺建妙香閣紀念。
馬香蘭
馬香蘭(1548-1604),名守真(“守真”是道家用語,馬湘蘭有壹方印章叫“守真玄玄子”,也是這個意思),小字玄兒,又字月嬌,號湘蘭,金陵(南京)人。如果從年代上來說,馬湘蘭應該是“秦淮八艷”中最早的壹個,只有她沒有經歷明朝滅亡神州陸沈的大悲劇,雖然她的名氣可能沒有李香君陳圓圓什麽的大,但是她的才氣也是很值得敬慕的。她精擅詩文書畫,呵呵,好像能在秦淮河邊混成名妓的,詩文書畫沒兩刷子是根本呆不住的。日本東京博物館中,收藏著壹幅中國明代的“墨蘭圖”,此畫正是馬湘蘭所作,被日本人視為珍品。北京故宮博物院中也藏有很多她的畫,都是國寶級的藝術品。
馬湘蘭性格開朗,能說會道,琴棋書畫無所不通,歌喉婉麗,舞姿曼妙,但是卻相當有個性。在其壹生當中最重要的壹個男子莫過於王穉登(1535-1621),這也是壹個很有名的文人,字伯谷,長洲(江陰)人,《明史》稱他“四歲能屬對,六歲善擘窠大字,十歲能詩”,也是個很了不起的才子,被推為文徵明第二。才子佳人本是絕配,馬湘蘭也壹度想嫁給王穉登為妾,但王穉登恐怕也是風月場中混慣了的老油條,所謂“萬花叢中過,壹葉不沾身”,所以他始終找理由推脫,可憐馬湘蘭的壹往情深空負。
馬湘蘭壹生中做的最後壹件大事,也是她畢生的壹個心願,那就是在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王穉登70大壽,馬湘蘭“買樓船,載小丫十五”,專程從金陵趕到蘇州置酒祝壽,令王穉登深受感動。王穉登自己寫道:“姬與余有吳門煙月之期,幾三十載未償。歲甲辰秋日,值余七十初度。姬買樓船,載嬋娟十五,客余飛絮園,置酒為壽。絕纓投轄,履舄繽紛。四座填滿,歌舞達旦。殘脂剩粉,香溢錦帆,涇水彌,月姻煴,自夫差以來所未有。吳兒嘖嘖誇盛事,傾動壹時。計余別姬,凡十六年,姬年五十七矣。容華雖小減於昔,而風情意氣如故。唇膏面藥,香澤不去手,發如雲,猶然委地。”從這上面看,王穉登此時和馬湘蘭已經分別的十六年了,但是馬湘蘭還是風姿依舊,發黑如雲,連日的歌舞宴飲,讓馬湘蘭又是感慨,又是勞累。當時王穉登已是七十,垂垂老矣,馬湘蘭自知再見的機會已經幾乎沒有,所以更是難分難舍。結果由於過於勞累和心情上又悲又喜,波動太大,馬湘蘭回去金陵後就得了病,她謝絕醫治,也許是人世間沒有她再留戀的東西了吧,揮金如土的生活她過慣了,歌舞宴飲的日子她也厭了,她傾註了平生愛意的人老了,她對窗外紅燈閃耀,酒氣彌漫的秦淮河淡然壹笑,然後關上了窗子。她在病榻上病了好多天,這天她預感終於要走了,她掙紮起來,焚香沐浴,端坐在椅上悄悄地去了。據說她去世後葬在其宅第裏,今白鷺洲公園碧峰寺附近。她的舊宅也改為佛庵。
馬湘蘭有詩文集《湘蘭子集》傳世。
卞玉京
卞玉京名賽,又名賽賽,因後來自號“玉京道人”,習稱玉京。她出身於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淪落為歌妓。卞賽詩琴書畫無所不能,尤擅小楷,還通文史。她的繪畫藝技嫻熟,落筆如行雲,“壹落筆盡十余紙”喜畫風枝裊娜,尤善畫蘭。
18歲時,卞玉京遊吳門,居虎丘,往來於秦淮與蘇州之間,是明末清初的壹位秦淮著名歌妓。卞賽壹般見客不善酬對,但如遇佳人知音,則談吐如雲,令人傾倒。卞賽曾與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吳梅村有過壹段姻緣。
崇禎十四年春,吳梅村在南京水西門外的勝楚樓上餞送胞兄吳誌衍赴任成都知府,在這裏他遇見了前來為吳誌衍送行的卞賽姐妹,看到卞賽那高貴脫俗而又含有幾分憂郁的氣質,不由想到江南盛傳的兩句詩:“酒壚尋卞賽,花底出陳圓”。席間吳又對卞賽的文才進行了探試,令吳不由傾倒,以後二人交往頻繁,感情漸深。後來吳在長幹裏寓所得到卞的壹書簡,知道卞想嫁給他,心裏很矛盾。因吳聽到壹消息,崇禎帝的寵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最近來金陵選妃,已看中陳圓圓與卞賽等。吳在權勢赫赫的國舅前膽怯了,只在卞賽的寓所吹了幾首曲子便淒然離去。
二年後,卞賽嫁給了壹諸侯,因不得意,遂將侍女柔柔進奉之,自己乞身下發,在蘇州出家當了女道士,依附於70余歲的名醫鄭保禦,鄭築別宮資之。卞賽長齋繡佛,持課誦戒律甚嚴,為報鄭氏之恩,用3年時間為鄭氏刺舌血書《法華經》。
此時吳梅村當了清朝的官,心情頹傷。順治七年的壹天,卞賽在錢謙家裏看到了吳的《琴河感舊》四首詩,方知吳對她的思念。數月後二人在太倉終於相見,卞賽為吳氏操琴,吳感懷不憶,寫了《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贈之,詩中道出了卞在這十年中的情景,點出了清軍下江南、玉京“弦索冷無聲”,壹派淒涼狀況。卞賽後來隱居無錫惠山,十余年後病逝,葬於惠山柢陀庵錦樹林。
更詳細可看:/dispbbs.asp?boardid=318&id=84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