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男》是什麽?不要想歪,這可不是“電車癡漢”。有人用壹句話精辟地概括:“它改編自壹個真實的戀愛故事,而它的特殊性切中了網蟲們甚至ACG OTAKU這壹群體的生態氛圍和悶騷特質,自然沒有不火的道理。”那麽這究竟是怎樣的壹個故事呢?
2004年3月~5月間,日本著名的BBS“2ch”的“單身男人版”有人發了壹個帖子,講述了他在電車上見義勇為幫助壹個漂亮MM制止醉漢騷擾的經歷。這本來不是很離奇的壹個開端,但是後來的發展就相當浪漫了。在“單身男人版”網友們的支持和鼓勵下,這位被稱作“電車男”的好漢開始和MM的來往,經歷頗多波折後,最終成就了壹段美滿姻緣。這個有無數網友熱心回帖支招、幫助電車男談戀愛的帖子在日本的網絡上傳得越來越火,最終到了10月,有個叫做中野獨人的人將其收集整理,寫成小說賣到了出版社。這之後壹發不可收拾,漫畫、電影、日劇等相關作品先後誕生,在日本引起了全方位的反響,並創造了60億日元以上的巨額市場價值。事實上,只要妳有心去找,現在都還可以在網上找到“2ch”論壇裏這個事件的那些原帖。
說到底,“電車男”的故事為何會引起那麽大的關註,這跟“電車男”是壹個“ACG OTAKU”不無關系。所謂“ACG”,是Animation(動畫)、Comic(漫畫)、Game(遊戲)三個詞的縮略寫,這不僅是對日本青少年影響極深的3件事物,對當代中國青少年的影響同樣如此;而“OTAKU”解釋起來就要麻煩得多,在目前國內兩個由網友組織翻譯的《電車男》日劇版本中,有壹個直接將其解釋為“電玩狂”,而另壹個采用了更正式的譯法——“禦宅族”。在“大軟”去年曾經刊登過的壹篇文章中,也曾經提到過“禦宅族”這個詞。很多人認為,所謂“禦宅族”就是那些不喜歡出門,整天只知道蹲在家裏打遊戲的人,倒也很貼切“電玩狂”這個叫法。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在日劇《電車男》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日本那些舉止端莊、穿著時尚的白領們說到“OTAKU”時都流露出壹臉嫌惡的表情。在《電車男》中甚至有這麽壹個情節:女主角的同事果步小姐在電車站偶然碰到男主角,二人相撞後攜帶的東西各自散落。看到電車男從提袋裏掉出來的性感少女玩偶,果步小姐露出壹臉惡心的神色。電車男幫她撿起化妝刷後,她幹脆將刷子直接扔進了垃圾桶,言下之意就是“被妳碰過了我就不要了”——奇怪,日本不是壹個動漫和遊戲產業極端發達的國家嗎,這些白領們難道就從來不接觸動漫和遊戲的文化嗎?
OTAKU
我們先來看看,“OTAKU”這個詞究竟是怎麽誕生的。其實最早它是作為日語中壹種不常用的敬語存在的,大意為“貴府上”,壹般兩個並不熟悉而地位相當的人交談時,多用這個詞來稱呼對方。而“OTAKU”第壹次語義上的轉變,是在1982年日本動畫裏程碑的作品《超時空要塞》裏,女主角明美用這個詞來稱呼男主角壹條。由於《超時空要塞》的大紅大紫,這部動畫的年輕Fans們也開始模仿主角用“OTAKU”來互稱,並且以此作為壹種時尚。對於壹些年紀較大的動畫迷來說,他們無法向年輕人跟風學習,並在習慣上向年輕人靠攏,於是便停止了“OTAKU”這個詞原先作為敬語的用法,轉而將年輕的動畫迷稱為“OTAKU”,這多少帶有壹點諷刺和看不起的味道。接著極端者終於出現,評論家中森明夫於1983年在漫畫雜誌上發表專欄文章,將“OTAKU”定義為“沒有內涵的動畫和科幻迷”,“禦宅族”的叫法首次顯現於媒體。很顯然,這個叫法的初次露面給壹般民眾帶來的印象是負面的。舉例來說,如果有人首次提出電子遊戲是“電子海洛因”的說法,那麽這給壹般民眾帶來的惡劣影響只怕很久都難以消除;如果在這時候再來點某某孩子被“電子海洛因”怎麽毒害的負面報道,那就將是壹次很難被逆轉的定性。不過,中森明夫的文章畢竟僅僅是發表在漫畫雜誌上,“OTAKU”這個特殊叫法也僅僅是壹個流傳在相關行業的“專有名詞”。而在此時,“OTAKU”這個叫法面對的對象也都還是正常的ACG發燒友而已。
直到1989年7月,日本警方破獲了壹起女童分屍案,逮捕了年僅23歲的兇手宮崎勤(可千萬別看成宮崎峻了)。此人在過去壹年內4次作案,殘忍殺害了4名女童,還化名“今田勇子”將骸骨寄到死者家中並附上作案聲明。警方在搜查他的住宅時,發現了大量動漫畫相關資料以及色情變態的影帶和同人誌,經鑒定,此人患有分裂性多重人格傾向。這件大案壹時間轟動日本,媒體自然不肯放過,趁機大做文章之際,也將“禦宅族”這個稱號硬戴在了宮崎勤的頭上。自此,“禦宅族”在日本也成了對社會具有危險性的人物代名詞。在壹般日本人觀念中,漸漸形成了“OTAKU”就是那些“對某些特定事物的愛好極端偏激,而且老把自己關在家裏,不與別人接觸的非正常人”的概念。這之後日本政府開始對動漫市場進行嚴厲的整肅,日本ACG界進入壹段長達5年的遲緩發展期,直到1995年日本動畫界迎來了第三次巔峰的代表作“EVA”(新世紀福音戰士),又終於走回到高速發展的軌道上來。
從上面的回顧中不難看到,“OTAKU”這個稱號在日本真是經歷過風風雨雨,當然這跟日本ACG產業的高度發達也不無關系。既然“OTAKU”只是壹個稱號,而且距離當初的宮崎勤事件已經過去了很多年,日本的ACG產業也早已走入成熟期,“OTAKU”們卻還是被主流社會的精英們看作是壹群怪人,這裏的原因又何在?
OTAKU生態圈
在《電車男》中,形形色色的網友們毫無疑問是這部片子的壹大看點,不過不誇張地說,這些網友大多數都是“禦宅族”。在劇情設定中,每個人都愛把自己封閉在房間裏也都有各自的原因。例如有人是軍事迷,便把自己的房間打扮成野戰營地,從而整日樂在其中;有人曾經是籃球運動員,但是在受傷之後無法再走上賽場,便將自己關在屋裏進行逃避,不與別人接觸;有人是與妻子離異,落得只能在網上尋找寄托……但是他們中大多數都在鼓勵電車男改變自己,努力去追求愛情的時候也找到了讓自己重新振作的方法。而據說現實中的電車男在戀愛成功之後真的告別了“OTAKU”稱號,與青山紗織小姐壹起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從這壹點看來,該劇也是在暗示“禦宅族”們最好脫離不健康的生活狀態。不過,明顯很矛盾的是,在《電車男》裏塑造的卻是壹群非常可愛的“禦宅族”們,除了單純、內向卻在關鍵時刻不失勇氣的電車男;還有熱心善良而又團結的網友們,甚至包括電車男那兩個傻乎乎的ACG OTAKU死黨。讓人不得不感嘆,“OTAKU”們真是壹個內心純凈透明的族群。盡管這幫家夥有時候會狂熱地去收集性感的玩偶,以及對ACG中的女性角色和聲優們顯露出非同壹般的癡迷狀態,但實際上,他們在現實中見到女孩子時通常會緊張得連壹個字都說不出來。當然,在妳與他們交談的時候千萬要註意不要涉及到他們擅長的領域,否則這幫家夥很可能瞬間來個“華麗變身”。其侃侃而談會令妳目瞪口呆,也令妳懷疑是否根本就不了解他們所說到的東西。(在《電車男》中也有這樣壹段搞笑劇情,男主角居然忘我地在上司面前露了這麽壹手,令人啼笑皆非。)
說到OTAKU,就不能不提到日本東京的秋葉原。這個街區毫無疑問是ACG OTAKU們的天堂,無論妳是壹個怎樣高度的癡迷者,妳都幾乎可以在這裏買到妳想要的任何ACG作品。在《電車男》的某壹集中,身為高級白領、家境富裕的女主角青山小姐,跟著電車男壹起去秋葉原購物。在這裏她看到許多覺得難以理解的現象,例如為什麽每個人都背著龐大沈重的背包在各家店裏穿梭,以至於她問出了“為什麽大家都背著這麽大的包?他們要去哪裏住宿過夜嗎?”的傻問題,令電車男相當尷尬。實際上OTAKU們的背包裏裝滿了大量采購的遊戲、漫畫、玩偶,有時還包括數碼相機等工具,簡直就是他們身體的壹部分。於是,“秋葉原系”也成了壹個專有名詞。這裏就簡指那些在秋葉原出沒的穿著老土、發型過時、表情木訥的OTAKU們的風格;而與之對應的則是“澀谷系”,代表了喜歡在澀谷出沒的小資、時尚人群或者白領們的欣賞品位——當然,後者是明顯鄙視前者的。相信看過《電車男》裏男主角的兩個OTAKU死黨硬要在青山小姐面前假裝“澀谷系”壹幕的人,都會露出微笑吧。這兩個家夥實在是裝扮得不倫不類啊!
其實,中國的“OTAKU”與日本的相比是比較幸福的。隨處可見的D版和方便的網絡下載讓中國的OTAKU如魚得水,但這也讓他們難以懂得珍惜。今天大家迷上這個遊戲,明天更火的出來了,就壹窩蜂地都轉過去了,反正也花不了什麽錢。長此以往,無論多經典的遊戲或者動漫,都有人會先去挑毛病——沒辦法,因為實在是見識得太多了。然而日本的OTAKU卻不壹樣,實際上他們根本不可能像中國的OTAKU這樣輕易就可以看到、玩到這麽多ACG作品。即便可以上網,也幾乎很少有人會有下載的習慣和想法。以“電車男”為例,他每月的收入是20多萬日元,但是壹款遊戲就可花掉數千日元,再加上在動漫和相關周邊上的開銷,他是不可能做到“博覽”的。這也使得他們對買到的作品更加珍惜,更加用心去反復回味每壹個遊戲,每壹首歌曲。從“專業癡迷”的程度上來看,中國的“OTAKU”望塵莫及。
在日本,“OTAKU”們與相關產業相互滋養著,形成了壹個健全成長的產業環境;而在中國,玩家們更容易體驗到那種隨著年齡增長,當面對現實生活時,年少時的夢想逐漸遠去的那種無力和痛心感,選擇做個OTAKU便成了逃避,但這有時反而顯得更加艱難。
OTAKU的延伸
不過前面提到,近年來在日本以外的國家和地區,許多年輕人都更加認可“OTAKU”是壹個褒義詞,並且以壹個OTAKU為榮。這裏的原因何在?
不能不提到號稱是日本“OTAKING”(禦宅族之王)的岡田鬥司夫所提出的“OTAKU進化論”。他認為“OTAKU”是由“Fan”(愛好者)進化為“Mania”(狂熱者),再由“Mania”進化而來。岡田主張“OTAKU可以被稱作是文化人的終極進化形態”,“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OTAKU的。壹個普通Fan要進化成為OTAKU,必須得在時間、金錢與知性上,都付出天文等級的投資才能成功。”
以岡田的觀點來看,Fan只是單純地喜歡和欣賞某件事物,並對其有不同於壹般人的了解;然後進化到Mania的階段,基於熱愛投入金錢、時間和精力來收集喜好事物的相關產品和情報;再之後才是OTAKU,他們會研究手上的情報,對喜好對象的由來和背後的知識都全方面掌握,最後還得開始延展出屬於自己的論點,這才算進化完成。
岡田提出的這個論點,在20世紀90年代於日本開始迅速傳播蔓延。除了日本,還影響到歐美地區和中國臺灣省的動漫遊戲迷。可以說,這是自20世紀80年代日本宮崎勤事件後關於OTAKU概念的壹次逆襲。也許有很多人被這樣的說法給擊中,自覺產生“進化”的想法,畢竟對於“Fan”和“Mania”來說,窺見了癡迷的最高境界,這是他們所樂於去嘗試的。不過話說回來,壹個直來直去的人,恐怕會很難接受這樣的論點。用中國話來說,幹脆壹句“玩精了”就解釋完了,因為畢竟“OTAKU”終究還是存在於ACG等娛樂產品基礎上的。好比如果妳是壹個物理學的“OTAKU”,那就不再是“OTAKU”了,人們都得尊稱妳為“物理學家”了。
用岡田的觀點來看,《電車男》的男主角也不能算是壹個“OTAKU”,因為他並沒有厲害到研究起自己的ACG相關論點的程度,盡管全劇裏所有人都在以“OTAKU”來稱呼他。所以,岡田的觀點盡管流傳很廣,但是並沒有被所有人接受。很多人仍然認為,“OTAKU”是壹個感性的概念。比如有個網友說,其實對OTAKU的定義不用下得太復雜,可以將其直接理解為壹種異常的生存狀態。當妳執迷於某事物(不僅僅是“ACG”,也包括音樂、電影等),從而忽略了與社會正常關系的聯系,突然發現自己與社會脫節,經常處理不好人際關系,尤其與異性缺乏溝通時,那妳至少已經是壹個準OTAKU了。舉個例子,這段時間在國內就湧現出大批WoW的專有“OTAKU”。他們的生活中除了WoW似乎已經沒有其他的東西;相比地球,他們更像是生活在艾澤拉斯。如果妳不幸與壹群這樣的人同桌吃飯,我建議妳最好早點換個位置,因為妳很有可能從頭到尾都聽不懂他們說的任何壹句話,自然妳也插不進任何話語。
OTAKU的未來
筆者曾經與日本《FAMI通》雜誌的顧問,同時也是壹位“中國通”的中村彰憲教授討論過“OTAKU”的問題。在問到時至今日,“OTAKU”在日本是否仍然是壹個不被主流社會認同的群體時,中村教授說:“也許日本主流社會的人真的會有壹點看不起OTAKU,但是OTAKU們都有著固定的消費愛好和能力,他們真正是經濟的推動者。”
即是說,在“OTAKU”的故鄉日本,“OTAKU”們的地位開始有所改變,其主要原因來自於“經濟價值”。在日本這樣壹個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國家,相關學者在調查研究後指出“OTAKU”的市場有著兩兆日元以上的規模。而如果不是當初為“OTAKU”的定義有狹隘和偏頗之處,這個市場規模應該更大。
而在目前的日本,壹些以“OTAKU”為主題的ACG作品開始大紅大紫。除去前面提到的《電車男》,還有目前屢屢得獎的動漫作品《現視研》。它講述的是壹個熱愛ACG,內心卻不承認自己是“OTAKU”的高校壹年級新生笹原完士,在入校時加入了壹個叫做“現代視覺文化研究會”的ACG愛好者協會。同時壹個有著時尚美少年外形、骨子裏卻是壹個ACG OTAKU的高阪真琴,和死追著他卻極其討厭動漫遊戲的女友春日部關也加入了這個社團。笹原完士在高阪和社友們的影響下慢慢改變著自己內心的不坦誠,壹些爆笑卻充滿親切溫馨的故事開始了……盡管這部動畫講述的是主角們平凡的生活,切入的也是OTAKU這個特殊群體,但精彩的劇情卻獲得了許多不是OTAKU的人的喜愛。這與《電車男》頗為相似,盡管主角有著特殊的身份,但是浪漫的故事卻是每個人都樂於看到的,而這些故事又反過來改變著壹般人眼中對OTAKU的印象。此外,kuso(惡搞)了大量ACG作品的動畫《安倍野橋魔法商店街》,也在ACG OTAKU中引起了壹陣轟動。當然,這部拼接了大量經典橋段的動畫在壹般人看來無異於天書。
前文曾經提到,當壹個人隨著年齡變大,不得不承受來自生活和社會的壓力時,就會慢慢忘掉自己最初的夢想。但是毫無疑問,“OTAKU”是壹個將這個過程最大程度延緩的群體。他們單純而相信夢想,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壹些遠比現實社會更加精彩的世界。而對“OTAKU”最為抵觸的,也正是現實的社會。
社會改變著“OTAKU”,希望“OTAKU”也在改變著社會。妳又是否願意做壹個“OTAKU”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