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朱自清的生平經歷?

朱自清的生平經歷?

朱自清生平

1898年11月22日,朱自清生於江蘇省東海縣,原籍為浙江紹興,因其世代居住於揚州,自稱揚州人,本名自華,後改名自清。

1916年,考入國立北京大學預科,翌年,升大學部哲學系,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奉父母之命與揚州名醫武威三的女兒武鍾謙結婚。

1917年,家庭經濟困頓,為惕勵自己不隨流俗合汙,改名自清。“自清”出自《楚辭·蔔居》:”意思為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字佩弦,因朱自清自感性情遲緩,感於《韓非子》中“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之語,乃字“佩弦”以自警策。

1919年,開始寫作新詩,處女作為《睡吧,小小的人》而後收錄於《雪朝》。

1920年,畢業於國立北京大學哲學系,後任教於杭州浙江省立第壹師範,十壹月,文學研究會正式成立,其為早期會員之壹。

1922年,與俞平伯,葉聖陶,劉延陵創辦《詩》月刊,為新詩運動以來最早的詩刊,辦七期即停刊。

1923年,開始寫作散文,處女作《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壹發表及獲好評,周作人曾贊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

1923年2月,朱自清來溫州,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學(今溫州中學)任教。他所撰的《十中校歌》,至今傳唱不絕,其中的名句“英奇匡國,作聖啟蒙”已成為溫州中學幾十年來的校訓。在溫期間,朱自清還寫有《溫州的蹤跡》散文四篇,其中的名篇《綠》描寫仙巖梅雨潭迷人景致,長期作為範文收入中學語文教科書。

1924年,出版詩和散文集《蹤跡》。在思想和藝術上呈現出壹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其中《光明》《新年》《煤》《送韓伯畫往俄國》《羊群》《小艙中的現代》等,熱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來,有力地抨擊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淚的人生,描述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為初期新詩中難得的作品。

1925年,主編《我們的六月》出版,不久,便到清華學校任教(後改名國立清華大學),開始從事文學研究,創作方面則轉以散文為主,這是他壹生服務清華大學暨學習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開始。

1928年,第壹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為個人真切的見聞和獨到的感受,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優美文筆獨樹壹幟。 

1931年,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

1932年,與陳竹隱女士結婚。

1934年,《文學季刊》散文雜誌《太白》創刊,其為兩者之編輯人之壹。

1935年,編輯《〈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並撰寫《導言》。出版散文集《妳我》,這壹時期,朱自清散文情致雖稍遜於早期,但構思的精巧、態度的誠懇仍壹如既往,文學的口語化則更為自然、洗練。

1938年,到昆明,任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合並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在抗日戰爭中,不顧生活清貧,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曾與葉聖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1946年,主編新生報《語言與文學》副刊。

1948年7月18日,他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簽字。8月12日因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死於北平醫院,終年49歲。朱自清被譽為有骨氣的愛國文化人,毛澤東稱贊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擴展資料: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壹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妳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

人物影響

朱自清的作品《比興》篇對“比”和“興”的涵義,尤其“興”的內涵進行了追根溯源的推與探尋,並得出了鮮明的結論,指出“興”為發端和譬喻。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對“興”的研究規劃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論基礎,對後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縱觀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史,“五四”時期的散文成就對現當代散文的創作影響最大。而這壹時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則要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備受推崇的是那些寫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繪自然風光的部分,以真摯的情意、細致的觀察、豐富的想象構成了濃郁詩情及漂亮繽密的藝術風格。

秦淮河的燈月交輝,畫舫淩波,與遊覽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諧調,而山歌妓賣唱引起的悵惘、矛盾、幻滅等情思,意使“清艷的夜景也為之減色”。

寫景則融情於景,敘事則化意入事,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動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學的基礎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散文體制與風格。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