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古代老百姓“畫押”,為何只是畫個圈圈?

古代老百姓“畫押”,為何只是畫個圈圈?

在魯迅著名的小說《阿Q正傳》之中,當時的法官在判決阿Q有罪之後,讓他簽字畫押,他本來想要使用毛筆畫出壹個圓形,但是卻壹不留神畫成了瓜子形狀。

實際上,在中國古代很長壹段時間之中,古代百姓的契約都使用“畫押”作為簽名,因為古代中國老百姓的識字率很低。那麽大家可能心中就會產生壹個疑問:在紙上畫壹個圈,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嗎?為什麽古代老百姓要使用這種方式作為簽名,難道不怕被冒用嗎?

這就要從簽字畫押的歷史說起了。據古代史料記載,簽字畫押最早應該起源於唐代,在當時,如果在文書、字畫或者契約上留下自己的私人筆記,這就會被稱之為“押”,相當於現在的“簽名”、“簽字”。

在當時,除了給皇上呈現的奏折禁止使用草書之外,其他的契約和文書之上壹般都使用各種花裏胡哨的個性草書,而這些簽名被統稱為“花押”。

到了宋代,宋朝的官員們在寫公文的時候,文件末尾壹般只寫本人的名字,因此又被稱為“押字”。比如宋朝的著名宰相王安石,他的署名所寫的“石”字,只有壹撇壹拿,直接將下面的“口”字省去。後來有官員議論說他的署名像是壹個“反”字,於是他就在中間加了壹個圈,用來代替“口”字。

那麽問題來了,當時的百姓大多目不識丁,如果他們需要簽名的話,又該怎麽辦呢?於是很多人靈機壹動,就讓老百姓直接模仿王安石,直接畫壹個圈代替,這就是所謂“畫押”的來歷了。實際上,在畫押的時候,官府們通常還需要老百姓按上自己的手印作為輔助證據,因此畫押本身有可能只是壹個象征意義。

而另外壹點,由於很多老百姓都是初次接觸毛筆,因此想要畫出壹個完整的圓是十分困難的,因此他們所畫出的圖案具有壹定的特殊性。比如阿Q想畫出壹個圓,結果卻畫成了壹個瓜子形狀,因此實際上,畫押本身也有著辨識老百姓的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