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中國現代女小說家。原名張乃瑩,曾用筆名悄吟、田娣、玲玲。生於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28年在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受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因反抗包辦婚姻,1930年離家出走。
1932年在哈爾濱與蕭軍相識,並開始為報刊寫稿。
1933年自費出版與蕭軍合著的小說散文集《跋涉》。
1934年與蕭軍壹起到上海,與魯迅交往密切。魯迅為她的《生死場》校閱並寫序言,列入“奴隸叢書”出版。
1936年只身東渡日本養病。這時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橋》,短篇小說集《牛車上》等。
1937年初歸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曾在山西臨汾民族革命大學任教,並隨同西北戰地服務團輾轉各地,寫有短篇小說集《曠野的呼喚》,散文集《回憶魯迅先生》和《蕭紅散文》。
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貧病交迫中堅持創作,出版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1941年12月日軍占領香港,因病重無法回內地,次年病逝。代表作為《生死場》和《呼蘭河傳》。她的作品多取材於家鄉,以其敏銳纖細的藝術感受力,樸實細膩的筆調,寫出當時東北鄉村小鎮的閉塞與荒涼,塑造的人物鮮活可愛,風格明麗淒婉,彌漫著憂郁和感傷氣息,為詩化小說的精品。
擴展資料:
蕭紅是壹位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雜的情感基調、剛柔並濟的語言風格以及獨特的寫作視角的運用和對行文結構的處理,在文學史中獨樹壹幟。蕭紅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愛折騰,不願守本分,她的壹生泛泛而言是很慘的、短命、窮困、奔波,她從十九歲離家出走,這壹走便再沒回頭,中間只輾轉回去過壹次。
百度百科:蕭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