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主義的影響下,達芬奇註重表達人的感情。在構圖方面,達芬奇改變了過去畫肖像時使用側半身像或胸部的習慣,取而代之的是正面半身像。透視點微微上揚,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顯得更加端莊穩重。此外,蒙娜麗莎的手,細嫩、精確、豐滿,顯示了她的溫柔、地位和階級地位,顯示了列奧納多精湛的繪畫技巧和他對自然的敏銳觀察。
500年來,人們壹直無法就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達成壹致。不同的觀眾或者在不同的時間看起來感覺不壹樣。我覺得她有時候笑得很舒服很溫柔,有時候看起來很嚴肅,有時候看起來略顯悲傷,有時候甚至流露出嘲笑和調侃。在壹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可能像在雕塑中那樣與眾不同。然而,在蒙娜麗莎的臉上,暗淡的陰影時隱時現,用面紗遮住了她的眼睛和嘴唇。但是,人的微笑主要體現在眼角和嘴角。但達芬奇對這些部分的描繪都是淡淡的,沒有明確的界限,這也是為什麽會有這種難以捉摸的“神秘微笑”。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壹所大學利用“情緒識別軟件”分析了蒙娜麗莎微笑的內容和比例:快樂83/100,厭惡9/100,恐懼6/100,憤怒2/100。
哈佛大學神經學家利文斯通博士表示,蒙娜麗莎的微笑閃爍不定,這與人類的視覺系統有關,而不是因為畫中人的表情很神秘。利文斯通博士是視覺神經活動方面的權威,主要研究眼睛和大腦對不同對比度和明暗的反應。利文斯通說:“微笑在閃爍,因為觀看者改變了眼睛的位置。”他說,人眼有兩個不同的部分接收圖像。中央部分(也就是視網膜上的淺窩)負責區分顏色和仔細標記。註意淺坑外圍的黑白、動作和陰影。根據利文斯通的說法,當人們看壹張臉時,他們的大部分目光都集中在對方的眼睛上。如果人的中央視覺放在蒙娜麗莎的眼睛裏,那麽不太準確的周邊視覺就會落在她的嘴上。因為周邊視覺不註重細微差別,無形中突出了顴骨的陰影。這樣,笑容的弧度就更大了。但是,當眼睛直視蒙娜麗莎的嘴時,中央視覺不會看到陰影。利文斯通說:“如果妳看她的嘴,妳永遠不會捕捉到她的微笑。”蒙娜麗莎的微笑若隱若現,因為人們的目光在不斷轉移。利文斯通指出,如果妳想臨摹蒙娜麗莎,那麽在描述嘴巴的時候,妳應該把目光移開。
1993,加拿大藝術史學家蘇珊·吉爾(Susan Gill)發表了壹項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她說,吸引無數觀眾的蒙娜麗莎的嘴唇,是男人的光背。這個論點既新穎又荒謬,但論據有力。達芬奇,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工程師、科學家,是壹個“極客”。他喜歡穿著粉紅色的外套,毫無顧忌地把胡子塗上五顏六色的顏色,還經常聲稱自己解剖過30多具屍體。他還是左撇子,習慣從右向左倒著寫。其他人必須用鏡子來閱讀他寫的東西。因此,借助鏡子也是觀眾讀圖的壹種方式。旋轉90度後,鏡中蒙娜麗莎抿著的嘴唇,恰好是壹個線條清晰的壯漢的背影,以及左臂和肘角;況且,表現人體之美,呼喚人性的覺醒,既是大師的人生哲學,也是他的藝術觀。
的確,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光線下欣賞這幅畫,會得到不同的感受。那笑容時而溫柔,時而安詳嚴肅,時而略帶傷感,時而又有幾分諷刺和調侃。神秘的微笑揭示了人物神秘的精神活動。
幾百年來,“微笑”的新解釋層出不窮。比如笑起來不露白牙是因為原型優雅漂亮但不善言辭;原型因為心愛的女兒去世,抑郁不樂,難掩悲傷。更有甚者,蒙娜麗莎被推下了貴婦的寶座,原型被貶為妓女,於是帶著嘲笑和調侃的笑容。
美國馬裏蘭州的約瑟夫·鮑考斯基博士說:“蒙娜麗莎根本沒有笑,她的面部表情典型地表明她想隱藏自己沒有門牙。”
法國裏昂的腦外科醫生讓·雅克·康德特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剛剛中風。看,她半邊臉的肌肉松弛,臉歪了,所以看起來在笑。
英國醫生肯尼斯·基友博士認為蒙娜麗莎懷孕了。他的依據是,她的臉上露出滿意的表情,皮膚鮮嫩,雙手交叉放在腹部。性學家推測,蒙娜麗莎剛剛經歷了高潮,所以她露出了壹個讓世界著迷的微笑。
還有壹種近乎無厘頭的說法:她的表情看起來像是吃了苯丙氨酸,這是吃了巧克力後體內產生的壹種快感激素。很少有人相信這種說法,因為那時候還沒有巧克力。
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人類學教授辛克·肯裏爾(Sinker Kenriel)認為,蒙娜麗莎之所以有這樣的笑容,是因為她吃飽了,因為她嘴角的弧度和將手輕輕放在腹部的手勢,與人類飽餐壹頓後的表情壹模壹樣。
畫中左邊的地平線比右邊低,蒙娜麗莎的左邊看起來比右邊大。在歷史上,左側代表女性,可見列奧納多對女性的崇拜。其實蒙娜麗莎和達芬奇的自畫像有很多相似之處。在埃及傳說中,掌管男性生殖器的神叫阿蒙,掌管女性生殖器的神叫伊希斯——在古代漢語中讀作L'ISA,所以蒙娜麗莎暗示著蒙娜麗莎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是兩性的融合體。
蒙娜麗莎的微笑實際上是壹幅末日審判的畫。我們可以復制壹張圖片,然後水平翻轉,使圖片的邊緣對齊,我們可以看到批準和天使的寶座。
蒙娜麗莎,這是壹個沒完沒了的問題。問世已近500年,後人多有評論和猜測,留下了越來越多的謎題。現在世界上關於《蒙娜麗莎》的專著有上百種,有近百名學者把這幅畫作為畢生的課題。時間的流逝不會解開謎題,只會隨著研究的深入給後人留下更多的疑惑。
人們過度地愛她。沒完沒了地探索她不易察覺、稍縱即逝卻永恒的微笑,她那洞察壹切、包容壹切的眼神,她那端莊從容的體態,她那高貴簡約的裝束,她那無可挑剔的完美構圖。人們驚嘆:列奧納多,只有憑借著列奧納多和上帝的智慧,才能收集到這麽多美好的元素,將許多美好的事物結合成壹個完美的整體。所以,美,智慧,永恒,三位壹體,終極搭配,沒有超越的可能。就這樣,《蒙娜麗莎》帶給人們無限美好的遐想,也給人無限沈重的壓力。人們願意生活在她的樹蔭下,吸收滋養的營養;我渴望走出她的陰影,呼吸自由的空氣。多少年來,無數癡迷於繪畫事物的人都被這種矛盾所困擾。
這是壹個神話,與達芬奇無關,完全是後人編造的。神話就像壹個雪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滾動擴大,最後連神話的制造者也被吞噬。如今,《蒙娜麗莎》坐在盧浮宮的顯要位置,透過厚厚的防彈玻璃,以我們每天都熟悉的神秘而永恒的微笑,迎接著成千上萬的遊客。這些朝聖般的觀眾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渴望通過這張溫柔安靜的臉讀懂答案,但當他們離開時,卻帶走了更多的疑問。問題是多方面的,其中許多與蒙娜麗莎毫無關系。有人可能會問:蒙娜麗莎是畫中人的名字還是微笑的別稱?畫中的人是銀行家喬·貢多的妻子還是伊莎貝爾公主?這幅畫是有真實的模型,還是憑想象畫出來的?這幅畫中的人物沒有眉毛。這是當年佛羅倫薩的審美時尚,還是有人說的妊娠反應?畫中的人是不是剛剛經歷了流產的痛苦,穿上了喪服?蒙娜麗莎迷惑的表情真的是微笑嗎?難道不是面癱引起的嗎?蒙娜麗莎是男的還是女的?原型是列奧納多本人嗎?問題越離奇,離畫本身就越遠,不僅無助於對畫的解讀,反而把人引入歧途。
事實上,有些問題已經構成了對《蒙娜麗莎》的褻瀆,只是提問者尚未察覺。蒙娜麗莎是男的還是女的?有必要問嗎?有性別意識的人都不應該質疑這壹點,但還是有人堅持要問這麽荒謬的問題。有人說蒙娜麗莎給人壹種中性的感覺,至少她不會給人壹種性的誘惑。請問,只有性感才能構成女性美嗎?那麽,肖像和色情照片有多大區別呢?毋庸置疑,蒙娜麗莎是美的,她的美充分體現在人性的美上,不局限於女性特征;換句話說,她的美已經超越了性別障礙,但這並不意味著連性別都分不清。如果不是別有用心,對顯而易見的事實提出荒謬的問題是非常無聊的。面對明明賞心悅目的畫像還說什麽面癱,太離譜了。蒙娜麗莎的表情是僵硬的嗎說壹個瞬間的表情凝固了就是僵硬的很可笑。笑容難以形容。專註中無意識的微笑,友好的微笑,欣慰的微笑,或者略帶嘲諷的微笑,都是每個人在不同情緒下的感受,但微笑是毋庸置疑的。至於有些人覺得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常人無法企及的,完全沒有必要下結論說這幅畫不是以壹個真人為模型,完全是基於想象。人們驚嘆於達芬奇高超的繪畫技巧:畫中的人,從五官到雙手,再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包括衣服,都是那麽真實可觸,幾乎觸手可及,超乎想象。如果沒有真人作參考,即使他有很大的天賦,達·芬奇也不可能畫得如此生動細膩。有人想問,畫中人的眼睛和她的笑容那麽遙遠,不要深意的爭辯。那是他獨有的嗎?為什麽現代人模仿不出來?其實這樣的問題很好回答。懂繪畫的人都知道,肖像畫和人物原型不壹樣。壹幅好的肖像首先要體現作者與表現對象之間的互動關系;畫家把自己的智慧、情感、人生哲學、精神欲望等等融進畫中的人物,觀眾從畫面中讀到的肯定會比真實的人物多。在我們了解了列奧納多·達·芬奇的壹生和他在許多領域的非凡成就之後,上述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這種情況下,畫中人的妻子和名字是誰並不重要。她是列奧納多·達·芬奇所有藝術才華的集合,是他理想人格的集中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她是壹個超越常規極限的完美人性。我們可以理解蒙娜麗莎是達芬奇的精神畫像,但說她是模特就太俗了。有人通過計算機技術將達芬奇的自畫像與蒙娜麗莎進行對比,發現兩者的基本結構驚人相似,於是斷定這幅畫是以他本人為原型的。其實這是在吹毛求疵。相似不代表巧合,當然完全巧合是不可能的,就像畫中的人和真人不完全壹樣;但不同的人總有相似之處,相似是主要的,差別卻很小;更何況,每個畫家在描繪他人時,總是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形象帶入畫面,因為畫家最熟悉的是自己;我想達芬奇也不會例外。說了這麽多,剩下的問題就不用解釋了。如果我們多看畫,多接觸畫家,那麽不相幹的問題就不會提出來了。
我們現在看到的蒙娜麗莎是棕褐色調,略帶青綠色。色彩素淡恬靜,簡約端莊。我們以為繪畫壹直都是這樣的,其實不是。根據達芬奇同時代人的描述,當時的畫色彩鮮明,色調明快。什麽時候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當時法國國王得到了蒙娜麗莎,為了更好地保護它,在表面塗了過多的清漆;數百年後,清漆變成了深棕色,就像我們目前看到的顏色;這幅畫的表面已經開裂,形成了蜘蛛網壹樣的細密紋理。遺憾的是保存條件不好;然而,我們今天寧願承認蒙娜麗莎。質樸剛健的色調與人物安靜內斂的精神氣質相得益彰;深色的衣服和霧蒙蒙的背景把人物的臉和手襯托得響亮動人;均勻的裂痕給人物增添了神秘感,讓我們對她更加崇敬和向往。有人想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去除表面油脂,恢復原有的亮麗色澤;只是擔心技術不夠,怕損壞畫面。其實如果真的修好了,我們會覺得奇怪,難以接受。
首先,我們會被奇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暈染的層次感表現出豐富的空間和逼真的質感,無邊界的形態過渡和色彩變化領先我們同時代人幾個世紀。真正神奇的不是技巧,而是那壹瞬間出現又消失的神秘微笑令人著迷。那笑容太淺,再近也看不清楚;但是,只要看到畫,無論多遠,都能感受到那微笑。微笑不僅體現在上翹的嘴角,還遍布面部的每壹個部位,甚至畫面的每壹個角落,讓觀者在欣賞《蒙娜麗莎》的同時洋溢著微笑。直面原作的感覺在別處是不可替代的,盧浮宮的蒙娜麗莎註定要被永遠保存下來。
關於蒙娜麗莎還有另壹個傳說。公元前817年,古埃及有壹個叫哈格布蘇的女祭祀,非常美麗,可以預知未來。為了祈禱法老,獲得永生,她自願做了壹具木乃伊,葬在胡夫金字塔的石棺裏。2003年,考古隊打開她的石棺,裏面什麽都沒有!他們還發現墓墻上的古文字是女祭司留下的預言:她將在300年後復活,然後壹位來自芬奇的畫家列奧納多會畫出她的微笑。這是列奧納多畫中的蒙娜麗莎嗎?!這種說法很離奇,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真相會讓我們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