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未來等妳》是劉同繼“誰的青春不迷茫”系列之後的首部長篇小說。劉同的每本小說都讓我看到了自己,也讓我迷茫時找到了前行的力量,下面是我為妳們整理的關於 青春文學:《我在未來等妳》讀後感5篇讀後感悟範文 的內容,希望妳們能夠喜歡。
《我在未來等妳》讀後感壹
擅於寫勵誌隨筆的暢銷書作家劉同,在《誰的青春不迷茫》系列後出了首部長篇作品《我在未來等妳》。以“我”為素材創造的穿越題材小說,36歲的郝回歸遇到了17歲的劉大誌,來自未來的我與過去的我展開了壹場談話,重走了壹遍青春,幫助17歲的自己獲得成長與進步。
說到劉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壹定是《誰的青春不迷茫》、《妳的孤獨,雖敗猶榮》,讓很多人年輕人感同身受;壹直很詫異,為何70後的作者可以寫出90後的心聲,甚至有些句子太過觸動心弦,讓人看了想哭。
到這部小說,有很多期待,但其實也是有所懷疑的,會拿新書和之前的作品對比,但看過之後發現是超出預期的,這些平淡的文字讀起來很溫暖,有被治愈的感覺。總體來說,相比同類型題材,這本書要更加真實,也會感覺書中描述的場景很熟悉,不由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和當初那群好朋友。
那時候的朋友,才吵完架,過幾天就忘了,像什麽事沒發生壹樣;那時候有用不完的激情和活力,嘴巴上說著放棄,心裏還在較勁;那時候越是被別人瞧不起,越是想要證明自己;那時候喜歡壹個人不敢明說,只是默默的關註,不願讓TA受任何傷害。
只是我們的青春沒有多值得紀念的時刻,可以***同去完成壹件事。看著這群朝氣蓬勃的少年參加5000米長跑證明自己、五個好朋友對要跳樓的人大喊“我們愛妳”、壹起賣完了100斤黃豆、半夜在天臺看流星雨、參加文藝匯演、完成食堂安全問題采訪的調查、去松城看雪,都是青春裏最豐富而寶貴的經歷。結下了幾個小夥伴的深厚的友誼,直到陳小武退學接手了家裏的豆芽攤,微笑去國外留學,大家的人生方向有了不同的軌跡,發生了偏差。
有壹瞬間,從劉大誌身上我看到了當年的自己,自尊心強,膽怯而敏感,無論如何努力都不行,身邊的人都比自己優秀,有過迷茫和困惑,想過放棄,但依然在堅持。只是那時候,沒有人告訴我,妳未來會成為壹個很棒的人,只有自己和朋友相互鼓勁。
書中還有很多令人感動的地方,爸爸不善表達的愛,到多年後我們才意識到;對媽媽亂發脾氣,索取新衣服新鞋子;看著退學的少年,壹夜之間接受家庭的變故,挑起家裏頂梁柱的責任;離婚的父母,還是會有感情,在關鍵時刻給予對方關懷;年輕的少年少女,放下對父母的誤解,學會接受親人的離去和父母的分開;逃離家人的束縛,為自己做決定;看到最後以“謹以此書,獻給我們堅韌不拔的青春”結尾,心裏就撲通壹下,感慨逝去的青春。
郝回歸說:當妳日復出壹日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卻滿足於別人羨慕的時候,妳的人生就完蛋了!
我們也會在很多時刻,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卻又無力改變的時候,想回到從前,重新活壹次,但其實改變在任何時刻都不會晚。郝回歸從過去回到2017年,做的第壹件事,就是鼓起勇氣向自己心儀多年的女孩表白,人生總會有很多的遺憾,重要的是現在做的決定不讓未來的自己後悔。
36歲的郝回歸小心翼翼錯過了很多,他決心在劉大誌每個怯懦的時刻都推他壹把。而對我們來說,沒有人會告訴妳在人生的某個關鍵時刻該如何選擇,我們唯有活得更加勇敢灑脫,堅持自己的主見,做想做的事,不受他人影響。
我們也會時常幻想未來,自己會成為壹個怎樣的人,我有個習慣,每年生日前都會給自己寫壹些寄語,當我回頭看的時候,發現給自己提的要求都實現了,那種感覺很奇妙。我們完全可以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遭遇各種打擊,弄丟了當初那個無所畏懼的自己。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收貨是,在任何年紀,我們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在壹個節目中,劉嘉玲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主持人問:“如果能讓妳回到18歲,妳願意回到過去嗎?”
她說“我不需要回到過去,現在的我自己,就是我最喜歡的樣子。因為18歲的自己太迷茫、太懦弱,不像現在,我可以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完全敞開胸懷去過屬於自己的人生。”
這種“不畏將來,不念過去”的心態是很多人所羨慕的,她在歲月的沈澱中修煉自己,愈發美麗動人,由內而外散發出壹種氣質,像釀酒壹般,越品越有味道。
我們不該被年齡的數字所制約,認為這個年齡段只能這樣了,不能再折騰了,在任何年齡段都沒有無比正確的人生,要相信自己,相信壹切皆有可能。
17、8歲,正是青春年少時,單純而簡單,對未來充滿期待與希望。
20幾歲,是壹個美好而尷尬的年紀,迷茫而焦慮,理想被現實蹂躪。
30歲以後,接納了自己的不足,有豐富的閱歷,心智成熟。
40歲,容顏、身體、生理發生變化,活得越來越透徹。
50歲,身材走樣,身體狀況開始走下坡路,心境愈發平和,懂得享受生活。
60歲,心理生理接近老年狀態,走過人生大半的旅程,經驗、閱歷豐富。
在我周圍,有30幾歲幹練的職場精英,和年輕人打成壹片;有40歲註重保養、學習,活得年輕態的創業者;有在50歲活出了30歲優雅的獨立女性;有到60歲這個適合養老的年紀,還不斷奮鬥追求,去很多國家旅遊的企業家。
所以在人生的下壹個路口,我不會奢望有人挺身而出幫我解決困境,不會用“如果當初”的句式來自我安慰現在的不如意,也不會把自己的人生和幸福寄托在他人身上,我要好好把握當下,抓住每壹個機會,親手主宰自己的命運,做出無愧於心的選擇,堅定地完成自己內心的承諾,邂逅更好的自己。
未來的妳,也壹定會感謝現在拼命努力的自己!
《我在未來等妳》讀後感二
題記:28歲 未成年,每個人都在二十多歲時想著十幾歲的自己,在三十多歲時想著二十多歲的自己,在四十多歲時想著三十多歲的自己也不錯,這就是人,總是希望抓住已經流逝的,而這些流逝的往往都是不可追趕的時間,就如現在的妳也許知曉十年後的自己會羨慕此時的自己,卻不會真正不去想回到十年前的自己。
從《誰的青春不迷茫》裏壹直在試著了解:了解這個世界,了解更完整的自己,到《妳的孤獨,雖敗猶榮》的有壹種孤獨是明知道結局是曲終人散,可當下卻不得不放聲大笑,直至在這樣的盡興中流下眼淚,再到《向著光亮那方》從平凡開始,以平凡結束,永遠有和煦的燈火,照亮這小小的世界。他將時下青年的思想與情感用文字的形式呈現,引領了又壹銷售狂潮,這壹波波的潮水皆因“***鳴”而來,在市場適應並且力推此類形式下,劉同嘗試全新的寫作風格創作長篇小說《我在未來等妳》。
36歲,未成年。最近應朋友推薦看了倪妮主演的電影《28歲,未成年》,女主因壹顆巧克力變回了17歲的自己,而網劇版本的《28歲,未成年》則是和剛分手的男友穿越回了17歲那壹年,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17歲的她擁有去追尋的勇氣、有著不顧後果的任性,看似無理取鬧的兒時性格卻偏偏解決了此刻28歲時的窘迫境況。《我在未來等妳》正是運用了這壹引人遐想的模式,以壹位36歲大學老師郝回歸為主線,只是這次,他不是變回了17歲的自己,也不是回到了17歲那年,而是成了高三實習班主任,這個班級裏有著他最熟悉而又陌生的那個人?17歲的自己 劉大誌。
36歲,無可改變。郝回歸跟現實中的大多數人壹樣對自己現有的生活、工作有諸多不滿,於是寄希望於回到17歲改變當時的自己,而當遇到17歲的那個少年時,郝回歸的壹切幻想實現了,但是壹切幻想中開掛模式卻沒有那麽簡單。就如曾經有人幾次詢問我是否有後悔的事情時,我總說沒有,“沒有”並不是說從前做過的所有事都幾近完美不需改變,而是我知道,不管是重大的決策還是親人的吵架都是當時自己的性格與當下的環境促就的,只要我還是我,那麽再給我壹次選擇,吵架依舊會是面紅耳赤、錯誤依舊會死性不改,這就是青春、這就是時間、這就是妳和我。
17歲,我在未來等妳。每壹次思考、動作都在逝去我們的時間,幻想、憧憬、希冀,所有的詞匯都匯集在那個青春不再的年華,每個人都希望曾經的自己更加努力,從而讓今天的自己更有享受生活的資本,但正如劉同所述“真正需要改變的是長大後的我們”,比起未來,現在我們正值青春。
《我在未來等妳》讀後感三
《我在未來等妳》 壹 現在是淩晨壹點九分。從簽收快遞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十四個小時九分鐘,很負責任的告訴同哥,我看完了全書之後,才打開信封。 講真的,寢室是晚上十點半熄燈,後來那壹段時間裏,異常詭異。特別是每每寫到周校工,背後壹陣發涼,夾著舍友的呼吸聲和翻身聲,然後看看小信封,好害怕只要打開它,我就會穿越。後面猶豫了壹秒鐘,還是打開了。(自己太搞笑了,我估計我要是遇到未來的自己,估計也會神神道道的。) 貳 那,開始說說正經事。 妳是寫書的人,我是讀書的人;讀書人笑寫書人入戲太深,圍觀人笑讀書人感情用事。 前幾章還好是在白天看的,劉大誌每天的日常對話讓我樂得不能自已。 大誌媽媽的經典語錄就是,“妳長得那麽像球鞋,還買什麽球鞋。” 郝老師對大誌媽媽最多第壹句話就是,“妳以後別總說大誌長得像什麽了,都給他留下心裏陰影了。”(寫到此處,壹個人在被窩憋笑) 搞笑之余,我相信陳木同就是我們女生所欣賞的那類面癱高冷學霸校草,他的壹顰壹笑都能引起壹陣轟動;而微笑也是我們女生所羨慕不及的那類女生,家境優越人美心好學習好還是跆拳道黑帶。 叮當和小武是陪襯主角的綠葉。 劉大誌壹個人傻人有傻福的存活了壹整本書,劉大誌貫穿了全書。 三 我喜歡郝回歸,是穿越到1998的郝回歸。他精通電遊,他會打群架,他長相帥氣,他還會帶領集體陪跑,他能策劃新聞主題?他利用著未來的壹切“已知”,努力想把所有人改變,變得更加優秀。 在這個過程中,回到2017的郝回歸才突然發現,不是他改變了五小只,是五小只改變了他。多好,所有人喜歡上他的同時,他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 肆 最感動的幾個情節: 大誌去醫院找爸爸說話; 陳程婚禮現場陳爸爸的壹句“大家吃好喝好”,後續陳桐在洗手間發現陳爸爸手寫信件的大反轉以及宴會之後陳爸爸對陳程的真情流露; 36歲的回歸在醫院偷偷見外公和自己離異父母的感情; 最後壹次大誌媽媽照顧回歸,臨走時返回去擁抱了回歸。 最喜歡的壹段話,是Miss Yang說的(原諒我對英文名字不敏感,總感覺寫錯了。) Miss Yang說了壹段話,大概是說,有些人把自己的想法全寫在了臉上,明明不願意,卻會曲意逢迎。她還說,這樣的人最討厭。如果真的會去做,那即便自己不開心,也要把不開心藏起來,不要因為妳的不開心惹得我們(同行的人)也不開心;如果真的不會去做,那就幹脆利落的拒絕。 伍 每壹段同哥精心挑出來的題記都是金句。 陸 這又不像穿越小說。 郝回歸是憑借相貌、經歷和背景找到了曾經的自己(大誌),如果郝回歸和劉大誌不存在這些記憶連接,那麽他們就是兩個獨立的個體。 他們就是單純的師生,而後升級關系變成可以談心的忘年之交,到最後是依依不舍家人般的情誼。 如果每壹個人的生命中都能出現壹個郝回歸,那應該也會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 他總能在大家最低谷的時期,陪伴所有的人,出謀劃策,即使自己可能會壹敗塗地。他也努力,努力為了和大家在壹起,好好的準備測評。他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和每壹個人道別;所以他才知道了何主任的良苦用心,所以他才知道王大千早就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我敬佩他,俗壹點,我敬佩他是條漢子。 柒 我的人生其實也有這種重要的人,亦師亦友。 2011年 高壹第壹次期中考之後,英語老師問我,“打算以後英語要考幾分?” “90分!剛好及格” “打算什麽時候取得90分呀!” “高考!” 英語老師壹臉汗顏,後來高考89,老師還是祝福了我。 2014年 每壹堂計算機理論課,都會被老師叫上臺實戰演練。(也是大學第壹次上臺,然後學會了photoshop) 期中考醫學化學成績是專業第壹,老師提前十分鐘通知我要上臺分享學習經驗。(後來復學,這位老師又陪伴了我壹學期,往後我們壹直記得對方) 高數老師看見我的筆記,驚嘆道:“壹千多道題妳都手寫下來啦!”(所以期末我提前去問成績的時候,她也毫不隱瞞就告訴我沒錯的話是年級第二) 2016年 實驗老師發現我和某同學的小動作,我倆的實驗報告總是我寫字他畫圖。愧疚的和老師道歉,原以為老師會好壹頓訓斥,老師卻說,“沒關系啦,各有所長,妳得到妳需要的東西,他也得到了他需要的東西。我不喜歡死板的教育,妳會什麽,那妳就去做什麽。” 2017年 實驗課犯了大忌,下課著急吃飯,把全組八個人的實驗報告夾在書裏就帶回寢室。到夜裏要睡覺問了壹嘴才發現事態的嚴重性。 壹個人偷偷在洗手間哭了好久,好冷。 第二天找到了教學2號樓,卻沒問清是ABC哪個區,然後挨個區找辦公室,皇天不負我。 老師全程壹臉遺憾的愁容,我早已做好了“老師,妳不用給我分數,因為這是我犯錯,但是求求老師收下我同學的報告”如此這般“壯士壹去兮不復還”的悲壯結局。 “妳給我吧,我記得妳,昨天表現很好。” 捌 我也想成為老師眼裏的好學生,成為家長眼中的好女兒,成為朋友眼中的好閨蜜,成為同學眼中的好同學。 現在,我要成為教授馬哲的郝回歸老師的好學生,希望我能給他的生命帶去意義。 玖 買了三本,最準時下單的那本,編號最大,同哥說,無論編號是什麽,都是我們的專屬,所以準點下單的那本就是我給我自己買的。我的編號是056664 就此擱筆。 我會在未來等妳,在每壹個路口擁抱妳。
《我在未來等妳》讀後感四
說實話,因為要寫讀後感,從未像現在這樣認真讀壹本書。10月6日收到書,因在外地出差,10月13日才拿到書,10月14日開始看,四天時間,全部看完,並記錄了當時的感想。
對這本書我不壹定有什麽評價,但這本書讓我想起了很多當時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
10月15日,在參加完14日劉同中山簽名會後回出差地的高鐵上,當讀到32頁,Miss Yang來找郝老師時,有壹段話:“每個學校都有這樣壹個女老師,自帶新聞氣質,無論她和誰說話,大家都覺得會發生故事。”由此,我想到了我高壹的時候,學校來了壹批哈師大剛畢業的年輕老師,其中有壹個壹看外表氣質我就特別喜歡的語文女老師,可惜她教的是文科班,因為我喜歡她的那種氣質,我就會經常關註她,壹路,她從壹個普通的語文老師,升級到文科班的班主任,升級到代表我們學校接受采訪。很高興自己喜歡的語文老師能有不錯的成就,證明我的眼光還是可以的,就像跟鐘意本書的作者壹樣(此處有奸笑)。離開高中好多年了,當時她有個男朋友在讀研究生,不知道他們現在怎樣了,是否已開花結果,是否家庭事業雙豐收,總之,真心的祝福他們。
然後來說說我們的理科班的語文女老師,SM,這個名字永遠都不會忘記,她也是那壹批過來的老師,我們是她第壹屆的學生。雖然我語文不好,但是因為我跟語文好的女生還有跟她關系好的男生都是很好的朋友,所以她對我也就在意了壹點(要搞定老師,可以先搞定她身邊的人,噓~奸笑聲不斷)。雖然這樣,但是我就是不喜歡她,因為她來我們學校上班,就已經跟男朋友同居了,男朋友還沒有正經工作,我就特看不上他,然後剛畢業就結婚,我真是沒聽說過?唉,我是不是很封建,然後還很勢利眼?
以下是數學老師篇章~
初壹初二的數學老師特別好,上課超級有趣~到了初三,居然換了壹個數學老師,講課壹點意思都沒有,然後我就不想聽課,總是背後說她,不會講講什麽課呀,回家得了,可是老師聽到了也還是默默的講著她的課,脾氣還特別好,從沒生過氣。有個父母都是老師的同學說:妳別看她課講的不好,但是每次教師考試的時候,她幾乎都是滿分,妳喜歡的那個數學老師其實沒有她成績高的。說完後,他眼裏充滿了羨慕,我眼裏充滿了驚訝?還說了因為這個老師因為脾氣好,在家裏老公經常欺負她,莫名的心疼起這個老師,感覺自己做的事太幼稚,太對不起她了。
高中的數學老師名叫X鐵牛,我們公認的鐵牛哥,70末教80末,他也整天像個孩子壹樣。不記得他教三個班還是四個班來的,總之對我們班格外的喜歡,不知道因為啥,反正上課就是敞開嗓門喊,然後抄筆記,上他的課累死,筆記我是能抄,可我從來不看?
初中因為生物老師莫名的對我好,我高中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理科。初三我的化學練習冊丟了,然後化學老師把不學習的同學的練習冊給我了,還專門對我說:“我給妳偷的!”如果當時有“跪謝”這個詞,我肯定用在她身上。高中的化學老師是六班班主任,我們兩班是死對頭,打仗是經常的事,但是老師很負責,講課很認真,我喜歡這個老師的講課方式,我會很容易接受。
回憶了這麽多的老師,不知道他們現在過的怎麽樣,衷心的祝福他們吧!
繼續回到書中,46頁,郝老師第壹次家訪劉大誌,劉大誌爸爸來電話,郝回歸輕微冷笑的時候,我就開始學這個冷笑,它到底是個什麽樣的冷笑,學了好多次,最後學到自己哈哈大笑。
120頁,有感於“當我敢開始錯時,我就開始正確了”,我就在想,這得需要多大的勇氣,我壹直懼怕錯誤,懼怕失敗,直到現在。
142頁,“少年最好的地方就是,嘴裏說著要放棄,心裏卻都憋著壹口氣”我也曾經少年,可我現在依然這樣。
144頁,劉大誌向媽媽要跑鞋的時候,母子倆的對話,我真是笑抽兒了,過後又想到好可憐的劉大誌。母子倆的對話又讓我想到同哥曾經發過壹個微博吧,也是母子倆聊天記錄,大概意思是說:同哥問阿姨,高考的時候是不是胳膊摔壞了,阿姨回說不記得了。笑死了,這是壹對兒什麽樣的母子(啊哈哈哈哈?)
172頁第二段,何世福開口跟郝回歸說話那壹段,說的我熱淚盈眶啊,不知道為啥,總之有點震撼,就是熱淚盈眶。
181頁,看著叮當吃蛋糕那壹段,我又流淚了,其實孩子的幸福真的很簡單。
194頁,很喜歡這句話:雖然自己無法改變已知事件的結局,但可以改變每個人對事情的態度和看法。心態比結果更重要。我的心態就需要調整。
204頁,劉大誌遞給陳小武壹個燒餅,然後幫小武泡豆子,我感動於那時的友情,真的是那樣的純真。想到我當時為了表姐能夠盡快跟我玩,幫表姐鏟院子裏的雪,結果回家被媽媽罵了,媽媽很嚴肅的瞪著眼睛說:“在家從來都不知道幹活,到人家勤快去了?”真的,當時的心情壹下就降到了冰點。
206頁,叮當為了引起郝回歸的註意,化了性感的裝這壹段,當時捧腹大笑,讓我想起高壹時,上課跟同桌聊天,兩個人趴在桌子上笑,還不敢出聲,經常笑的肚子疼,笑完之後還得回頭看看後座的兩個男同學,他們倆經常面無表情的看著我倆,看了他們的表情,我倆對視壹下接著笑,估計後面同學心想:“這倆女生瘋了”。現在想想還是挺好笑,盡管忘記了當時聊天的內容,不理解當時怎麽就經常能笑到肚子疼。就像233頁看流星雨那壹段最後的總結:“在人生的某個時間後,就再也找不到有人跟妳那麽認真地說這是無聊的話了。壹個人若能找到幾個這種?說屁話?的朋友,應該算是意見幸福的事吧。”
213頁,劉大誌那個運動服,外面是耐克,裏面是彪馬!笑死我,小朋友好容易滿足,感覺這書上的人物不像是高中生,像是個小學生,尤其是這壹段。
214頁,有感於“我壹直以為被壹個人喜歡要很優秀,其實壹個人足夠熱烈,也能點燃另壹個人。”其實我也這麽認為,但是對我來說“足夠熱烈”比“優秀”更困難,對我來說,只有優秀了,才敢熱烈。
308頁,看到鄭偉轉校前跟劉大誌說的話,不知道為什麽我再壹次哭了。
312頁,看著陳小武,“劉大誌無能為力,好朋友處於低谷,任何安慰都好像是炫耀”,確實是這樣的,遇到好朋友親情不好,我希望他們開心,但是我卻不知道該怎麽做,生怕雪上加霜。
329頁,“有些人總是希望別人好,於是打著為了別人好的幌子處事,其實到頭來只是因為自己這樣會覺得舒服,都是為了自己的感受而已。”我經常就是怕出現這種情況,所以導致自己會不知所措。
364頁,“人之所以活得糟糕,百般不順,並不是某個選擇出了問題,而是壹個人的性格註定了他在關鍵時刻會做出怎樣的選擇。”性格很重要,就想前面說的,心態也很重要。
還有書中說道叮當爸爸嫌疑被關進局子裏,叮當媽媽下跪求陳桐那壹段對我有深有感觸,只不過當時沒記下第幾頁,怎麽找也找不到了,時間緊迫,馬上要月底啦,我怕來不及寫讀後感,所以匆匆寫下這些,就先這樣吧,我現在要繼續加班啦。
《我在未來等妳》讀後感五
《我在未來等妳》是劉同繼“誰的青春不迷茫”系列之後的首部長篇小說。劉同的每本小說都讓我看到了自己,也讓我迷茫時找到了前行的力量,忽然覺得人生奇妙,感謝讓我遇到這麽走心的作者。
這本小說主要講述了壹個36歲的大學老師郝回歸人生不盡如人意,壹眼看得到終點。他很想回到自己的17歲,回到那個陽光而天真的時代,重新來過。
妳會不會偶爾產生那種“如果能回到那壹年就好了”的念頭?覺得回到那壹年,以我們當下的見識和心態,很多事都能被改變。
壹次偶然,他真的回去了。 只不過,他並沒有重新來過的機會。
他依然36歲,成了高三實習班主任。班裏,他遇見了17歲的自己?壹塌糊塗的劉大誌。郝回歸知道劉大誌的未來,也知道他的幸與不幸,他想改變他。可慢慢的,他被17歲的自己所感動,因為他看到的是更勇敢的自己,更講義氣的自己,更真誠的自己,更坦誠的自己,面對自己喜歡的女孩,即是對自己的坦誠也是對喜歡的女孩的坦誠。
他終於明白,不是17歲的自己有多糟糕,而是長大後的自己學會了更多的妥協,失去了勇氣,和對待生活的熱情,按部就班的活著,並非全情投入地去生活,太過麻木。
“遇見妳之後,我想起了曾經的那個我。說來不怕妳笑話,我壹直覺得是因為妳太差,才導致如今的我如此糟糕。所以壹開始我的腦子裏想的都是如何去改變妳。可是漸漸地,我壹點壹點醒悟,並不是年輕的妳有多糟糕,而是如今的我太麻木。” 最後,我很想再擁抱妳壹次。謝謝妳,我的17歲,謝謝妳,劉大誌。我會在未來等著妳,用最好的樣子等著妳。
這是36歲的劉大誌和17歲的劉大誌的和解,雖然時間有些長,但也值了。
盡管我已經過了17歲,,但是模模糊糊中,我依稀能看見穿著校服,站在操場上手握拳頭,心裏默默發誓壹定要和同學壹起考上壹本的自己,我依稀能看到那個最後壹個月沒有放棄的自己,但我也永遠都不會忘記,在初進高中時,因為自己的不懂事而碌碌無為,十分貪玩的自己,我壹直覺得這個選擇是我對自己最大的虧欠。
可是,現在如果讓我回到17歲,我想我也不會對那個自己多加幹預,但是我只想告訴17歲的自己,相信自己,妳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