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低碳”祭祀 清明更文明

“低碳”祭祀 清明更文明

本網記者 李懷蘋

近日,在河口區六合街道老廟幼兒園,老師正在展示小朋友繪制的“清明節日小報”。記者 胡誌穎 報道

又是壹年春草綠,又到壹年清明時。清明節既是草長鶯飛、春暖花開的綠色季節,也是人們緬懷先烈、祭奠先人的傳統節日。近年來,隨著我市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市安葬和祭掃方式在慢慢發生著變化。在安葬方式上除了傳統火葬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海葬、樹葬等新的安葬方式;傳統祭掃方式逐漸被新興的方式替代,鮮花祭掃、網上祭奠逐漸被人們接受。

3月28日,東營區黃河路街道中學組織學生開展“網上祭英烈”活動。該街道組織轄區中小學校學生登錄中國文明網、東營文明網等網站,以網絡簽名寄語的方式祭拜英烈。通訊員 康瑞祥 趙小濤 報道

3月31日,市晨陽學校在全校開展“清明祭英烈,***築中國夢”主題活動,通過“網上祭英烈”、國旗下演講等形式積極引導學生立誌報國,文明過節。孩子們在網上紛紛獻出壹束鮮花、壹對挽聯、壹曲哀歌,表達最真實的情感。當下,越來越多的東營市民加入了文明祭奠、綠色祭奠的行列,用種樹、送鮮花、網絡祭奠等方式,在清明節寄托哀思。清明節期間,我市部分學校、社區也將組織學生、居民進行網上祭英烈、詩詞話清明等活動,向先賢先烈鞠躬送鮮花、抒寫感言寄語。

“清明節是個傳統節日,用鮮花祭祀的方式表達祭拜先人的傳統習俗和美好願望,我特別支持這樣的理念。”家住安泰南區的壹位市民說,清明節他打算用鮮花祭拜的方式遙寄哀思,用實際行動支持文明祭奠。如今,在每年清明掃墓的人群中,不少人選擇用鮮花等代替燒紙焚香,選擇低碳文明的祭掃方式,這也成為我市越來越多市民的***識。

生態安葬清明節前夕舉行集體海葬

3月28日,我市舉辦2017年集體海葬活動。陣陣海風伴著小雨,29個家庭將已故親屬的骨灰撒入大海。這是我市自2015年以來第三次舉辦集體海葬。

“老人了解大海、信任大海,願意去世後壹起歸入大海。”市民於秀峰認為,海葬是壹種值得倡導的公益行為,不僅節約土地、生態環保,也是壹種更有意義的告別方式,希望先人能在大海的懷抱裏得到安息。

據我市民政局社會事務科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我市報名海葬等生態葬的市民越來越多。“從2015年首次啟動海葬這種新的安葬方式以來,我市有77人選擇了海葬。這說明市民的祭奠方式和環保意識在逐步改變,開始慢慢接受這種生態安葬方式。”據了解,為進壹步倡樹文明節儉的新風尚,深化殯葬改革,節約土地資源,推行生態葬法,我市從2015年開始為東營籍居民實施免費海葬服務,市民政局根據海葬報名人數情況,每年組織壹至兩次骨灰撒海活動。

移風易俗弘揚“綠色”祭祀

“目前,全市1796個村(居)全部建立了紅白理事會,實現了全覆蓋;所有村(居)建立了規章制度,並寫入村規民約。”市民政局社會事務科工作人員說,“紅白理事會在倡樹移風易俗新風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城鄉居民選擇鮮花祭奠、植樹祭奠、網上祭祀等科學、文明、健康的現代方式進行祭祀。”

3月31日,市文明辦、市民政局、市城市管理局聯合發出文明祭祀倡議書,倡導守法祭祀、文明祭祀、節儉祭祀、安全祭祀,度過壹個守法、綠色、有序、文明的清明節。清明節期間,我市積極倡導綠色殯葬,積極引導和鼓勵群眾選擇樹葬、花葬、海葬等生態葬法,營造生態喪葬風尚。同時,引導居民守法、文明、節儉、安全祭祀,不在道路、廣場、公園、綠地、居民小區等公***場所焚燒冥紙,不攜帶火種和易燃易爆物品進入林區,防止引發火災事故。提倡“鮮花換紙錢”、“絲帶寄哀思”,以鮮花祭奠、植樹祭奠、網上祭祀、踏青遙寄、家庭追思等方式進行祭奠,深入了解清明文化。樹立厚養薄葬、低碳祭掃新觀念,以生態節儉的方式寄托哀思。為增強祭祀安全性,我市有關部門提醒廣大市民增強安全意識,嚴格遵守有關防火規定,嚴防火災和傷亡事故的發生。

追思心語

清明憶母

“後來啊,鄉愁是壹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及至母親去世後,才對余光中的《鄉愁》有了深切的了解,想要再次與母親“促膝長談”只能是每年的清明了。

2013年,母親在縣城醫院與世長辭,直到眼睜睜看著她咽下最後壹口氣,才知道這是要訣別了。只是當時壹味沈浸在悲痛之中,還不能真正體悟出“訣別”對於失去至親到底意味著什麽。

如今,距離母親離開已經將近四年的時間了。每年的清明時節,不管工作是否繁忙,都要到母親墳前,遠遠地就已止不住淚流滿面。那個燭光中教我識字的母親不在了,那個因我調皮教訓我的母親不在了,那個在我失落時候給我安慰的母親不在了……總之,家的味道也不在了。 (沐陽)

思念依然無盡

去年5月22日,大爺從疾病中解脫,成了故鄉土地的壹部分,根已深深紮進故鄉的土地。

那日的情形,清晰如昨。看著病中為他拍的照片,不禁心念:“我知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暫。然而,然而!”

大爺是盲人,獨居壹生,對我尤為愛憐,我亦奉為至親。大爺走了,擡頭拭去淚水,夜空中會有壹顆星在關註著我!我要做壹棵大樹,給親人溫暖與力量。

清明來了,春風又綠。尊前談笑人依舊,思念依然無盡!(小傑)

爺爺,我想吃野草莓了

爺爺去世已近十年,十年裏我經常夢見自己高興地從爺爺手中接過那壹大簇紅艷酸甜的野草莓。

爺爺壹直很疼我,他時常偷偷往我書包裏塞零食,會給我講他當兵時的見聞與經歷,還會省錢給我買隨身聽滿足我小小的虛榮心,這些情景歷歷在目。而記憶最深刻的是他從野地裏為我摘下的野草莓。野草莓上面布滿鋸齒形小刺,時常紮破他的手,但只要爺爺去田地裏幹活,都會為我壹株株摘下。從夏初到夏末,從田埂到山坡,田野裏最後的那壹株野草莓,必定是爺爺辛苦找尋放到我手裏的那壹株。

而今,我已近十年沒吃到野草莓了,十年生死兩茫茫,爺爺,我現在真的很想吃野草莓,您何時能再摘給我吃? (好好)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壹。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蹴鞠、插柳等壹系列風俗。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壹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

踏青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後來成了清明節俗的壹項重要內容。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返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

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壹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壹面大旗為界,壹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非常熱鬧。

放風箏

《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裏,放風箏是壹種遊藝活動,而且他們還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相關鏈接:我市部分烈士陵園介紹

全市***有五處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安葬約4700名烈士。

利津縣烈士陵園

利津縣烈士陵園坐北朝南,占地50000平方米,***安葬烈士170人。建築物主要包括牌坊、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廣場、紀念堂等,由南向北在壹條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被列入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廣饒烈士陵園

廣饒烈士陵園始建於1954年。2001年被列入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08年5月,實施了縣烈士陵園遷建工程,將原坐落於縣城的烈士陵園遷至現址。新烈士陵園占地150畝。全縣***有烈士3116名,在烈士陵園安葬的烈士***有926名,其中有名烈士258名、無名烈士668名,省級著名烈士88名。

黃河口烈士陵園

黃河口烈士陵園前身是墾利烈士陵園,始建於1970年,1994年8月遷址,占地78畝,1995年5月邊建設邊啟用,1995年10月由市政府命名為“東營市黃河口烈士陵園”。

渤海區抗戰烈士祠

渤海區抗戰烈士祠(俗稱牛莊烈士祠),位於東營區政府駐地西南25公裏處,中***渤海軍區為紀念英勇犧牲的抗日烈士,於1945年7月在牛莊修建。1995年,值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之際,為紀念嶽拙園烈士,東營區人民政府在牛莊烈士祠內修建嶽拙園烈士紀念碑。1996年4月13日舉行揭幕儀式。1984年,東營區人民政府命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2月,山東省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國家教育基地先進單位”;2005年11月,山東省委宣傳部命名“山東省愛國教育基地”;2007年,東營市委宣傳部命名“東營市教育基地”。

河口烈士陵園河口烈士陵園位於河口城區東6公裏,濱孤路以北,挑河以東,占地52畝,建築總面積2199平方米,於2013年清明節正式啟用。烈士墓區內遷入烈士171名,並建有壹座無名烈士紀念碑。河口烈士陵園已成為全市、全區重點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全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區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區黨員教育基地等集紀念、科普為壹體的園林式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