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李世民大事年表

李世民大事年表

1、晉陽起兵

晉陽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指的是隋末時期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的歷史事件。

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遍及全國各地,615年(大業十壹年)隋煬帝楊廣以李淵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

不久又拜太原留守,以北備突厥,並鎮壓今山西省境內的農民起義。當時,隋政權已呈土崩瓦解之勢,統治階級壹再發生大分裂,地主武裝和義軍星羅棋布於各地。?

李淵素有大誌,移官太原後,看到隋朝即將敗亡,萌動了取而代之的念頭。他左右的裴寂、劉文靜及次子李世民亦紛紛建議起兵以舉大事。

到616年(大業十二年),農民起義在全國已居優勢,隋朝再也無法集中兵力有效地打擊各個武裝集團,李淵覺得時機成熟,乃於617年(大業十三年)在晉陽正式宣布起事。

李淵在次子李世民、僚屬裴寂、劉文靜等人的幫助下,誅殺了隋煬帝監視他的王威、高君雅。派劉文靜出使突厥得到了始畢可汗的支持,派李建成、李世民奪取西河郡。六月,正式起兵。

李淵自為大將軍,以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為左右大都督,以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兵發長安。在霍邑大破宋老生,從龍門渡黃河,開永豐倉賑濟百姓。關中有其女李三娘等人起兵響應。

十壹月,攻克長安,以代王楊侑為皇帝,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自為大丞相、唐王。次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殺,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唐,隋朝滅亡,唐朝建立。

2、淺水原之戰

淺水原之戰,發生於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壹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淺水原(今陜西長武東北)對隴西割據勢力薛舉、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戰。

此役壹舉擊敗薛仁杲,奪取隴西,除去關中西面的壹大威脅勢力。此役李世民采用後發制人,疲敵制勝,堅壁不出,窮追猛打的策略,反敗為勝。

3、虎牢關之戰

虎牢關之戰,發生在唐朝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四年(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洛陽、虎牢關(今中國中部河南省滎陽汜水鎮西北)各個擊破王世充軍(鄭軍)、竇建德軍(夏軍)的壹次極其重要戰役。

此役壹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

4、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壹次政變。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

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

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壹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鬥。

經過長期的鬥爭,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團逐步占上風,控制了局面,為了挽回局面,最終李世民搏命壹擊,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5、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蘇,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繼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壹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

並采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

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百度百科——晉陽起兵

百度百科——淺水原之戰

百度百科——虎牢關之戰

百度百科——玄武門之變

百度百科——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