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認為最早的“李”,當推圖(A)戰國印裏的古金文,是上“木下“子”結構。但在圖(B)的戰國時代“陳簠”的“李”卻是左“子”右“木”,不是今天的形體;文字學家商承祚說這是桑梓的“梓字的古文,可“梓”直至秦篆才出現,故也無確證。之後秦時的小篆文字演變成圖(C)的字樣,漢隸中的“李”(圖D)剛將篆文字形中的上半部分叉形的“木”的寫成的“木”字形,將篆文字形中下半部分的“子”的圓形給去掉,寫成的“子”字形
唐韻》《正韻》良以切《集韻》兩耳切《韻會》良士切,音裏。《說文》果名。《素問》東方木也。《爾雅翼》李,木之多子者。《埤雅》李性難老,雖枝枯,子亦不細,其品處桃上。《詩·小雅》投我以桃,報之以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