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家長要有明確的主題。
家長會要有明確的主題,切忌抓胡子眉毛壹把抓。從小組到學習,從娛樂到勞動,好像什麽都涵蓋了,家長什麽都沒聽到。壹般來說,壹個學期開家長會的次數比年級少,年級比班級少。由於學校目標的細分,所有家長都參加的班級家長會少於壹些家長被召集參加的班級家長會。換句話說,與其召開具有全班通報性質的家長會,不如召開目標更具體的家長會,如:學生幹部家長會(引導學生正確學習和社會工作,進壹步提高綜合素質)、學困生家長會(引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心理素質,不畏困難)、進步趨勢明顯的學生家長會(鼓勵熱情,指導學習方法,註重能力培養,走出題海)、紀律較差的如果主題明確,那麽家長壹定會配合學校,以極大的熱情教育孩子。所以,如果家長會主題明確,效果會更明顯。
二、會前的調查研究工作
為了確立主題,需要在會前做壹些調研工作,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壹方面是對學生的調查。要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日常表現、各科成績,針對不同類別制定不同的對策。比如某同學語文成績好,數學成績差,可以要求家長配合學校改進學生的數學學習方法,多花壹點時間提高成績。中文只是尋求保證原有的標準不會落後。又如,某同學學習成績提高了,但對集體不夠關心,要求家長配合學校加強對該生的理想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使其全面發展。
另壹方面是對父母情況的調查。要研究學生家庭的特點,提出不同的對策,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完美結合。
第三,篩選目標,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調查後,結合年級和班級的具體情況,做出具體安排。比如,要表彰成績好的學生,讓成績差的學生家長配合家長督促孩子學習;還要介紹班裏學生的先進事跡,督促家長多關註孩子日常道德水準的培養,多分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爭取獲得家長的配合和糾正...這些都要有壹個全面的規劃,通過篩選,找出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本次家長會的主題,剩下的問題在本次家長會取得壹定的預期效果後再逐壹解決。這樣每次家長會都能達到壹系列的效果,對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大有裨益。
第四,註重談話技巧,力求和諧。
教師在家長會上壹定要註意談話技巧,切忌語言生硬,態度生硬。回答家長的問題時,要有耐心,要實事求是,不要誇大不要隱瞞。要充分肯定學生的優點,語氣要舒緩親切,讓家長感受到老師對孩子的關心,不要“抱怨”學生的缺點和錯誤。而是要認真指出後果,積極幫助家長分析學生犯錯的原因,提出糾正措施和意見,讓家長感受到學校對所有學生壹視同仁,甚至更加關心後進生,讓家長放心,願意配合學校做好工作。
第五,刻意營造氛圍,註重情感效果。
班主任也要刻意營造和諧的氛圍,註重情感的作用,讓家長感到隆重和親切,讓他們自然與學校產生壹種心靈相通的關系。比如環境布置整齊,小家長也可以在適當的地方放壹些盆景鮮花,貼壹些煽情的標語,而不是讓家長有壹種被壹個壞女孩懲罰的心態。我認為,只有家長和學校和諧壹致,兩股力量才能匯聚起來,形成合力,發揮更有效的教育作用。
怎麽開家長會?上課坐在孩子的座位上,聽孩子的老師講故事——每個家長都有為孩子開家長會的經歷。但如今,家長對家長會有壹種特殊的感情:
我期待召開家長會,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了解學校的教育內容;我害怕開家長會,怕自己的孩子不能落後於別人,怕壹直有“問題”的學生家長把家長會當成心理負擔。應該說這是壹種很常見的“家長老師心態”。在獨生子女幾乎壹統天下,我們的孩子被全心全意關註的今天,家長會也成為了壹個問題,壹個被大眾廣泛討論的問題,壹個需要研究的課題。所以——家長會,怎麽開?
最近看了壹篇關於北京於穎學校家長會改革的報道,挺感人的,不敢壹個人欣賞。我想和老師們交流壹下:
孩子在學校的煩惱,成了家長會上老師“抱怨”的談資;家長在家長會上被“教育”丟了面子。如果他們生氣了,肯定會生孩子的氣。
都是父母的錯
以下是妳可以想象的:
爸爸開完家長會回家,悶悶不樂,壹句話沒說就鉆進自己房間關上門。他媽媽幾次叫他吃飯,他都不回答。這壹幕讓孩子心裏更加發毛。不知道接下來會“爆”什麽。家裏的空氣似乎整夜都很冷。緊張、緊張、不安、害怕,孩子們急切地等待著家長會後壹定會出現的壹幕...
也有開心的。有些家長在開完家長會後,還裝得滿滿的都是孩子。看到孩子就被罵,被訓斥,甚至被暴風雨般的責罵。就算孩子學習好,表現好,也難免聽父母嘮叨:“人家這次考試考了100分,妳怎麽考了98分?”老師說妳最近有點懈怠,要更加努力!”“XX當上班幹部了,妳要努力啊!"
難怪學生經常會“丟失”或“忘記”老師給家長的家長會通知,或者編造“爸爸出差,媽媽不能休假”之類的謊言。接下來,缺席的家長被請到了學校,班主任的抱怨聲和班主任慷慨激昂的“群起而攻之”迎面而來。很多平時比較突出的家長,就像犯了錯的小學生在孩子的老師辦公室裏,壹邊聽著教訓壹邊捂臉,壓抑著自己越來越大的憤怒。這時候在辦公室外面,就有可能避開正在偷聽害怕的孩子。毫無疑問,今晚的“暴風雪”是逃不掉的。
對此,北京於穎學校的青年教師李靜記憶深刻。那時候她大學剛畢業,年輕氣盛。她班上有個學生,總是搗亂,欺負同學。她邀請了父母幾次,孩子總是找借口不讓他們來,連給老師留的電話號碼都是假的。後來“機會終於來了”:期末考試,他成了年級最後幾名。老師讓住在他家附近的同學邀請他媽媽開家長會。會上,老師談到了學生的缺點,“看到母親的臉色變得有些陰沈”,抱怨也讓其他家長明顯不高興。第二天早上,我看到那個學生臉上帶著傷疤來到學校。他用仇恨的眼神看著老師,他壹直都很恨。後來才知道,孩子很小父母就離婚了,家裏全靠他媽打零工。他從小就生活在壹個缺乏愛的環境中。李靜老師痛苦地回憶,這個學生最後沒有走正道,初中畢業就輟學了。“我心裏壹直對他有愧疚。”
那些循規蹈矩來參加家長會的家長,只是老師的忠實聽眾:家長會的主角班主任,必然會講學習、管理、成績、家長引導等方面的要求,班主任會在班主任講完後說。說白了,除了要求,就是任務,甚至是抱怨。家長把老師當神壹樣崇拜,他們虔誠地做記錄,因為那將是他們未來壹段時間指導孩子的“行動綱領”。家長會幾乎壹個節目都是這麽辦的,現在還在辦。
那麽,學生們對家長會的態度是怎樣的呢?於穎學校對不同年級的328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6.3%的學生在聽說開家長會時感到緊張和壓力。11.3%的學生不願意讓家長參加家長會。而且答題卡告訴我們,家長會後,11%的學生與老師關系緊張,20.1%的學生與家長關系緊張,30.5%的學生在家長會後會受到嚴厲批評並限制活動。有學生表示希望“盡量少開會議”,“最好永遠不要開家長會”。
換個思路,換個思維方式,用壹些巧妙的方法。前方有壹個新世界-
家長會的多元表達
家長會還是會開,關鍵是怎麽開。
”“親愛的家長:您好!妳的孩子已經上小學半學期了。有什麽變化嗎?他們適應小學生活了嗎?歡迎妳本周五來學校看看孩子的表現,和老師以及其他家長聊聊妳的困惑,談談妳的教育經歷,談談妳的體會。"
“家長您好:期末考試剛剛結束。妳壹定很關心孩子的成績,關心他們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孩子長大了,在家裏肯定會有不壹樣的表現,妳可能也會有壹些想和別人交流的問題。請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於本周三來學校參加我為您和您的孩子組織的座談會。希望妳們帶來寶貴的教學經驗,與大家分享。”
……
這是幾個家長見面會的新通知,帶著壹點溫暖和體貼。他們不再是學校和老師板著臉給家長下的命令。老師要在會前通過這個通知把家長會的內容告訴家長,讓他們有備而來。
新的家長會,最重要的是老師角色的轉變——從過去壹個人口幹舌燥卻常常白唱“獨角戲”的“家長”,變成老師、家長或者和學生壹起唱戲;開會時,家長們不再坐在老師講臺下的講臺上,而是壹圈壹圈地挨著坐。學生不再被排除在家長會之外,成為永遠的“缺席者”。有的家長會讓學生參與,有的家長會讓學生討論決定內容。
家長會改頭換面,壹種新的家長會模式在教師的討論中浮出水面:
交流:教育* * *問題的理論探討、案例分析或經驗交流會;
對話討論:就壹兩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與家長、師生、教師和家長進行對話;
展覽:展出孩子的作業、作品、獲獎證書或學生現場表演,讓家長在班級背景中了解孩子;
專家報告:請專家就學生入學後某壹階段或某* * *性問題做報告並現場答疑,提高家長教育質量;
友誼:老師、家長、學生聚在壹起,用表演等歡快的形式,營造和諧的氛圍,增進感情和理解;
觀光:學生、家長、老師壹起出去觀光,在活動中發現問題,促進交流。
讓我們進入現場,觀看壹些家長會:
家長會以壹個名為“盲人走路”的遊戲開始:家長們被蒙上眼睛,由不是自己孩子的學生幫助他們走過壹段坎坷曲折的旅程。在行走的過程中,不能用語言交流,只能用動作暗示。在這個有趣生動的遊戲為家長會營造了氣氛後,老師親切地表達了設計這樣壹個遊戲的初衷:請家長們體驗壹下被人攙扶著在黑暗中行走的感覺,讓學生們體驗壹下幫扶的不易——這是壹場針對部分學習困難學生的家長會。“這些孩子目前就像在黑暗中行走,他們需要親人的幫助。孩子和父母都應該互相體諒。”這是這次家長會的主題。然後,老師拿出15分鐘邀請家長和孩子進行壹次交心的談話。之後,有幾個同學站出來主動說了自己平時學習生活中的問題,家長也檢討了自己過去不當的教育方法。在家長會結束時,老師要求每位家長給他們的孩子寫壹封信,鼓勵他們建立信心。對於這樣的家長會,家長覺得輕松活潑,主題嚴肅,形式又新又好;同學們反映,會後對學習有了比以前更深刻的理解,有了壹些覺悟,希望以後能多開壹些。
班裏有考試作弊的問題,需要家長配合教育。北京學校的趙老師沒有像以前那樣批評學生或找家長,而是悄悄地讓每個學生養壹條小金魚,壹周後帶到家長會上。面對著桌子上的魚缸,趙老師說:“我們今天要舉行壹場金魚比賽。但不是比誰的魚大,誰的魚好看,我們要比誰的魚是真的自己養的。”在壹片愕然的目光中,老師引出了壹個誠實的話題,讓家長和學生壹起討論。趙老師想利用這次專題討論家長會,更加平和主動地解決問題:不僅要幫助學生提高對誠信的認識,還要讓家長認識到“分數”不是最重要的。他們首先應該關心孩子人格的塑造,引導孩子學會做人,學會跟老師做事。在討論結束後的發言中,家長們反復表達了對孩子品德的要求和希望,反思了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的忽視。總結的最後,老師點題:“剛才同學們和家長交流了壹下。我相信妳壹定對父母許下了下半學期的承諾,壹定是認真負責地許下的……”最後,所有家長和學生分享了“誠信是金”這四個字。壹場本來可能充滿火藥味的家長會,用這種形式提醒和教育了家長和學生。
……
家長會改頭換面了:不再是冷面老師的文明語言“誓師大會”和家長的“訓話會”,而是專家評價的柔情和親情貫穿其中;軟化的批評和善意的提醒,讓家長和學生對老師更加感激和尊重,也讓這樣的三角關系中的各方更加尊重、理解和溝通。
家長會的定義是“學校聯系家長的壹種方式”。召開家長會的目的是促進家長和教師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使學校和家庭“對孩子提出同樣的要求,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
新的家長會模式正在向這個目標靠近。新的形式來自並依賴於家長應該是老師的夥伴這壹新概念。在新的理念下,家長會可以成為心靈之間的橋梁。
尊重、平等、合作體現在家長會的全過程:家長會召開前,老師已就會議內容和方式咨詢過家長(有時包括學生),精心設計的邀請函說明了會議主題;在會議中,老師有意識地給家長甚至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成為家長會的主角。這樣家長就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整體情況,改變對孩子的關註,有機會傾聽其他家長的教學經驗和困惑,有機會與孩子面對面交流,參與學生的教育,評價班級的教育。
來聽聽家長們的經歷吧。壹位家長說:“這種老師、家長、學生直接面對面的交流,真的很新奇,很豐富,幫助我更全面地了解了自己的孩子,樹立了教育孩子的新理念。”另壹位家長說:“我曾經以為自己了解孩子的壹切,所以忽略了對孩子更進壹步更深入的了解。如果妳不明白,妳怎麽能明白呢?所以我們無法理解孩子的壹些怪異行為,孩子也無法理解家長的良苦用心。現在聽了孩子們寫給父母的話,我感到震驚和高興。令人震驚的是,孩子心裏藏著那麽多的委屈和抱怨,卻不知道我們最關心、最愛的是孩子;我很高興這個孩子說出了他想說的話。幾位家長的發言對我們很有啟發。孩子壹天天長大。關愛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和他們交朋友,為他們創造壹個輕松和諧的空間。”
讓我們再聽聽孩子們的聲音:
“以前每次聽到開家長會的消息,總會聯想到‘打完了’和‘死了’,好像世界末日要來了。但是,互動家長會之後,我們不僅沒玩完,還進步了。平時總覺得父母壹天無所事事。通過這次家長會,我們知道了家長的苦惱。同時,家長也了解到了我們作為學生的苦惱。這樣的家長會是成功的。"
“以前家長來學校開會後,壹頓訓斥就拉大了我們之間的距離,再溝通就更難了。這次就像聊天壹樣簡單。老師、家長、同學們暢所欲言,不僅有關於學習的,也有關於生活的,還有教育方法和學習心得。”
“在這次家長會上,我看到最多的是家長和自己會心的微笑。那包容壹切的美好笑容讓我明白,父母其實是我們的朋友。家長會後,父母對我的關心增加了。比如以前我們同學電話聊久了,我媽也會聊很久。現在她只是溫柔的提醒我,我自己也意識到了。在教育我方面好多了。如果我不再著急,我要打罵,但我會善意地詢問和批評,這讓我感到輕松,比以前過得更快樂。"
“家長會上的對話,讓幾十個小家庭在這裏匯成了壹個大家庭。”
……
在家長會上,同學們看到了老師是如何真誠地贊賞自己的進步,如何巧妙地引導家長接納自己的不足,看到了老師是真心為了自己的健康成長而召開家長會,感到壹座心橋暢通了。
老師們也可以在改變之前的“成績匯報”方式後,找到班主任工作的新感覺。於穎學校的壹位年輕教師講述了她的經歷:過去她當班主任時,父母經常向她抱怨,老師和父母的關系緊張。通過壹次又壹次的家長會新模式,家長們看到了她對學生的關愛,對工作的熱情,更加理解,家長們對她的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她上的課成了優秀的班級群;還有壹個老師,很久沒轉學了。他怕自己帶不好班,壓力很大。在工作中,他經常采取嚴厲的態度和嚴格的訓練,使得師生關系緊張。新的家長會幫助她改善了與家長和學生的關系。在家長的配合下,這個班的學生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家長會怎麽開?聽了剛才的介紹,大家壹定很受啟發。今天給大家的題目是:請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設計壹個新的家長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