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誌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壹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編輯本段]作品譯文
譯文
諸葛亮親自在田地中耕種,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當時的人都不承認這件事。只有博陵崔州平,潁川的徐庶與諸葛亮友善,說是確實這樣。 當時先主劉備駐紮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將軍是否願意見他?”劉備說:“妳和他壹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妳可以到他那裏去拜訪,但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應該親自去拜訪他。” 因此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去了三次,才見到。於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避開,說:“漢朝的統治崩潰,董卓、曹操先後專權,皇室遭難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想要為天下人伸張正義,然而智謀淺短、辦法很少,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然而我的誌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我應當怎麽辦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叛亂以來,各地豪傑同時興起,占據各州,連接各郡的人多得數不清。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低微,兵力又少,然而曹操最終能夠打敗了袁紹,憑借弱小的兵力成為強者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三世了,地勢險要,民眾歸附,賢良有才能的人能被他所用,孫權這方面可以把他作為外援,卻不可謀取他。荊州北憑借漢水、沔水,可以將從這裏直到南海壹帶的物資全部取得,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用兵之地,但是它的主人劉表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上天拿來資助將軍的,將軍是否有意奪取它呢?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個富饒的地方,高祖憑借它建立了帝業。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又在北面據有漢中,那裏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既是皇室的後代,威信和義氣廣布於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饑似渴,如果能占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壹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壹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方向進軍,將軍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出兵到秦川,百姓誰不用簞盛飯,用壺盛漿來歡迎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麽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的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同諸葛亮的感情壹天天深厚起來。 關羽、張飛等不高興了,劉備就解釋給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有了水。希望各位不要再說什麽了。”關羽、張飛才停止。
註釋
隆中對》躊躇滿誌,定天下三分和北伐戰略
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此時劉備正依附於荊州牧劉表門下,盡管劉表以宗室之誼對劉備待以上賓之禮,讓劉備所部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但劉備作為壹代梟雄並不甘心寄人籬下,急切地盼望壯大實力,以求能實現其逐鹿中原的大誌。劉備對諸葛亮其人是早有所聞,據《襄陽記》載:“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風雛。”,因此,當徐庶力薦諸葛亮時說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四十七歲的劉備便迫不及待地冒著隆冬的嚴寒和大雪,三往隆中,向年方二十七歲的諸葛亮請教統壹天下的大計。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三顧茅廬”描述成了壹段十分精彩的故事。諸葛亮認為劉備是與他誌同道合,可以信賴的明主,便把自己對當時社會形勢的觀察與分析和盤托出,並且針對劉備集團的處境,向劉備提出了壹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國和北伐中原的戰略方針,這便是著名的《隆中對》。攻劉璋,亮與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諸地。 建安十九年 《隆中對》曰:“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聯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是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壹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從《隆中對》中我們可以看出,《隆中對》是諸葛亮對當時政局的看法,並且針對劉備集團無根據地的處境提出的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方針。概括起來,諸葛亮《隆中對》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當時的形勢是“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而荊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應利用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不能守成的機會, “若跨有荊、益,”取代割據荊、益的劉表、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 3.在益州要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以後北伐時的後顧之憂。 4.在荊州要“外結好孫權,”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壹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果這樣的話,劉備“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綜觀後來的歷史進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為劉備集團制定的戰略決策,大體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諸葛亮認為霸業可成,興復漢室應該采取哪些策略? 1.取代割據荊、益的劉表、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外交上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系,並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 3.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壹上將率領荊州之軍攻擊宛城、洛陽,劉備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攻打秦川。
《隆中對》的歷史局限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當時形勢後,又為劉備謀劃了“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壹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建基立業的宏偉藍圖。應該說,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形勢分析和提出的戰略決策基本上是正確的和可行的,但同時也存在著它的困難和局限,這在後來形勢的發展中逐漸顯現出來,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跨有荊、益”和“外結好孫權”存在著極大的矛盾。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首先奪取劉表的荊州和劉璋控制的益州為根據地,然後“命壹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劉備“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宏偉藍圖。但是,荊州“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占有荊州,向南可威懾江南,進而掃蕩割據江東之地的孫吳;向北可出兵宛、洛,北定中原。因此爭奪荊州,無論是對曹操、劉備、孫權都至關重要。在赤壁戰前,面對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唇亡齒寒,***同的利害關系,使劉備、孫權結成抗曹聯盟。赤壁之戰曹操戰敗,退出了對荊州的爭奪,而赤壁戰後,劉備與孫權荊州爭奪的序幕就拉開了。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孫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孫權)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為爭奪荊州地區,吳、蜀不惜兵戎相見。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集團留駐荊州的大將關羽率軍攻打曹魏占領下的樊城,水淹曹操派來援助曹仁的於禁所督七軍,“羽威震華夏”,曹操甚至“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劉備集團勢力的發展,不僅對曹魏集團是壹種威脅,對孫吳集團也是嚴重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和孫權又暫時結成同盟。孫權趁關羽出兵樊城,後方空虛的時機,命大將呂蒙襲取荊州,斬殺了關羽。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為了奪回荊州,劉備不惜傾巢出動,沿長江而下伐吳。夷陵之戰,蜀軍大敗,劉備的蜀漢再也不能對孫吳構成威脅,這時倒是曹魏對孫吳的威脅更加顯現。於是,孫吳向蜀漢“遣使請和”,蜀漢與孫吳又結成了抗曹聯盟。由此可見,“跨有荊、益”和“外結好孫權”之間是存在著極大的矛盾,是有壹定條件的。 二、荊州的失去,使得北伐的基礎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諸葛亮《隆中對》“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的提法,也逐漸了失去了原有的號召力。諸葛亮《隆中對》認為在軍事戰略上要分兩步走:首先利用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璋的弱點,不失時機地奪取荊、益二州;然後再以荊州、益州為根據地,等待時機成熟,兩路出兵,對曹魏實施兩面夾擊,以達到逐鹿中原,興復漢室的目的。在以後的壹段時間,形勢也正是按照諸葛亮提出戰略決策發展的,劉備集團先後奪取了荊、益二州。此時真可謂萬事俱備,只欠“天下有變”的東風了。 然而,荊州的失去,使得後來諸葛亮北伐時的條件,已異於《隆中對》中提出的北伐戰略條件。失去荊州,使得蜀漢政權處於偏安壹隅的窘境,經濟實力大大削弱,軍事上喪失了“命壹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與“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遙相呼應,兩面夾擊曹魏的可能。 盡管諸葛亮後來與孫吳重修盟好,解除了可能來自孫吳方面的威脅。同時諸葛亮對蜀漢政權在政治上加強治理,整頓吏治,舉賢任能,調整了蜀漢集團內部,主要是隨劉備入川的荊州集團和原屬劉璋的益州集團的關系;經濟上則大力獎勵耕戰,務農植谷;軍事上治戎講武,為北伐作準備。經過幾年的勵精圖治,蜀漢出現了“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的局面,訓練出了壹支十余萬人的精兵。為了安定蜀漢的後方,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經過兩年的準備,親率大軍南征,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迅速平定了南中四郡南夷首領的叛亂。同時,又得以征收南中地區出產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物資以給軍國之用;並挑選勁卒萬人編入蜀軍,號曰“飛軍”,加強了蜀漢的軍事實力。但僅管如此,蜀漢與曹魏、孫吳相比,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都還是最弱的。 為了完成“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統壹天下的大業,諸葛亮從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開始,到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病死北伐軍中,七年中先後五次興兵北伐曹魏。以諸葛亮之才,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卻功敗垂成,收效甚微。客觀地講,北伐的失敗,與其北伐時的條件已異於《隆中對》時提出的北伐戰略有關,蜀漢和曹魏兩國力量過於懸殊,蜀漢以壹州之力難以蹈覆雄據九州之地的曹魏,失敗是必然的。唐代大詩人杜甫對諸葛亮十分崇敬,他在《蜀相》詩中寫道:“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對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深感惋惜。
魯肅版隆中對
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余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權曰:“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張昭非肅謙下不足,頗訾毀之,雲肅年少粗疏,未可用。極不以介意,益貴重之,賜肅母衣服幃帳,居處雜物,富擬其舊。劉表死,肅進說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裏,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壹意,***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
毛玠版隆中對
玠語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誌,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眾強,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沮授版隆中對
從事沮授說紹曰:“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勃海稽首。振壹郡之卒,撮冀州之觽,威震河朔,名重天下。雖黃巾猾亂,黑山跋扈,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觽北首,則公孫必喪;震脅戎狄,則匈奴必從。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觽,迎大駕於西京,復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
甘寧版隆中對
寧曰:“今漢祚日危,曹操終必篡竊。南荊之地,操所必爭也。劉表無遠慮,其子又愚劣,不能承業傳基,明公宜早圖之;若遲,則操先圖之矣。今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邁,務於貨利;侵求吏民,人心皆怨;戰具不修,軍無法律。明公若往攻之,其勢必破。既破祖軍,鼓行而西,據楚關而圖巴、蜀,霸業可定也。”孫權曰:“此金玉之論也。”
[編輯本段]爭論
《隆中對》本無篇名,節選於《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的三百余字短文,壹直名叫《草廬對》或《隆中對》。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教材時,以《隆中對》之名將其編入了教材。1988年為減輕學生文言文負擔,《隆中對》被清出教材。2001年,為讓《隆中對》復出教材,襄樊市主要領導壹年之內五上北京,最後,人民教育出版社又將其收入教材。在2001年初審通過的人教新課標教材中,為九年級語文上冊第23課。 7月18日,湖北《襄樊日報》登載《〈隆中對〉“復出”的背後》,披露襄樊市為了使《隆中對》重返中學課本所做的種種工作。7月31日,河南南陽媒體原文轉載此文,在南陽各界引起強烈反響。8月16日起,南陽市舉行了“捍衛歷史,尊重史實,諸葛亮南陽躬耕地萬人簽名活動”。 與《隆中對》入選同壹課本的還有諸葛亮的《出師表》。該文中的“南陽”在課本中被註釋為“襄陽壹帶”。此解同樣在南陽引起大嘩。 《出師表》壹直是人教社全日制初中語文教材的入選篇目,而《隆中對》最後壹次現身人教社教材,是入選該社出版的1987年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初中語文教材第六冊。1988年修訂初中教材,該文因“減輕中學生文言文過多的負擔”而落選。2001年初審通過的人教新課標教材中又重新選用了《(前)出師表》,為九年級語文上冊第23課。 因存有爭議,在襄樊市所在的湖北省,由湖北省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教材中,拒絕了《隆中對》,對《出師表》出的註釋也與人民教育出版社註釋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