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滬昆高鐵在湖南的走勢。在鐵道部擬定的滬昆高鐵規劃中,湖南方向設置南、中、北三條預選線路。其中南、中線均走長沙-湘潭-婁底-邵陽-懷化線,在邵陽設站。但是
在長沙召開的評審會上,中鐵二院主要推薦北線方案繞行邵陽。按照這個規劃,婁底到懷化的200多公裏沿線沒有大中城市,城市間距離明顯偏大,輻射人口少,違背了鐵路建設能覆蓋的地區盡量覆蓋,能帶動的城市盡量帶動的科學發展觀。
需要指出的是,滬昆高鐵在湖南的走向是否科學合理,能否達到最大的建設效果,能否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引起了邵陽、永州、衡陽等地的高度關註。線路的選擇對地方經濟的良性發展有積極的帶動作用;如果選擇不好,或者人為因素偏離合理方向,必然會加劇沿線相關地區之間的矛盾,變得各自為政,對湘西南的長遠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對此,鐵道部應慎重,聽取各方意見,充分論證,考慮采用長沙-湘潭-婁底-邵陽-懷化方案,在邵陽設站。
2.滬昆高鐵兼顧邵陽,關系到湘西南大局。邵陽,歷史上被稱為寶卿,自戰國時期建市以來壹直是縣、州、政府、道路和縣行政所在地。抗日戰爭時期修建的滬昆大通道(現320國道),唯壹可以通過的地方就是邵陽。湖南國民政府和八路軍駐湘辦事處在此6年,素有“慶鐵”之稱。滬昆高鐵采用兼顧邵陽的方案,遵循地級市原則設站的基本原則。是對湘西南廣大幹部群眾發展期望的回應,可以直接輻射和帶動邵陽、永州、衡陽三縣,為湘西南16萬人口提供便捷通道。
滬昆高鐵采用兼顧邵陽的方案,也是實現湖南崛起的現實需要。邵陽作為湖南省人口最多的城市,轄12個縣(市),總人口750萬,有苗、瑤、回、侗、壯等39個少數民族。由於“七五”至“十五”期間缺乏重大項目支持,邵陽作為湘西南發展支點的區位優勢相對削弱,經濟上是全省最窮的,有3個國家級貧困縣和2個省級貧困縣。滬昆高鐵可以考慮邵陽,可以體現湖南南部城市布局的需要,與長株潭、湘中、湘西南三大經濟圈優勢互補,為邵陽發揮引擎作用創造機遇,擺脫湖南省人口第壹大市的落後帽子,從而有效推動全省小康建設。
3.滬昆高鐵將邵陽納入考慮範圍,可以填補鐵路網的空白。邵陽12個縣(市)中,有6個沒有鐵路,國內鐵路總裏程只有104公裏。乘鐵路進出邵陽,壹般都要在長沙、婁底等地換車,這成了當地幹部群眾長達半個世紀的痛。“三線”建設期間,邵陽先後建成了國家第壹紡織廠、標準軸承廠、068軍工廠、第二紡織機械廠等壹批大型工業企業。但由於湘黔鐵路、湘桂鐵路不經過邵陽,運輸成本高,經濟效益差,這些企業就轉移到了上海、長沙、株洲。所以,滬昆高鐵把邵陽考慮在內,意味著改寫邵陽、永州、衡陽的出行歷史,可以直達北京、鄭州、武漢、上海、杭州、南昌、貴陽、昆明。
4.考慮邵陽的滬昆高鐵可以提高綜合效益。高速鐵路的建設必須以連接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為基礎,線路站點的設置要充分考慮這些城市。2008年6月27日,165438+鐵道部在《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也明確指出,快速客運網將連接所有省會及50萬人口以上城市。中鐵二院推薦的繞行邵陽的方案起點應該是走直線路線。但需要指出的是,滬昆高鐵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延長14公裏到邵陽,對於時速350公裏的高鐵來說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也比在婁底和邵陽之間再建壹條高標準聯絡線節省建設成本。這壹“以小資本促大發展”的決策,可以將客運專線與其他交通方式有效結合,讓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幹部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創造更好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效益。
不容忽視的是,邵陽作為湖南省規劃的副中心城市,在物流、人流、信息流等方面具有足夠的優勢,可以為滬昆高鐵提供有效的客運保障。全市常年外出務工的有280多萬人,在國外辦企業的民營企業家有80多萬人,集中在上海、江蘇、浙江、雲南、貴州等地。邵陽還是技能崗位培訓的重要基地,每年向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輸送近1.2萬產業工人。邵陽資源豐富,錳、鐵、煤、大理石、花崗巖、硫鐵礦儲量居湖南省第四位。旅遊資源在全省14市州中排名第三,以桂林、張家界為代表的旅遊圈正在形成。國內旅遊業正在蓬勃發展。2008年,該市國內遊客人數超過500萬。如果滬昆高鐵將邵陽考慮在內,將加速昆明、邵陽、上海三地旅遊大走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