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陳嘉庚的事跡。

陳嘉庚的事跡。

陳嘉庚是著名的愛國僑領、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陳嘉庚壹生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下面是我與妳分享的陳嘉庚的故事。歡迎閱讀學習!

陳嘉庚的簡介。

1.商業故事

陳嘉庚17歲(1891歲)時,漂洋過海來到新加波謀生。起初主要在父親經營的順安米店服務,幹了13年。陳晚年實業失敗,順安於1904倒閉,欠債權人20多萬元。陳嘉庚接手沒落的家族企業後,在1904創辦了菠蘿罐頭廠,號稱“新李川黃梨廠”;創辦壹家日清公司,該公司還經營壹家菠蘿罐頭廠;自營適度米店。那壹年,陳嘉庚的弟弟景賢來到新加波學習商業,管理錢乙米店的財務,負責新立川菠蘿廠的生意。1905年,陳嘉庚創辦了“日春黃梨廠”(也做冰)。1906年,陳嘉庚投資恒美米飯廠,在浮山花園套種口香糖。通過兄弟倆的共同努力,在1905以來的三年裏,分別獲利(利潤)5萬元、4萬元、13萬元。

當時新加坡的法律規定“父親的債務免除償還”,但以信用為重的陳嘉庚宣稱“決心長期做下去,能做到的,壹定會還清,以免後悔”。面對財務下滑,陳嘉庚苦苦掙紮了四年,終於取得了壹些利潤。他不顧親朋好友的反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尋找債主。到1907,他已經連本帶利還清了父親的債務。這件事成為新加坡華商史上的壹大佳話。當然,當時有人罵他“傻”,但他說:“中國人信任世界,絕不能在外國人面前丟面子!”"我們中國人總是信守諾言,做我們想做的事情."陳嘉庚“壹諾千金”的美譽迅速傳遍東南亞。從那時起,人們對陳嘉庚的商業道德和聲譽非常有信心,並願意與他做生意。可以說,陳嘉庚之所以能夠在家族企業衰落約10年後成為百萬富翁,與他的誠信和聲譽密切相關。

2.入團

1906年,孫中山從法國到日本,經停新加坡,抵達後返回新加坡。同年6月,孫中山在中山花園主持成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在這期間,孫中山第壹次見到了陳嘉庚。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成立後,新加坡成為南洋革命派的活動中心。陳嘉庚通過朋友林壹順的介紹認識了孫中山。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陳嘉庚滿腔熱情地投身於民主革命,還參加了新加坡同盟會會員的秘密會議,並與孫中山共同制定了黨旗計劃,這次聚會激勵他踏上了革命的征程,給陳嘉庚留下了終生不可磨滅的印象。

1910年春,在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感召下,陳嘉庚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印象深刻,渴望進步。他和弟弟陳景賢雙雙剪去辮子,同壹群仁人誌士脫離清廷關系,宣誓簽署中聯書:“驅逐韃靼人,恢復中華,建立中華民國,平均有權,堅貞不渝,起死回生。”如果妳有這個,妳會受到懲罰。“加入中國聯盟已經成為陳嘉庚政治生涯中的壹個重要裏程碑。此後,他遵循孫中山的革命宗旨,喚醒華僑,支持民主革命和振興中華的壹系列活動。

3.橡膠大王

橡膠第壹次從巴西移植到馬來西亞時,他花2000塊錢買了種子,種在菠蘿園裏,然後大規模種植。到1925年,他已擁有15000畝橡膠果園,成為華僑中最大的橡膠殖民者之壹,被稱為新馬橡膠大王四大先驅之壹。之後,他開了壹家橡膠制品廠,生產膠鞋、輪胎和日用品。在國內城市、南陽和世界各大港口設立了100多家經銷商店。他還經營著碾米廠、木材廠、冰糖廠、餅幹廠、皮鞋廠等。,擁有30多家工廠。鼎盛時期(1925),業務範圍遠至五大洲,員工三萬余人,資產12萬元(約壹百萬兩黃金)。

他發起了橡膠制品的大規模生產,促進了華僑民族工業的發展。他開辟了橡膠制品等產品直接出口的國際市場,是第壹個打破英國壟斷資本壟斷的華僑;他還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技術人才。後來由於日本橡膠制品在東南亞的降價傾銷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他的企業最終以1934告終。

4.支持抗戰

1937 10發起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會議救濟祖國受傷難民委員會”,任主席。1938 10在菲律賓著名福建華僑李清泉的倡導和勸說下(他曾寫信給陳嘉庚,建議南洋華僑在香港或新加坡設立總賑署,牽頭募捐),印尼人莊希言(他也曾寫信給陳嘉庚,請他在新加坡設立南洋華僑會,目的與李清泉相同)、 並在國民政府行政院(莊希言上書,致電行政院建議領導華僑團體募集賑款)後,呼籲聯絡南洋各地華僑代表到新加坡開會,並成立“南洋華僑賑濟總部”。 陳嘉庚當選為主席(李清泉和莊希言為副主席)。他帶頭捐款買債買物,精心策劃組織,使南僑總會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裏為祖國籌集了約4億元的資金。此外,他還組織地方救濟組織,向前方戰士捐贈禦寒衣物、藥品、卡車等物資,並在新加坡、重慶等地投資興辦藥廠,直接供應藥品。

65438年至0939年,應中國要求,招募3200多名華僑機械師(汽車司機、修理工)回國服役,在新開通的滇緬公路上搶運中國抗戰急需的戰略物資。

1940年,他組織了壹批從南洋歸國的華僑到重慶、延安等地遊覽。特別是訪問延安後,陳嘉庚的正統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如實地發表了《延安觀感》的講話,贊揚了陜甘寧邊區的新氣象。通過對兩黨轄區的考察,陳嘉庚認為“中國的希望在於延安”。

5.遣返服務

1949年,應毛主席邀請,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開國大典。看到偉大的祖國站起來了,他決心安下心來,為祖國建設服務。他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他年逾八旬,駕遍祖國大江南北,艱苦奮鬥,投身於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為促進海外僑胞愛國團結,鼓勵他們支援祖國和家鄉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他生前講過“辦集美學校,捐300萬給國家”,多次呼籲祖國統壹。臨終之際,他還對臺灣省的回歸深表關切,體現了壹個愛國者的赤誠。國家還為此設立了陳嘉庚科學獎。

陳嘉庚致力於教育。

重視教育。

陳嘉庚不僅是壹位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實業家,而且是壹位畢生致力於教育國興的教育家。當陳嘉庚的事業達到頂峰時,他只有大約1000-2000萬元的資本。在當時的中國企業家中,有很多人比他更富有,但陳嘉庚是唯壹壹個始終如壹地為國家和民族慷慨解囊,過著非常節儉的生活的人。正因為如此,黃炎培先生曾說:“唯壹發了財的人,就是陳先生。”他辦的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毅力之強,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罕見的。

陳嘉庚說:“人的智慧是分不開的,人的心智是參差不齊的。很清楚,啟迪民智,有助於革命,有助於救國。教育是幾代人的事業,是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任何時候都需要。”基於上述目的和動機,他不惜重金辦學。

2.學習動機

陳嘉庚變得富有後,他想到的第壹件事就是振興國家。他說:“國家的富強在於人民,人民的發展在於教育,教育是國家的根本。”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他就捐資2000銀元,在家鄉創辦了提齋學書。民國三年三月,集美初級中學成立。此後,女子小學、師範學校、中學、幼兒園、水產、商科、農林、國學學院、天真師範學校相繼建立,並逐漸發展起來,學校內建有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和大型體育館。舉世聞名的集美學村,建在過去壹個偏僻的漁村裏。陳嘉庚的動機和愛國情懷可以從他的《致集美學校學生的信》中體現出來1918:

“教育薄弱,工業不旺,民生萎縮。說到這,令人心酸。我們的國家現在處於壹個大國的控制之下,這是壹個成敗的問題。既然我們不急於追趕,我們就無法逃避自然表現的淘汰。所以我在海外闖蕩了幾十年,生命危在旦夕,不足以讓我多想。我獨立於學習,以金錢為代價去做。正是這個原因,那些只在日本勤奮的人不敢放松。年輕人大多是愛國之士,但對我的興學之意持謹慎態度,誌同道合,有求必應,對國家的福祉寄予厚望,也是為了創桑。”(出版社:《致集美學校學生的幾封信》,摘自陳嘉庚先生紀念冊)

開辦學校

1913年,陳嘉庚在家鄉集美創辦了壹所小學,後來又創辦了師範、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林十所學校。還有幼兒園、醫院、圖書館、科技館、教育推廣部門,統稱為“集美學校”;此外,還資助了福建省各地的70多所中小學,並提供了辦學指導。1923年,孫中山元帥大本營批復“承認集美為中國永久和平學習村”,由此得名“集美學習村”。全國沒有第二所規模如此宏大、體系如此完備的“學校”。

4.提高學費

1921年,陳嘉庚質押1萬元,年費12 * * 300萬元。廈門大學創辦,五個學院17系,是唯壹壹所華僑創辦的大學。後來,世界經濟衰退嚴重打擊了海外華人企業。面對困境,陳嘉庚依然堅定地說:“我寧願賣樓也不支持廈大”。他賣掉了他的三棟大樓來支持廈門大學。

陳嘉庚把他所有的錢都投入了教育。他希望有誌之士不斷聞訊,激勵中國。所以盡管企業倒閉了,他還是通過各種方式籌集學費,艱難支撐,堅持下來。據估計,他壹生花在辦學上的錢達1億多美元。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華僑捐資助學,蔚然成風,影響深遠。

5.海外辦學

在新加坡,陳嘉庚也非常關心當地華僑子女的教育。1919年創辦了規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是當時南洋華僑的最高學府。抗日戰爭後,創辦水上航海學校、南橋示範學校、南橋女子中學。當時,壹個教會要求陳嘉庚捐贈65438+萬元成立壹所大學,但陳嘉庚慷慨同意,但提出同時開設中文課程。

在承擔集美和廈大巨額費用的同時,陳嘉庚還於10聯系新加坡華僑,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援同安縣創辦小學40多所。民國13年,陳嘉庚將同安教育會改為集美學校教育促進部。到民國24年,全省20個縣市的73所中小學得到了資助,資助總額為193227銀元,全部由陳嘉庚負擔。在海外居住期間,陳嘉庚極力推動創辦中文學校,曾是新加坡道南學校。4年捐資建立新加坡崇福女子學校,8年捐資3萬元建立南洋華僑中學,後又捐資40多萬元作為學校基金。36年3月,南陽女子中學成立。

6.教育思想

陳嘉庚不僅是壹位教育家,也是壹位教育家。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壹是主張女子教育,反對重男輕女。大力倡導創辦女校,讓婦女上學,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開風氣之先;第二,強調優待窮孩子,獎勵師範生。他反對辦壹所把富人和窮人分開的學校,並盡力幫助窮人的孩子上學。同時,他十分註重師範生的培養,嚴格選拔和尋找教師,獎勵優秀者;第三,註重教學質量和全面發展。陳嘉庚從辦學開始就註重“德智體並重”,強調全面發展;第四,他主張“沒有好老師就沒有好學校”,強調確立教師在學校中的主體地位。他認為,辦好壹所學校,關鍵在於領導和老師。“千軍易得,千軍難尋。”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選擇教師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很重視選擇校長和老師。第五,為了振興工業,培養生產技術人員,提倡職業技術教育;第六,要求普及教育,擬定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計劃”,成立同安教育協會和教育促進部。他為教育事業奮鬥了壹生。

過簡單的生活

陳嘉庚為集美和廈大建了幾十棟富麗堂皇的高樓,而他的房子卻是簡陋的二層小樓,又小又暗,辦事不方便,但他很幸福。他的生活艱苦樸素,為人謙遜。床、書桌、沙發、蚊帳等。都是古代的。外套、褲子、鞋襪都打了補丁。他家有百萬家產,但晚年給自己定了壹天五毛錢的低夥食標準,經常吃地瓜粥、花生、豆腐幹和壹條魚。他的座右銘是:“該用的錢不要吝嗇,不該用的錢不要浪費。”

雖然陳嘉庚曾經是南洋成功的華人實業家之壹,但他的個人生活壹直非常簡樸。他在自傳中寫道,“我個人家庭只有幾千塊錢,壹個月的工資也足夠支付。在集美蓋房子不花壹萬塊錢,他什麽都沒有。”但是他很有公益精神,特別是對於興辦教育,他很熱心。早在1913,他就在家鄉創辦了壹所小學,1918創辦了壹所師範學校,壹所有小學和幼兒園的男女生中學。隨著事業的蓬勃發展,他不斷創辦水上航海學校、商業學校、農林學校、幼師學校等。在集美,還建立了科學博物館(現集美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圖書館和醫院,使集美成為壹個系統完整的學習村。

陳嘉庚投身於政治。

1.早期活動

雖然陳嘉庚生活在南洋,但他始終關心中國,積極支持中國的革命活動。他結識孫中山,1910入團,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後,陳嘉庚擔任福建保安會議主席,籌集資金支援福建,穩定了當地局勢。

陳嘉庚還積極支持文化事業。他支持範長江、夏衍等人主辦的《國際新聞社》、《華商報》,還匯款支持鄒韜奮重開《大眾生活》周刊。

1928中國濟南慘案發生後,南洋華僑展開了聲勢浩大的聲援運動。陳嘉庚擔任山東賑災協會主席,積極籌集資金幫助難民,還發起了抵制日貨運動。

2.堅決抗日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洋華僑救濟祖國難民協會在新加坡成立,陳嘉庚當選為會長。他自己帶頭捐款,組織各種活動。在過去的1939年裏,南洋華僑向祖國匯款超過3.6億元。從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四年半時間裏,* * *捐款約65438.05億元,極大地支持了中國的抗日力量。

1938 10廣州、武漢相繼淪陷後,中國對外交通瀕臨癱瘓。新建的滇緬公路成為軍事運輸最重要的大腦。不僅需要大量的軍車,還急需大量熟練的駕駛員和汽車機械師。國民政府軍委西南進出口物資運輸總經理辦公室請陳嘉庚先生在南洋招聘司機和修理工(俗稱“南僑技工”或“華僑技工”)。1939年2月,陳嘉庚領導的南方華僑總會迅速發出“招募汽車維修駕駛人員回國服務”第6號通知。壹方面,陳嘉庚號召海外華人捐錢捐物,購買大量汽車和軍需品;另壹方面,他親自到南洋各口岸進行演講動員,廣大華僑青年踴躍響應,紛紛報名。白清泉等人先在新加坡報名,馬上批了30個;廖國雄、賴宇光等。率先在巴珠、蒲甘報名,當即批了50個報名者。同年2月18日,南僑機工歸國服務團首批80人在新加坡出發,南僑總會舉行了隆重的歡送會。陳嘉庚鼓勵大家:“妳們回國是代表百萬華僑服務的,壹定要堅持下去。”。新加坡壹家報紙發表告別專刊,盛贊首批歸國機械師為“八十先鋒”。

3.反對叛國

陳嘉庚堅持抗戰到底,針對汪精衛等人的妥協方案,在全國政協二次會議上提出了著名的“先媾和,後禦敵出國”的提案。經過五次修改,電報提案的初衷被扭曲,其鋒芒被削去。但仍產生了日益廣泛的影響,鼓舞了全國人民和廣大華僑的心,也對當時重慶的交戰各派起到了極大的鼓舞作用。

(按:上述“敵未出境先媾和是漢奸”的說法廣為流傳,與事實不符。原提案不僅僅是11字,而是三篇100字以上的文章。汪精衛壹行刪除了第二條和第三條建議,第壹條修改了幾遍,試圖模糊建議的針對性,刪除為“公務員不準談和平案件”。大會成員經過激烈討論,認為九字修正案模糊不清,不倫不類,簡直像個笑話,表示反對。最終決定的是19字,即“在日本侵略者撤出我國之前,公務員不得媾和”,成為全國政協的正式文件,刊登在《重慶中央日報》1938+01.2上。由於這是陳嘉庚提出的震驚中外、堅決反對漢奸投降和妥協的著名建議,原文摘錄如下:

陳嘉庚反對汪精衛著名的投降賣國建議。

議長兼秘書(主任):

東電知道。耿有事未能參加會議,非常抱歉。

有兩個提議,乞求足夠數量的政治家的同意,並提交給全民公決。

第壹,侵華日軍撤出我國之前,所有公務員對任何人談和平條件,都被視為漢奸賣國賊。

2.抗戰時期,大中學校禁止放暑假。

第三,應限期廢除長大衣和馬褂,以振興我們民族的英雄精神。

4.參觀延安

1940年3月,陳嘉庚率領南華僑總會組織的“南洋華僑訪華團”,慰問前線將士和後方軍民,這是他人生的重大轉折。在1927至1940回重慶之前,他是蔣介石的堅定支持者,稱“蔣介石是中國海內外四千七百萬同胞所支持的唯壹領袖”,“蔣介石的意誌,即中國人民的意誌”。所有的抗戰捐款都匯給了國民政府的行政院。到重慶、延安後,他了解了中國抗戰的真相,明辨是非,思想認識上有了飛躍,得出“* * *產黨必勝,國民黨必敗”的結論。

陳嘉庚的延安之行是他政治生涯中的壹個裏程碑。他說,這次來延安慰問不容易。國民黨散布謠言,損害* * *生產黨的名譽,到處設置障礙,不讓我們去延安。蔣介石誇獎他,拉攏他,幹涉他同中國* * *產黨領導人的接觸。陳嘉庚於5月31,1940到達延安,為的是查明兩國摩擦的真相,說服兩黨團結抗戰。他原定在延安停留三天,正巧李鐵民出車禍住院,於是陳嘉庚在延安多呆了四天。6月8日上午,他離開延安去山西劇院參觀。

“當時陳嘉庚訪問延安需要壹些勇氣。當時延安離前線近,經常遭到空襲。延安城已經被日本飛機炸了,新建的土坑也被炸掉了。空襲警報的槍聲不時響起。就在陳嘉庚先生四五月份視察延安之前,王鎮將軍剛剛率領359旅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對晉西北河防的六路進攻,山西全境的八路軍配合晉西北戰場,擊潰日軍,殲滅敵軍5萬余人。在陜甘寧邊區,保衛延安的戰備演習剛剛結束。200多名留在延安的華僑青年也在各自的學校和機關參加了演習,準備行軍打仗。”

在延安期間,陳嘉庚先生參加了四次群眾集會,多次會見了毛澤東、朱德等黨和政府領導人,並進行了深入的交談。參觀了中華女子大學、抗日軍政大學、延安榮和安塞鋼鐵廠、印刷廠;與財政、公安、司法等部門負責人談話;廣泛接觸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校友;他還與延安各界人士和歸國華僑青年進行了多次接觸和討論;參加延安各界歡迎、歡送晚會。

陳嘉庚這次到延安,經過實地考察,親眼看到邊區軍民壹致,官兵壹致,他認為這是“克敵制勝之本”。另壹方面,國民黨“大後方”官員腐敗,等待外援,人民疾苦無人理會,軍事節節敗退。相比之下,我感覺中國* * *產黨是知道海外華人的民心的,而國民黨是不管的。陳嘉庚說,他這次訪問延安最滿意的是,真正看到了中國* * *堅持國家統壹,堅持抗戰到底,立場堅定,態度誠懇;邊區各行各業艱苦奮鬥的精神讓我特別感動。通過這次訪問,他對抗戰勝利的信心更加堅定。他心中的“謎”也解開了。破壞抗戰、投降、賣國、害民的是國民黨。真正抗日救國,維護團結統壹,得出“中國希望在延安”的結論的是中國* * *生產者黨。

內戰期間的活動1946內戰爆發後,陳嘉庚反對美國援助蔣介石,以僑聯主席的名義致電美國總統和國會表示抗議。他還抵制蔣介石召集的國民大會,指出蔣介石“獨斷專行,所以不惜奉承外國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消滅異己。比起史景棠、秦檜、吳三桂、汪精衛等盜賊,有過之而無不及。”1947年,組織了“新加坡華僑促進祖國和平民主協會”(以下簡稱“民協”),積極支持各民主黨派爭取停止內戰的鬥爭。

1940毛澤東向陳嘉庚描述了未來的國家:沒有貪官汙吏;第二,沒有土豪劣紳;第三,不賭博;四無妓女;沒有小老婆;六沒要飯的;7.那些沒有為了個人利益而組成政黨的人;八不抑郁;九、沒人吃摩擦飯;沒有人發財。

5.老年活動

1949年5月,陳嘉庚應毛澤東邀請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預備會議。當年9月,他作為華僑首席代表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0年10月1日,我在天安門門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

此後,陳嘉庚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第壹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僑務委員會委員、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第壹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2年8月12日,陳嘉庚在京逝世,享年87歲。葬於福建集美奧園。

看過《陳嘉庚的事跡》的人也看到了:

1.弘揚賈庚精神三論

2.賈庚精神隨筆5篇

3.賈庚精神四論。

4.弘揚嘉庚精神七篇。

5.弘揚賈庚精神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