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的專業是新聞廣播,在外漂泊六年,送過外賣、幹過音樂電臺,做過各式各樣的工作。最後,他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搞點音樂,做個獨立音樂人。
剛畢業的那年,他和所有人壹樣在懵懂中跌跌撞撞的前行,來到北京。和所有北漂的人壹樣,壹邊懷揣著美好,壹邊悶頭做著手頭令人深感無聊的工作。而他,在2015年成功的火了。引起眾人的關註,讓眾人驚訝這樣壹位長著少年模樣的單薄男生居然可以通過小眾的民謠壹下子火了。可他說不知道大家喜歡的是我,還是陳鴻宇。他很清晰的明白,在這個圈子裏的虛實,出名的速度和消失的速度可以達到對等。如何讓自己走的更遠,陳鴻宇是清楚的。
他知道自己的優劣勢,所以他創辦了眾樂紀。通過眾籌的歌詞、編曲、插畫,壹群喜歡音樂的人壹起做音樂。早年創辦過樂隊,北漂時做過的宣傳工作,這些都為他在經營管理音樂宣傳這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看過眾多寫他的文章,大多都是在分析他為什麽火了原因,還有就是為什麽喜歡他的原因。卻極少看到有人寫他北漂這六年來的辛苦,也許是這樣辛苦的經歷太過於平凡了,也許是眾人關註的不過是成功後的他。有人說,他不同於傳統的民謠歌手,因為很明顯他擅長運用網絡媒體對自己的歌進行包裝和宣傳,是個典型的商業人。然而就像他自己說:目的是賺錢還是順便賺錢?很明顯他只是在喜歡音樂的基礎上,順便賺錢。空有壹番感性的情懷,不能付諸實踐的結局,那不過就是壹場白日夢。而他壹點壹點實現了。
有人說,他的歌不過也只是傷感文藝小青年的品味。不否認他的歌詞有點詩意,也有點晦澀難懂,似乎在賣弄押韻故作的呻吟。聽歌有時打動人的不止曲調,更多的是故事。他說理想三旬唱出來之後,就是每個人的理想三旬。那些二十出頭接近三十的青年們,每日的辛苦工作,是否走在自己壹開始想要的道路上,是否過的壹如自己向往的生活。歌曲響起的時候,所有人都陷入了沈思。於是,這首歌火了,因為它唱出了多少人心中那份難以向他人訴說的矯情,唱出了多少人的故事。大家聽的是自己的故事,而陳鴻宇唱的也是他的故事。
他很喜歡思考。演出時,都會在思考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幹什麽這樣的哲思問題。妳會覺得很有趣,如果壹開始是因為他的歌聲、他的顏值,那麽現在應該是他的人格。也許是恰好,他屬於我欣賞的那種類型吧!壹個愛思考問題,經常會看壹些心理學方面書籍的人,壹個話不多,笑起來像個孩子的人,壹個看似沈穩,實則內心壹如年少模樣的人。大概就是我向往的樣子吧。經歷過多少風雨,歸來時卻還是那個看朵雲會笑起來的人。
陳鴻宇,這是我喜歡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