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魏晉時期草書有所成就的有哪些書法家

魏晉時期草書有所成就的有哪些書法家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書法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此時的中國書法進入了全面自覺發展時期,篆、隸、楷、行、草五體皆備,各種書體交相發展。這時,隸書已走東漢末年程式化的末路,楷書趨向成熟,草書經章草階段發展成今草,行書在隸楷遞變過程中從產生經過發展到成熟,湧現出了眾多著名書法家,這其中出現了影響中國書壇數千年的“書聖”王羲之,同時也出現了無數青史無名的北碑書家。更重要的是產生了許多重要的書法理論著作,成為中國書法史上光輝燦爛的時代。

三國、兩晉時期的書法

公元220年,魏王曹丕廢漢獻帝,在洛陽自立,國號為魏。劉備、孫權於公元221年、222年分別在成都、建業稱帝,國號分別為蜀、吳。由此,中國歷史上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史稱三國時期。三國之後為晉代,晉又分為東晉、西晉。西晉自265年司馬炎廢魏主曹奐始至316年湣帝司馬鄴止,***52年。

從三國到西晉,隸書仍是官方通行的書體,當時的碑刻大都用隸書寫成。曹魏著名的碑刻有:《上尊號碑》(圖15)、《受禪表碑》(圖16)、《孔羨碑》、《黃初殘碑》、《範式碑》、《王基殘碑》、《三體石經》等。

《上尊號碑》和《受禪表碑》均為曹丕稱帝而立,是典型的官方隸書,書體方正、氣度莊嚴,以表示碑文的尊嚴,由於過分強調波挑的裝飾效果,因而矯揉造作,很少有生趣

《黃初殘碑》,風格比較端莊秀麗。

除莊嚴的碑碣外,有壹些是隨意書寫和鐫刻的碑石,如《鮑寄神坐》、《鮑捐神坐》、《李苞開通閣道題名》等,風格類似簡牘書法,有自然瀟灑的意趣。

正始 (齊王曹芳240~249) 時所立的《三體石經》,每字書寫古文、篆書、隸書三體,北魏江式《論書表》認為是邯鄲淳所書。

這時期南方孫吳的碑刻和魏刻不同,著名碑刻有《天發神讖(chèn)碑》、《禪國山碑》、《谷朗碑》等。

《天發神讖碑》(圖17)又名《天璽紀功頌》或《吳孫皓紀功碑》。東吳天璽元年(276年)立石,此碑筆意在篆、隸之間,結體以圓馭方,勢險局寬,下筆處如斬截,縱畫垂針出鋒,世稱“倒韭葉”,氣勢雄偉奇恣,是面貌獨特的書法作品。

《谷朗碑》(圖18)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字體,筆畫已去波挑,但楷書的筆法尚未成熟。

《禪國山碑》(圖19)為篆書,筆法渾厚,結法與隸法有相通處,也是很有特色的篆書。

西晉因禁止立碑,流傳豐碑巨碣較少,著名碑刻《郛(fú)休碑》、《任城太守孫夫人碑》、《齊太公呂望表》、《枳楊陽神道闕》、《大晉皇帝三臨辟雍碑》等,都是工整的隸書。《大晉皇帝三臨辟雍碑》因出土較晚,字畫清晰如新刻,可看到當時隸書的用筆面貌。

西晉禁止立碑,墓誌因此逐漸興起,和南北朝的墓誌不同,它實際是放在墓中的小型墓碑。西晉墓誌著名的有《晉管洛墓誌》、《成晃碑》、《賈充妻郭槐柩銘》、《左□墓誌》、《荀嶽及妻劉簡訓墓誌》、《王浚妻華芳墓誌》、《石定墓誌》等,其書風和晉碑刻都是強調方棱挑法的隸書,其中《王浚妻華芳墓誌》氣勢雄渾較有特色。

隸書到東漢,已臻登峰造極階段。此後碑刻隸書過分追求波挑的裝飾性,變瀟灑自然的挑腳為棱角整齊的挑法,波勢趨向方直,起筆強調方截,千篇壹律,因此精美多姿的漢隸走向末路。這種定型化的隸書到魏、晉,更是江河日下,另壹方面簡約省便的楷書興起,這樣楷書取代隸書就成了必然的趨勢。

三國、兩晉時期留存到今天的墨跡大都是寫經、簡牘和殘紙。流傳有緒的書法家墨跡,是西晉陸機寫的《平復帖》。

《平復帖》(圖20)的字體屬於章草,它和出土的漢晉簡牘章草很相似,雖然紙質疲敝,字有傷缺,但仍能看見用筆的挺健和樸拙的風格。

西晉著名的寫本有新疆出土的兩種《三國誌》寫本殘卷,書法在隸楷之間,捺筆滯重,有樸拙的風格。此外如元康六年(296)《諸佛要集經》殘卷,書寫風格和《三國誌》殘卷相似。

新疆羅布泊古樓蘭遺址曾發現壹批墨書的殘紙和木簡,殘紙中有西晉永嘉元年(307)和永嘉四年的年號,這批殘紙當是西晉至十六國的遺物,其內容除公文文書外,還有私人的信劄和信劄的草稿,書體除介乎隸楷之間的楷書外。

羅布泊出土的木簡中,年號最早為魏景元四年(263),最晚為建興十八年(330);木簡有楷書、草書、章草、行書等,是研究魏晉書法的重要資料。

魏晉著名的書法家有鍾繇(yáo)、衛覬(jì)、衛瓘、衛恒、衛鑠、胡昭、韋誕、皇象、蘇建、索靖、陸機等。我們主要介紹壹下鍾繇和衛門書家。

壹、鍾繇(151—230)字元常,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縣東)人,魏明帝時官至太傅,世稱鍾太傅。

鍾繇書法學習曹喜、蔡邕(Yōng)、劉德升。他博取眾長,擅長隸書、楷書、行書。對書法的章法和結體有深入周密的研究。其書法的藝術特點是:巧趣精細,茂密幽深,自然天成,無雕琢氣。其楷書筆法和結體上帶有濃厚的隸書氣息,風格古樸,被歷代奉為楷模。被北宋《宣和書譜》譽為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鍾繇與東漢張芝,東晉王羲之、王獻之合稱為書中四賢;又同王羲之並稱鍾王。

鍾繇書法真跡未傳下來,古臨本有《薦季直表》(圖21),毀於民國年間,只有影印本傳世。刻帖有《宣示表》、《賀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相傳魏《上尊號碑》、《受禪表碑》亦為鍾繇所書。

《宣示表》是鍾繇書法的代表作品,現在流傳的刻本傳為王羲之所臨,此帖字形略扁,法度嚴密,帶有晉以後書法風格,可能為晉人臨寫所致。《宣示表》收入《淳化閣帖》、《大觀帖》等叢帖中。

《賀捷表》(圖22)又名《戎路表》、《賀克(Kè)捷表》,是鍾繇書法中最具有特色的作品,書於建安二十四年(219),此書保留許多隸書筆意,是隸楷遞變過程中的書體。《賀捷表》有《郁岡齋》帖本。

《力命表》,楷書8行,《快雪堂帖》中刻有此帖的王羲之臨本。

二、“衛門書派”

衛門書派是魏晉時期由山西河東安邑(今夏縣)衛覬創立的書法流派。從魏到東晉、從衛覬到其子衛瓘,到其孫衛恒,到衛恒的從妹衛夫人祖孫三世,在壹百六七十年內領袖書壇。

元代鄭杓的《衍極註》內有壹段精采的文字,記述了從三國魏時的衛覬到中唐五、六百年間書法傳遞的次第。其文曰:“魏晉間,衛氏三世能書,衛覬與其子瓘,及見胡昭、韋誕、鍾繇;瓘及子恒,俱學於張芝;恒從妹衛夫人親受於蔡琰。”此言衛門書派之來歷,為集前代、當時諸名家之大成者。

接著鄭杓又敘述衛門書派對其後書法之影響說道:?

“衛與王世為中表,故羲之父曠得之,曠以授羲之,羲之傳其子獻之及王蒙之子修,故諸王世傳家法。獻之傳其甥羊欣,欣傳王僧虔,僧虔傳蕭子雲。晉宋而下,能者頗多,其流皆出於二王也。隨釋智永,羲之七世孫也,頗能傳其學,又受法於子雲。虞世南親見永師,故其法復傳於唐焉。歐陽詢得於世南,褚遂良親師歐陽,或雲虞、褚同師史陵,陵,隋人也。歐陽詢傳陸柬之,柬之及見永師,又世南之甥也。陸傳子彥遠,彥遠及張旭;彥遠,張之舅也。旭又得褚遂良余論,以授顏真卿、李陽冰、徐浩、韓滉、鄔彤、魏仲犀、崔邈等二十余人。釋懷素聞於鄔彤,柳公權亦得之,其流實出於永師也。徐浩傳子璹及皇甫閱。崔邈傳朱長文,韓方明受法於璹及邈。皇甫閱傳柳宗元、劉禹錫、楊歸厚。歸厚傳侄緯,緯傳權審、張叢、崔弘裕。弘裕,禹錫外孫也。弘裕傳盧潛,潛傳潁,潁傳崔紓。柳宗元傳房直溫,有劉埴者,亦得壹鱗半甲。”?

衛氏書法之傳授世系歷歷可察。再充之以人們熟知的王導曾習衛瓘書法及衛夫人傳授王羲之這兩層內容,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繪出衛門書派傳授世系的圖表來。

衛氏壹門,既有傑出的創作實踐,又有優秀的理論建樹。衛恒撰《四體書勢》,是我國歷史上第壹部系統地總結和研究書法的著作。其實踐,匯古熔今,含英咀華,繼往開來;其理論,披幽探微,居高臨下,既是對前代書法的高度理論概括,對後世書法又具有深遠的啟蒙、指導意義。從來沒有哪壹個家族能象安邑衛氏壹樣,對中國書法的進程產生過如此重大的影響。他最大限度地跨越了時空,象壹把神奇的巨傘,覆蓋了其後壹千多年的書法歷史,就連羲、獻壹族與之相比,也不能不隱曜失色。

由上文可見,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舉凡歷史上的著名書家,幾乎無壹不是衛門的緒傳。

從而確立了衛門書派定於壹尊、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

東晉書法

公元317年,晉宗室司馬睿定都建康,與北方諸國對峙,到420年劉裕廢晉帝而立宋,其間***104年,史稱東晉。東晉的書法,是中國藝術寶庫中壹顆璀璨的明珠,其藝術成就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東晉書法以王羲之和王獻之為傑出代表。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號淡齋,瑯琊臨沂(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王羲之習字少從叔父,後又從衛夫人學書,得見漢魏以來諸名家書法,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鐘繇,兼善隸、草、正、行各體,博采眾長,備精諸體,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壹家。

王羲之作品已無真跡存世,我們所看到的都是摹本。其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草書《十七帖》、《遊目帖》、《上虞帖》、《寒切帖》、《袁生帖》、《王略帖》、《遠宦帖》、《此事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圖23)、《喪亂帖》、《得示帖》、《蘭亭序》、《二謝帖》、《奉桔帖》、《官奴帖》、《孔侍中帖》、《東山帖》等。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若驚蛇”,其中行書《蘭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蘭亭序》(圖24),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為三大行書書法帖之首,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壹。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壹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字法、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壹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天下第壹行書”。現存世唐馮承素摹“神龍本”為最佳,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

《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鳳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

王羲之有七個兒子,壹個女兒。七個兒子都擅長書法,其中小兒子王獻之最為突出。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生於山陰,王羲之第七子,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獻之做簡文帝駙馬後,升任中書令(相當於宰相)。但其政績遠不如他的書名顯赫。王獻之書法最具秉賦,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張懷瓘《書議》曾這樣評價王獻之的書法造詣:“子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壹門。……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義處其中間。……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

他的著名書法作品《洛神賦》,傳至宋代只存13行,有玉版刻本,世稱《玉版十三行》。另外,《鴨頭丸帖》、《中秋帖》、《東山松帖》(圖25)、《蘭草帖》、《地黃湯帖》、《送梨帖》、《十二月帖》等作品,也都是書法藝術的瑰寶。他的字在筆勢與氣韻上要超過其父,米芾稱他“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壹筆書”,即是指在草書上的“壹筆書”狂草。他還勸其父“改其體”,足見其書藝創造上的膽略,不愧被後世褒稱“小聖”。

除羲、獻父子之外,東晉還有不少其他書家,他們主要集中在當時的旺族門庭。其中王、郗、庾、謝等大家族均顯赫壹時。出現了王敦、王導、王洽、王廙(Yì)、王薈、王恬、王洽、王邵、王徽之、王凝之、王操之、王珣、郗鑒、郗愔、郗曇、郗超、郗浚(王羲之妻)、庾亮、庾懌、庾翼、庾冰、謝尚、謝安、謝萬、恒溫、楊羲等,都是著名書法家。其中有些書法家的作品有刻帖流傳。

下面我們了解壹下東晉碑刻。由於曹魏禁碑,以至東晉碑刻傳世很少,僅有《爨(Cuàn)寶子碑》、《枳陽府君神道闕》(圖26)、《好大王碑》、《司馬芳殘碑》等數種是這壹階段傑出代表。

《爨寶子碑》(圖27)是著名的晉代碑刻,大亨四年(405)建於今雲南南寧縣,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此碑書體介於隸楷之間,碑字大小錯落,筆畫多為方筆寫成,橫畫收筆處有挑腳,但體勢已具楷書的特點,風格樸厚古茂。此碑與南朝劉宋的《爨龍顏碑》被後人並稱為“二爨”。

《好大王碑》字形方正,筆畫平直,似隸似楷運筆多篆籀意趣,古雅樸質,是著名隸書碑刻之壹。

《司馬芳殘碑》筆畫結體奇正相生,有的筆法雖帶隸意,但已是濃重的楷書特點。

東晉墓誌近年出土較多,具有代表性的墓誌有《謝鯤墓誌》、《王興之墓誌》、《顏謙妻劉氏墓誌》、《王閩之墓誌》、《王丹虎墓誌》、《夏金虎墓誌》等。這些墓誌的書法,有的方折凝重,筆畫如斬釘截鐵;有的稍顯書寫鐫刻較隨意草率,字體不隸不楷,結體很有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