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專科助產專業畢業後就業率高嗎?

專科助產專業畢業後就業率高嗎?

1.大學助產後找工作好嗎?我大概能做什麽?

進了產房,工資還是可以的。

2.大學助產對就業好嗎?

不是所有就業好的專業都能成功找到自己想要的薪資,但是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工作專業是妳必須要敬業的基本功,熱愛自己的職業,尊重並為之努力,學習更多的專業技能。

推薦壹個好的學習環境,應該能讓妳掌握壹門生活中常用的基本技能,拿到相關的學歷證書,獲得職業技能認證證書。

3.助產專業的就業前景。

很好,我鄰居就是這方面的,而且現在單獨二胎政策出臺後,肯定會有更多人生育,中國老齡化越來越嚴重。* * *以後肯定會鼓勵生育,相關行業就業也會變好。

4.助產對就業好嗎?

助產專業就業前景好。畢業後可在各級醫療、預防、保健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事助產、護理、母嬰保健工作。

助產專業具有基礎醫學、臨床護理和現代助產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助產學中的問題,從事臨床助產和婦幼保健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高級助產專業人才。

這個專業前景很好。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女性保健專業人員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每4000人口中有1名助產士。人性化的陪伴分娩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助產士。

本專業畢業後可以申請雙證(護理資格證和助產士資格證),就業前景很好。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凡在基層從事計劃生育工作的人員,上崗前必須持有助產士資格證。

而且現在二胎開放了,孩子也不在少數。對助產護士的需求肯定很大。選擇這個專業絕對不是為了找工作發愁。

我現在準備報大學誌願,準備報助產。妳想知道這個專業對我畢業後找工作好嗎?

在未來的助產工作中,他有很好的就業前景,因為他所學的助產知識大部分與護士的知識有重疊,而且他可以擁有助產證,同時從事護士工作。

6.大專學助產後就業前景如何?

畢業後做護士還可以,工資看單位。現在三級醫院也招大專。壹般三級醫院有五六千的認證工資獎金,也有幾萬的,但是進不了大醫院也有兩三千的。

7.助產專業的大學生五年後好找工作嗎?工資多少?

工資看妳自己的能力。

然而,如果有工作機會,

那應該不會太糟糕

8.助產專業就業前景助產專業難學嗎?

助產的就業前景很好。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助產專業的培養目標被重新準確定位。目前國際上提倡“助產士主導模式”對正常孕婦進行管理,強調助產士是孕婦孕期的主要照顧者。通過助產士為孕婦提供持續護理的專業服務,可以降低剖宮產率,提高自然分娩率,減少孕期住院時間,減少分娩時藥物鎮痛和麻醉,降低會陰側切率,降低新生兒復蘇率,增加產婦對分娩過程的滿意度。因此,助產士的工作領域不僅限於產房,還延伸到產前甚至孕前和產後的保健指導。

目前,我國存在圍產期護理人力資源短缺、內部結構不合理、人口和地理分布不平衡等問題。國內醫院產房至少有20多萬助產士,助產士的數量和質量都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目前,我國助產士與育齡婦女的比例為1: 4000,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2008年,衛生部對中國助產士人力資源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東、中、西部地區每65438+萬人口助產士人數分別為4.0人、2.8人、3.3人,與瑞典(80人)、英國(80人)、馬來西亞(28人)、柬埔寨(26人)差距較大。同時,2012年中國城市地區剖宮產率為41%,遠高於農村地區。

29%,助產士的缺乏成為剖宮產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助產的就業前景很好。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助產專業的培養目標被重新準確定位。目前國際上提倡“助產士主導模式”對正常孕婦進行管理,強調助產士是孕婦孕期的主要照顧者。通過助產士為孕婦提供持續護理的專業服務,可以降低剖宮產率,提高自然分娩率,減少孕期住院時間,減少分娩時藥物鎮痛和麻醉,降低會陰側切率,降低新生兒復蘇率,增加產婦對分娩過程的滿意度。因此,助產士的工作領域不僅限於產房,還延伸到產前甚至孕前和產後的保健指導。

目前,我國存在圍產期護理人力資源短缺、內部結構不合理、人口和地理分布不平衡等問題。國內醫院產房至少有20多萬助產士,助產士的數量和質量都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目前,我國助產士與育齡婦女的比例為1: 4000,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2008年,衛生部對中國助產士人力資源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東、中、西部地區每65438+萬人口助產士人數分別為4.0人、2.8人、3.3人,與瑞典(80人)、英國(80人)、馬來西亞(28人)、柬埔寨(26人)差距較大。同時,2012年中國城市地區剖宮產率為41%,遠高於農村地區。

29%,助產士的缺乏成為剖宮產率高的關鍵原因之壹。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助產教育應以大學教育為基礎,服從學院學制和學位的規定,壹般通過四年的學習獲得學士學位。我國助產士的來源主要是大專、中專畢業的護士。在產房工作後,接受臨床培訓(多為3個月),成為助產士。只有助產士

14%具有本科學歷,本科和研究生層次的高等教育處於起步階段,助產教育主要是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目前,有

129

高職院校開設了助產專業。2007年,福建醫科大學莆田分校開始開設助產本科教育,隨後其他壹些高校也開設了助產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如南方醫科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院、天津醫科大學等。

很多人淡化了助產士的概念,助產士多作為護士使用,國內大部分高校和醫院都沒有正規培訓過助產士。同時,本科學歷的助產士需求量很大,其就業方向主要在各級醫療單位、醫學教育和科研單位從事臨床護理、助產、婦幼保健、教學或科研工作。

9.助產的就業前景如何?

國際理念

強調助產士是孕婦孕期的主要照顧者,助產士應為孕婦提供持續的照顧。新西蘭助產學的發展已有百年歷史,是世界上第壹個頒發註冊護士資格證的國家。懷卡托理工學院是新西蘭最大的開展助產教育的學院。學院助產學學士學位主任、新西蘭第壹個助產學博士MargieDuff博士在論壇上表示,助產士主導模式強調助產士是孕婦孕期的主要照顧者,可以提高自然分娩率,減少孕期住院時間,減少分娩過程中的藥物鎮痛和麻醉,降低會陰側切率,降低新生兒復蘇率,增加孕婦對分娩過程的滿意度。

MargieDuff博士說,有許多模式可以實現助產士對產婦的連續護理。以小組模式開展連續* * *模式,壹組助產士會照顧壹定數量的產婦,保證產婦在整個分娩期都能有助產士陪伴。

產後隨訪“助產夥伴”關系是持續護理模式的另壹個典型代表,在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采用65438至0990。“夥伴關系”的核心理念是懷孕和分娩是自然的生命事件,助產服務以女性為中心,助產士可以獨立運用專業知識提供持續的助產護理。助產士被認為是負責任的專業人員。他們與婦女合作,在懷孕、分娩和產褥期給予她們必要的支持、護理和建議。

事實證明,婦女在分娩期間可以受益於持續護理模式和持續支持。2003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新西蘭,孕婦自然分娩率達到67.4%,而在澳大利亞為60.8%。而產婦會陰側切率在兩國都只有10.2%和16.1%。

現實的尷尬

我國助產服務仍以產科醫生為主,助產學仍從屬於護理專業,既不是獨立學科,也不是專業體系,與國際水平相差甚遠。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主任委員葉宏軒教授指出,我國助產士在圍產醫療保健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負責正常分娩,協助產科醫生處理難產,負責計劃生育、圍產期保健和母嬰健康教育及技術指導。近年來,在導樂和助產士壹對壹分娩的整個過程中,助產士的人性化服務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降低了剖宮產率。但他同時指出,中國的助產學仍從屬於護理專業,既不是獨立學科,也不是專業體系,與國際水平差距較大。迫切需要加強這壹領域的專業化進程。

中華護理學會婦產科專業組主任王立新認為,目前,國際上助產專業教育已發展成為獨立的高等專業教育,助產士必須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專業教育背景。然而,我國助產士的高等教育和專業培訓非常缺乏,專業教育僅限於中學教育。醫學院校沒有助產士專科或本科專業設置。相當壹部分助產士是從護士轉行的,在繼續教育中沒有繼續專業教育的可能,只能選擇護理專業課程進行學習。“我自費來到這個論壇。領導說助產沒什麽好學的,不讓我來。”壹位來自河南某醫院的主管護士說,“但是專業學習機會太少,所以我請了假,自費來到北方。”

北京在這裏。"

王立新還指出,目前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助產領域都實行獨立的註冊準入制度,助產士擁有相對獨立的國際化管理機構和組織。助產士註冊後享有基本的檢查權和處方權。常規妊娠隨訪、檢查和正常自然分娩可由助產士管理,醫院專科醫生主要負責高危病例的管理。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婦幼保健體系,但是助產士仍然從屬於護理專業,助產專業相應的制度在註冊和職稱晉升方面還是空白。

她分析說,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從業人員文化水平低,缺乏職業素養。同時,我國助產士人力資源短缺。據了解,在發達國家,助產士與育齡婦女的比例是1:1,000,而我國是1:4000。此外,產婦對醫護人員的高需求也造成了我國助產服務仍以產科醫生為主的局面。但事實上,對於正常的懷孕和分娩,受過高等教育和培訓的助產士是完全有資格的。

未來前景

有了學習,助產士有了自己的家。

連續三次代表中國出席國際助產士聯合會大會的王立新主任在理論上高呼,由於專業體系的缺失,中國很難建立獨立的助產學學術團體和學會,這也成為中國加入國際助產士聯合會的現實障礙。據了解,國際助產士聯合會是壹個代表72個國家助產士的助產士聯合會。它主要致力於定義助產士的角色,並為助產士的教育和準備提供指導標準。該聯盟每三年舉行壹次國際助產會議。雖然中國大陸連續三年被邀請參加會議,但都是以觀察員身份參加會議,而香港和臺灣省則成為正式成員。“有了社會,助產士有了自己的家。”王立新建議,中國應加快助產專業建設,為中國盡快融入國際助產大家庭創造條件。在本次論壇上,來自全國27個省市的140多名醫務人員和護理院校教師還集體簽署了《關於成立中國助產協會的倡議書》,呼籲中國盡快成立助產協會,早日融入國際助產士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