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是在看金球獎頒獎晚會得時候才知道的這個電影。原本因為是印度的題材所以以為免不了歌舞片的套路,今天無意中看了,感動的壹塌糊塗。。。影片用倒敘的方式講述壹個貧民窟中的孩子的成長,也是壹副非常寫實的印度真正的風情畫面。因為在孟加拉生活過,看這部電影就尤其的覺得很熟悉。那裏面所描述才是較為真是的那個國度的最大部分民眾的生活。每個人的壹生都有無數個夢想組成,所謂的成長是無數夢想破滅和部分夢想實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經受著打擊也在打擊中享受著快樂。有幾個情節讓我感動,壹個是那個小男孩為了能夠得到偶像的簽名不惜跳入糞池,而他做出如此犧牲而的來的簽名照被哥哥賣掉的時候,我幾乎能夠聽見他心靈的哭聲。。。童年時候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吧,被強權剝奪了但是認為最寶貴的東西時那種無力,憤恨,委屈。。。壹個是在逃跑過程中女孩被落下了,男孩在火車上看著那個瘦小的身影孤獨的站在鐵道邊。。。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時候吧,被別人拋棄或者拋棄了別人,那樣的拉長的鏡頭所表現的我想也許是人生中,不管怎樣都會拋下些什麽,也都會被什麽拋下吧,又是壹種無力無奈的感覺。。。還有,就是那些貧民窟中生活的片斷,以前我和電影裏面那些來自西方國家的旅遊者壹樣,以壹種旁觀者的姿態把那樣的生活場景當成壹種風景在觀看,雖然也感嘆,但是卻並沒有象今天這樣觸動我的心靈。這個世界上,有超過6個億的人是那樣的生活著的,貧窮已經不能簡單的形容他們的狀態,悲慘麽?可是,他們也有著夢想和愛情,甚至因為比我們得來得艱難,所以顯得比我們的要深沈和美麗!!!這個電影畢竟是唯美的,因為貫穿的主線看起來是壹個為了2千萬盧比的有獎問答比賽,而實際上,是壹個男孩,壹個真正壹無所有的--沒有家,沒有財產,沒有親人,沒有地位,沒有尊嚴的社會最底層的男孩,卻擁有執著信念與愛情的男孩追尋自己的愛人的故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被這樣的人所愛吧。壹無所有的他,並不是為了金錢而參與活動,而是為了壹個讓女孩看到他的機會。。。愛,真的是超越壹切麽?是不是,只有在這樣的強烈的對比下才有這樣的體現?我們,擁有幾乎壹切的我們,會做如何的選擇?
俗世奇人的讀後感
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平凡的生活中同樣也是波瀾起伏,妙趣橫生。馮驥才老師的《俗世奇人》說得好,“手藝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絕活”,“各行各業,全有幾個本領齊天的活神仙。刻磚劉、泥人張、風箏魏、機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這種人的姓,和他們拿手擅長的行當連在壹起稱呼。叫長了,名字反沒人知道。只有這壹個綽號,在碼頭上響當當和當當響。”
在平凡的生活中,這些有“絕技”的奇人,生活會平淡嗎?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手藝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絕活。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呆。這壹套可不是誰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碼頭上的壹種活法。”
得有真本事,才不會平淡啊!沒有真本事,豈只平凡、平淡,還會更加糟糕,把生活過得壹塌糊塗。
我們要把平凡的生活過得不平淡。就得靠那份才藝,不只是在那時候這套是種活法,就今時今日才華也是人不可缺少的啊。
在這時代有才華的人不怕遇不上伯樂,只怕才華比不上別人。隨著社會的進步,物盡天擇,強者生存,弱者淘汰,這不算殘酷,這只是壹個事實而已。
《俗世奇人》中的奇人並不是樣樣精通,但他們卻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受人尊敬,當今社會也是壹樣,我們不可能成為面面俱到的全才,但必須得有壹門精通!不是有東北農民會說俄語當上翻譯,下崗工人了搞出了先進的發明嗎?
只要有壹技之長,我們就會是俗世奇人。
<<簡愛>>讀後感1000字
難道就因為我壹貧如洗,默默無聞,長相平庸,個子瘦小,就沒有靈魂,沒有心腸了——妳想錯了,我的心靈跟妳壹樣豐富,我的心胸壹樣充實!
——《簡愛》夏洛蒂
在文學史上,,有許多的經典名著將要永不垂朽,但《簡愛》這樣深深的進入人們的靈魂,它以壹種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甚至對某些人來講,影響了他們壹生的作品並不多。
19世紀英國文壇“勃朗特三姐妹”之壹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簡·愛》,以19世紀早期英國偏遠鄉村為背景,用女主人公簡·愛的視角以自敘方式講述了壹個受盡摧毀、淩辱的孤兒,如何在猶如兒童的人間地獄的孤兒院頑強地生存下去,成為壹個獨立、堅強、自尊、自信的女性的成長故事。
簡·愛是個孤兒,從小寄養在舅母家中,受盡百般欺淩。後來進了慈善學校洛伍德孤兒院,靈魂和肉體都經受了苦痛的折磨。也許正是這樣才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精神,她以頑強的意誌以成績優秀完成了學業。為了追求獨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爾德莊園任家庭教師。故事的重點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師簡·愛與男主人羅切斯特之間歷經磨難的愛情。這段愛情因男女主人公懸殊的社會地位和個性的差異而充滿了激烈碰撞,也因兩人誌趣相同、真誠相愛而迸發出燦爛的火花。作者以簡·愛鮮明獨特的女性視角和敘事風格娓娓道來,真實而有藝術感染力。特別是簡·愛的獨特個性和思想,愛是壹個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她有頑強的自尊心。在打動身為貴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時,也緊緊抓住了我們讀者的心。
簡·愛作為愛情小說的女主人公是以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出現在這部十九世紀的文學作品中的。以往愛情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些美麗溫柔、高貴賢淑的女子形象。而簡·愛,她“貧窮,低微,不美,矮小”,但她擁有的壹顆智慧、堅強、勇敢的心靈,使那些外在的美在這內在美面前黯然失色。更為可貴的是簡·愛並不因為自己的貧窮和外貌而自卑,相反,她勇敢堅定:“我和妳的靈魂是平等的。”“我跟妳壹樣有靈魂,——也完全壹樣有壹顆心!”“我現在不是憑習俗、常規,甚至也不是憑著血肉之軀跟妳講話——這是我的心靈在跟妳的心靈說話,就仿佛我們都已離開了人世,兩人壹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就像我們本來就是的那樣!”
也正因為此,簡·愛敢於去愛壹個社會階層遠遠高於自己的男人,更敢於主動向對方表白自己的愛情——這在當時的社會是極其大膽的。幸福不再是某個人、某個階層的專利,她屬於蕓蕓眾生的每壹個人。只有兩個相互對等的靈魂才能組成壹份完整的愛情,所以簡·愛堅持,自身的獨立與追求愛情的完整是不能分離的。後來,簡·愛含著悲痛離開了羅切斯特,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她決不能允許自己和壹個有婦之夫結合在壹起。那會是壹份不完整的愛。如果她繼續留在羅切斯特的身邊,那她也就不會還是原來那個獨立、平等的簡·愛了。如果說簡·愛的這次離去是由於無法改變的現實而不得不做出的壹次理性選擇的話,那麽她最後的歸來則是她出於堅持感情的追求的又壹次理性選擇。
在這裏,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壹個如何贏得了男貴族愛情的平民女子的蒼白的灰姑娘的故事。而是簡·愛勇敢果決的走出了灰姑娘的童話,邁向壹個有著新女性、真女性的文學道路的起步。簡·愛藐視財富、社會地位和宗教的威儀,她認為,“真正的幸福,在於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純潔的心靈。”她的信念和行動展現出來的力量,,深打動了壹代又壹代讀者的心,使生活在金錢萬能的社會中的人們的靈魂得到凈化。簡·愛是,壹個對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著理性認識的女性,壹個對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著堅定追求的女性,壹個不再只是盲從於男人和世俗要求的女性,壹個對自己的價值和情感做出了獨立判斷的女性,壹個堅強獨立的女性。夏洛蒂·勃朗特創造了壹個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簡·愛發出了壹個屬於女性自己的聲音——對於平等、獨立、完整、自由的堅持和追求。
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這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自1847年出版以來,以不同語言在全世界不同種族的人們中廣為流傳,經久不衰。簡·愛已作為獨立女性的經典,我希望陽光下,鮮花裏有更多的簡愛走出來,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美貌,還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靈和充實的心胸,都能以獨立的人格和堅強的個性生活。
童年讀後感1000字
高爾基(1868~1936)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貧苦,幼年喪父,11歲即為生計在社會上奔波,當裝卸工、面包房工人,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的課堂。他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命運,親身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這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高爾基刻苦自學文化知識,並積極投身革命活動,探求改造現實的途徑。1892年發表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登上文壇,他的早期作品,雜存著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種風格,這是他無產階級世界觀形成前必然經歷的階段。浪漫主義作品如《馬卡爾楚德拉》、《伊則吉爾老婆子》(1895)、《鷹之歌》(1895)等,贊美了熱愛自由、向往光明與英雄業績的堅強個性,表現了渴望戰鬥的激情;現實主義作品如《契爾卡什》、《淪落的人們》、《柯諾瓦洛夫》等,描寫了人民的苦難生活及他們的崇高品德,表達了他們的激憤與抗爭。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義並充滿激烈內心沖突的人物。
1905年革命失敗後,高爾基赴美國及意大利寫了壹系列政論文章,抨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和充斥於思想、文學界的形形色色反動思潮。1908年創作的中篇小說《懺悔》流露出唯心主義的造神論思想,受到列寧的嚴肅批評,並得到他的熱情幫助。盡管如此,高爾基的主導傾向仍然是積極的,富於革命的戰鬥精神。對新的無產階級文學創作方法的特征從理論上進行了許多探索,提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觀點。他在兩次革命之間的創作成果頗豐,如《奧古洛夫鎮》(1909)、《夏天》(1909)、《馬特維柯熱米亞金的壹生》(1910~1911)、《意大利童話》(1911~1913)、《俄羅斯童話》(1912~1917),以及稍後完成的自傳體長篇小說三部曲的前兩部《童年》和《人間》(1913~1916)。
高爾基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也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他組織成立了蘇聯作家協會,並主持召開了全蘇第壹次作家代表大會,培養文學新人,積極參加保衛世界和平的事業。
高爾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開始介紹到中國。他的優秀文學作品和論著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同財富。
《童年》是俄國作家高爾基自傳三部曲的第壹部,被譽為俄國最優秀的自傳小說之壹。《童年》寫於 1931年,它向讀者們展現了高爾基童年時期在外祖父家的生活,記錄了高爾基在沙皇統治下的 心路歷程。書裏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幾個角色,尤其是外祖母這壹角色,她被稱為“俄羅斯文學史上最鮮明、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壹”。小說真實地描寫了19世紀70—90年代俄國社會的面貌,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汙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閱讀《童年》時,我們可以真切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醜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壹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壹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盡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壹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壹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壹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壹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壹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壹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壹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麽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麽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壹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著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甜水泡著,被金燦燦的錢堆著……我們是多麽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麽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但擁有著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壹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麽,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著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
名人傳讀後感1000字
音樂家。藝術家。文學家。
三個巨人。
忍者永不言棄
“我窺見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標,我每天都迫近它壹些……如果我擺脫了這疾病,我將擁抱世界……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這絕不能讓我屈服……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是多麽美!”
這是貝多芬發自內心的呼喊。
從1815年開始,貝多芬就只能和別人在紙上交談了——壹只無形的手將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拿走了。這對他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他曾想放棄作曲、離開祖國、過隱居生活。但經過了不知多少個不眠之夜的思考,不知多少次激烈的思想鬥爭,他終於開始面對命運、頑強耕耘,寫出了交響曲《英雄》《田園》《命運》,鋼琴協奏曲《皇帝》,小提琴奏鳴曲《克魯采》,鋼琴奏鳴曲《華倫斯坦》《熱情》,歌劇《菲德裏奧》……
有個叫密契爾的人,他也許沒有貝多芬著名,但也有貝多芬的精神。他曾自認為世界上最倒黴的人:46歲時因車禍燒得面目全非,51歲時又因墜機造成癱瘓。但他不甘心屈服於命運的安排,最終憑借自己的頑強意誌,成了既是受人愛戴的演說家,又是事業成功的企業家。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不管他們是平凡還是出名,凡是有貝多芬精神、與命運抗爭的人,都是偉人。
貝多芬的堅強意誌在他的音樂中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他的精神和音樂影響了壹代又壹代的人。在他的墓碑上,刻著這樣的話:“當妳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妳的並不是誌頹氣喪,而是壹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壹個人才能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勇者無所畏懼
米開朗琪羅的性格可真不是太好:軟弱、膽小、多疑、優柔寡斷、做事有始無終……但在藝術上呢?為了尋找好材料,他在采石場壹呆就是幾個月;為了運送精心挑選的石料,他親自帶領工人開山築路;為了使壁畫保持鮮艷不脫落,他摸索顏料配方,壹有差錯就得從頭再來,於是嘗試了又失敗,失敗了再嘗試;為了建造陵園、鑄造銅像,他不得不從頭學習自己完全陌生的領域——煉銅術、建築學;為了掌握人體的結構,他用屍體來解剖,不僅惹來人們反感,還累得大病壹場……他在生活中也許不勇敢,但在探索藝術時,他從未膽怯過!
馮剛,壹個普通的中學教師,也有著這樣超人的勇氣。為了將野生動物的美展現在人們面前,從而喚起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他背著十幾公斤重的照相器材,足跡遍及天山南北。為拍藏羚羊,他克服了高山反應,擺脫了重重困境;為拍野牦牛,他孤身步行8小時,凍壞了雙腳;為拍蒙古野驢,他曾在40℃的高溫中迷路14小時;為拍大白鷺,他裹在雨衣中等了4個多小時……他和米開朗琪羅壹樣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勇氣十足。
米開朗琪羅壹生作品無數,他卻因未完成的太多而認為“虛度壹生”。其實他不知道,只要是勇敢地與艱難搏鬥的壹生,都是成功的壹生。
仁者悲天憫人
有這樣壹個人,他來到人世間後,表現出了不平常的奉獻感和拯救感。他為許許多多的人做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卻從無所求。他為心中的真理而奮鬥,屢遭誤解也毫無怨言。他寫了不少書,展示了歷史的廣闊畫面,譜寫了民族之魂,塑造了壹大群鮮活的人物形象。慢慢地,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書被人們稱贊,他的善行被廣為傳頌,他的名字被人們默默敬仰。他離開人世間若幹年後,他還壹直被人們深深懷念著。他有著優越的地位,健康的身體,美滿的家庭。倘若他安於現狀,過著平靜而幸福的生活,那麽若幹年後,將沒有人記得他的生存。
他,就是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喜歡打扮成流浪漢的樣子徒步旅行。有壹次,他在壹個小火車站的月臺上休息,月臺邊列車上的壹位婦人誤將他當成腳夫,叫他去候車室取回手提包。他照辦了。婦人隨手塞給他五戈比小費。他先是壹楞,而後自然地收起來。這時周圍的人認出了托爾斯泰,婦人由驚訝變為了窘迫,請求托爾斯泰將那五戈比還給她。托爾斯泰拒絕了:“這是我用勞動掙來的正當收入,我要把它留下來。……這是件很平常的事,您不必感到不安。再見吧,祝您壹路順風,夫人。”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沒有單純、善良和真實,就沒有偉大。”他的行動讓人們看到了他靈魂的崇高和人格的偉大。
這就是這三個巨人。但卻是命運待他們不公:為什麽貝多芬沒有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那樣好的身世?為什麽米開朗琪羅沒有貝多芬和托爾斯泰的自由?為什麽托爾斯泰不像貝多芬和米開朗琪羅那樣有追隨者?……他們有種種的不同,但有壹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遇上挫折時表現得勇敢堅毅,沈著地與困難抗爭。他們所表現出的堅韌與勇敢感動了所有的人。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三個“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