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字的草書想寫的好看可以選擇跟著字帖多練習。?
草書是漢字的壹種字體,有廣狹二義。廣義的,不論年代,凡寫的潦草的字都算作為草書。狹義的,即作為壹種特定的字體,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大約從東晉時代開始,為了跟當時的新體草書相區別。把漢代的草書稱作章草。新體草書相對而言稱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正如李誌敏所說:“臨於池,酌於理,師於物,得於心,悟於象,然後始入草書妙境。”
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
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壹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壹些篆草的形體。?
草書大家:
張旭,字伯高,壹字季明,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代書法家,擅長草書,史稱“草聖”。
喜歡飲酒,世稱“張顛”,與懷素並稱“顛張醉素”,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又與賀知章等人並稱“飲中八仙”,其草書則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並稱“三絕”。
張旭出生於壹個門第不低的家庭,曾向堂舅陸彥遠學習書法,學有所成後為吳道子、顏真卿等欽慕;年長後通過應舉或薦舉、征辟而入仕,釋褐為常熟縣尉;先後任左率府長史、金吾長史,因而被世人稱為“張長史”;大約在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大約七十五歲。
在書法方面,張旭勤於觀察客觀事物,善於將客觀的自然物象與個人的主觀情感結合起來,既繼承傳統,又勇於創新,在繼承前人書法成就並加以創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藝術在盛唐時期達到了壹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