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壹。“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壹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這也是世界上人類的第243次太空飛行。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七號飛船***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鐘。
發射“神號”五號飛船的是什麽火箭?
是“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它是在多次發射國外衛星的“長征”二號E火箭基礎上研制出來的。
“神舟”五號飛船為航天員準備的救生物品壹應俱全,有遠距離呼救電臺、GPS定位儀、閃光標位器、光煙信號管和海水染色劑,還有急救藥包、救生口糧、救生飲水、引火物、救生船、抗浸防寒漂浮裝備、救生手冊等。
第壹次載人航天的宇宙飛船:神舟五號
宇航員 :楊利偉
第壹次多人載人航天的宇宙飛船:神舟六號
宇航員:聶海勝 費俊龍
神舟七號:
劉伯明
翟誌剛
景海鵬
翟誌剛, 劉伯明,景海鵬被選擇為執行中國第三次載人航空任務的航天員。據中國媒體報道目前翟誌剛是執行太空行走任務的第壹人選,劉伯明是第壹後備人選。翟誌剛今年42歲,來自東北黑龍江省,與1985年加入中國空軍。
姓名: 楊利偉
民族:漢
出生年月:1965年6月21日
籍貫: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
政治面貌:中國***產黨黨員
身高:168厘米
體重:65公斤
家庭成員:妻子張玉梅,兒子楊寧康
楊利偉是中華人民***和國第壹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大學文化,他是中國培養的第壹代航天員。
2008年7月22日,總裝備部舉行將官授銜儀式,“航天英雄”楊利偉被授少將軍銜。
執行任務宇航員
費俊龍,指揮長
聶海勝,操作手
這是兩位太空人第壹次進行太空任務飛行。聶海勝於10月13日在太空慶祝他農歷41歲的生日。
後備宇航員
第壹梯隊:劉伯明、景海鵬
第二梯隊:翟誌剛、吳傑
各分系統負責人
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陳善廣
飛船應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顧逸東
飛船系統總指揮:尚誌,總設計師:張柏楠
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總設計師:劉竹生
發射場系統總指揮:張育林,總設計師:陸晉榮
測控通信系統總指揮:董德義,總設計師:於誌堅
著陸場系統總指揮:隋起勝,總設計師:侯鷹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壹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繼研制並發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為實施載人航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神舟-5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制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運行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面,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mm,總重7840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飛船由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km、遠地點350km、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後,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後在預定地區著陸。
神舟-5號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願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壹座新的裏程碑。 神舟五號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71次飛行,也是繼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9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4圈
搭載物品: 除了中國飛天第壹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壹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壹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壹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臺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試驗項目: 神舟5號將盡量減少機艙內的實驗項目及儀器,以騰出更多空間來供航天員活動並執行科學觀察任務,可以說這壹次的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
新技術應用: 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其中設定了幾百種故障模式,壹旦發生危險立即自動報警。即使在飛船升空壹段時間之後,也能通過逃逸火箭而脫離險境。
編輯本段神舟六號
神六發射發射時間: 2005年10月12日9時0分0秒
發射火箭: 神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584秒
返回時間: 10月17日淩晨4時3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四子王草原秋韻
飛行時間/圈數: 115小時32分鐘/飛行77圈
搭載物品: ***有8類64種搭載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來、查氏集團等知名企業標識,搭載的生物菌種、植物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種子則用於太空育種實驗。在開艙儀式現場,6位特殊的“乘客”有機會精彩亮相,它們分別是極地考察時使用過的中國國旗、國際奧委會會旗五環旗、上海世博會會旗、《申報》百年紀念特刊、書畫作品《六駿圖》和10幅少先隊員太空畫作品。神舟六號返回艙搭載的物品還有“我給‘神舟’六號航天員寫封信征文活動”特等獎作文、***和國元帥特種郵票和神舟六號個性化郵票等郵品以及書畫名家的作品等。
技術應用: 飛船的種類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衛星式載人飛船。這種飛船像衛星壹樣在離地面幾百公裏的近地軌道上飛行,飛行高度大約為300公裏。飛船有單艙式、雙艙式和三艙式,目前國際上成熟航天國家的飛船均是三艙式,這次神舟六號就是三艙式飛船,說明中國航天技術已經初步達到國際水平。
神舟六號飛船有以下特點:首先是起點很高,飛船具有承載3名航天員的能力;
其次是壹船多用,航天員返回後,軌道倉可以在無人值守的狀態下,作為衛星繼續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後進行交會對接實驗;第三是返回艙的直徑大,俄羅斯的直徑是2.2米,我國的是2.5米。最後是飛船返回,非常安全,這方面已經進行過全面的測試。總體來看,神舟六號飛船的技術進步是巨大的。
技術進步主要反映在:首先是新材料領域,據悉近年來中國在新材料領域所取得的進步上,有2000多種是來自航天領域;其次是電信領域,這方面有硬件設備的進步,也有軟件領域的進步,比如編碼技術就確保了話音質量和圖像的清晰度;第三是圖像技術,這些技術可以用於軍事領域,也可以用於民用領域;第四是特種食品,航天員的食品研制非常復雜;第五是特種紡織材料,航天服是壹個系統,更是高科技的結晶;第六是電子控制系統的進步,飛船是涉及各種復雜子系統的復雜系統,所有系統均需要有電子控制系統進行控制;第七是生物醫學體系的進步,載人航天與無人航天有本質上的差異,系統復雜性和可靠性大為不同,神舟六號的成功,表明中國的相關生物醫學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
神舟六號飛船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整船外形和結構與原來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飛船入軌後先是在近地點200公裏,遠地點350公裏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然後變軌到距地面343公裏的圓形軌道,繞地球飛行壹圈需要90分鐘,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由於此次飛行沒有交會對接任務,神舟六號取消了用於這項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飛船上新增加了40余臺設備和6個軟件,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余臺,軟件82個,元器件10萬余件。
神舟六號的改進大致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
壹、圍繞兩人多天飛行任務的改進。首先,準備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員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櫃置於軌道艙中,以前處於空置狀態。按照每人每天壹個半暖壺的用水量,通過水箱和單獨的軟包裝兩種方式準備了航天員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艙的環境控制能力。壹人壹天呼出近壹升水,神舟六號提高了對水汽冷凝的能力,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艙內的氧氣、溫度和濕度都可自動感應並調節。
二、軌道艙功能使用方面的改進。放置了很多航天員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熱裝置和餐具等。軌道艙中掛有壹個睡袋,供兩名航天員輪流休息用。失重狀態下人其實可以浮在空中睡覺,但考慮到人在地面養成的習慣,所以通過睡袋人為地制造壹種“床”的感覺,否則航天員睡覺時可能會產生墜入萬丈深淵的錯覺。軌道艙中還有壹個專門的清潔用品櫃,航天員可以用裏面的濕巾等物品進行清潔。大小便收集裝置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員安全性的改進。返回艙中航天員的坐椅設計了著陸緩沖功能,這是為了在反推火箭發生故障時依然能夠保證航天員安全。神舟五號飛船裏只有楊利偉乘坐的那個坐椅有著陸緩沖功能,並且有個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後航天員難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神舟六號對緩沖器進行了重新設計,並與整船結合進行了反復試驗,從高塔、飛機上拋下的3次試驗每次均獲得了成功。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如果在返回時關閉不嚴,將威脅航天員安全。俄羅斯曾經有3名航天員因此而喪生。神舟六號科研人員研制成功了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並花費了數月時間研制出壹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四、持續性改進。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於1992年正式啟動,至今已經過去了13年,飛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經不再生產,個別技術已經稍顯落伍。神舟六號做了壹些日常的持續性改進。比如神舟壹號到五號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儲容量只有10兆字節。現在的黑匣子不僅存儲量比原來大了100倍,而且數據的寫入和讀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體積卻不到原來的壹半。
編輯本段神舟七號
“神七”於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成功升空
神七發射“神五”、“神六”發射時間均在10月中下旬,而神舟七號的發射將提前到九月底升空。有關專家透露,9月和10月均有較適合發射窗口,但因“神七”將執行太空行走任務,9月底升空時的太陽夾角更適合太空人出艙活動,能令飛船在最短時間內見到太陽,保證太空人出艙作業時有陽光。
發射載人航天的最佳氣象條件主要包括:無降水、地面風速小於每秒8米、水平能見度大於20公裏;發射前8小時至發射後1小時,場區30公裏至40公裏範圍內無雷電活動;船箭發射所經過空域3公裏至18公裏高空最大風速小於每秒70米,此外發射前後9小時不能有雷電。
黃春平表示,能否如期發射,主要是看當時發射場的天氣等情況。小雨和氣溫壹般都不會影響飛船的正常發射,但大風則可能導致飛船推遲發射,因為風速超過火箭的承受能力後,將有可能改變其飛行方向。
黃春平還透露,航天員太空漫步就會在飛船進入軌道運行,環繞地球超過五圈之後進行。
“神七”著陸後搜救
“神七”返回艙內蒙古主著陸場醫療救護隊隊長、解放軍第306醫院的鄒德威院長表示,“神七”與“神六”“神五”不同,主著陸場的搜救及醫療保障將依靠直升機,而不再采用地面搜救。
“神五”、“神六”時期,解放軍306醫院壹直擔任著中國載人航天主著陸場的航天員醫療救護任務。8月29日,306醫院執行“神七”任務的專家醫療隊奔赴內蒙古四子王旗。目前,這支由16位頂尖專家組成的醫療救護隊,正在主著陸場附近進行醫療救護演練。
另外,“神七”主著陸場的醫療救護與“神五”、“神六”最大的不同,就是將采取以直升機群組成的空中搜救平臺為主,而不再使用地面平臺。
據鄒院長介紹,這次“神七”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附近的主著陸場,是壹個以理論著陸點為中心,長100多公裏,寬80多公裏的經緯度坐標範圍。如果采用地面車輛搜救,速度會比較慢,所以此次“神七”的搜救任務,將主要由直升機來完成。今年執行搜救、醫療任務的直升機有10多架,除了指揮機外,還有6架擔任搜救任務,1架擔任醫監醫保任務,而醫療救護隊將使用3架直升機。
戚發軔院士認為,人上天不是旅遊,是完成對空間環境的研究、開發、利用。以前楊利偉只是第壹步去試壹試,要想完成這個任務必須多人多天,比方說要去組裝壹個空間站或者修理壹個衛星,人就得出艙,出艙起碼得兩個人。以後要去空間站坐運輸工具去,要對空間站進行對接,打開門以後把裏面的人接出來。從國外來講,他們花了很多次的試驗來做這個事情,現在按照我們的計劃,“神七”希望人能夠出艙,老百姓的話叫空間行走。“當然出了艙還有離艙多遠?也可以離得近壹點兒,也可以離得遠壹點兒。”戚發軔院士說,下壹步我國就要解決交會對接,交會對接起碼得有3個人。所以我們飛船要有這個能力:3個人在天上待7天,上去的時候可以帶300公斤的東西,回來的時候可以帶壹百公斤的東西。假如這次很成功,就不需要再試兩人多天,那我們下次就出艙了。戚發軔院士認為,將要出艙的“神七”必須在神舟六號的基礎上解決兩個比較大的問題。現在航天員有壹個密封艙,在這個艙裏穿航天服。離開這個艙就沒有了空氣,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須能供給氧氣。第二是沒有溫度控制時,航天服能保證他正常的溫度,所以這個航天服就相當於壹個小型的密封艙,這方面挺復雜的。更高級的航天服還可以裝上發動機,壹點火就走了,相當於壹個小飛船壹樣,要出艙得具備這幾個條件。戚發軔院士說,將來我們船上要有壹個氣閘艙,人穿好航天服進去,把門關上,把外面的門打開出去,假如壹打開門氣就放光了,所以有壹個氣閘艙。“我只是說兩個主要的,作為航天員有壹個艙外的航天服,作為我們飛船來講,得有壹個氣閘艙,要保證原來的艙裏保證有壹個大氣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