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切想看到書的內容,直奔宿舍辦快遞室。中通的快遞非常好找,我壹眼便望見了黑色皮封袋的它。邊走邊拆,壹本淡粉色封面印上壹叢綠荷粉蓮的書,如明亮的陽光,映入我的眼簾。說起來,關於這本書,這裏邊還有個小故事呢。
在“汝城作協友人”群裏,我是後進者。與縣裏文壇各大腕同群,我有些受寵若驚。我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作品,也沒有在文化事業單位有個壹官半職,唯有壹顆熱愛文學的赤誠之心。緣於多年前與文聯宋主席相識,且因兩篇作品 《白茶清歡無別事,我在等風也等妳》 與 《記憶中的柴火竈》 ,而得其青眼有加,有幸被邀。
久了才知道,其中大部分是縣中學教師,及各文化事業單位翹楚者。其間不乏省市作協會員、市楹聯會員、音樂協會會員、散文詩歌會員等。我結識的作者株梓,正是壹位在當地久負盛名的散文會員,也是省詩歌學會會員。我在哪,都習慣了潛水,此處也毫無例外。平常會關註群內動態,聊天內容無壹例外會仔細壹看,了解他們的觀點與思想。長期的觀察,我特佩服株梓的淵博知識,及她看問題談文學創作的獨特視角。
她又是市音樂協會會員,我想文章會更有音樂的美感吧。搜索其朋友圈,了解到更多個人信息,原來她還有這麽多榮耀啊!深耕文壇幾十年,寫岀數百萬字的作品。她的詩歌散文集《壹朵蓮穿過盛夏》,我早前便久有耳聞,只是無緣壹睹,此刻在她的朋友圈驀然壹見,便心動不已,原來仰慕的作家正在眼前呀!突然決定要結識壹下這位女詩人兼作家。
於是請求加好友,通過後便厚著臉皮請教,因為我們是家鄉人,而她的詩歌散文內容,所歌頌所感想的正是家鄉的山山水水,還有家鄉獨特的風土人情,歷史人文景觀。當然也有許多作者對親情、鄉情、愛情的表達,我只是大致壹翻,尚來不及細讀。談及她的作品,表達仰慕之情外,我提出了要買她的書來閱讀。
不想,人家只願意送。還說“文友之間收費不好意思”,我其實是想要她的親筆簽名書,她朋友圈有曬其書法作品。字,非常漂亮!也難怪,書協的人,字不會差到哪去。再者由作家本人郵寄,收到她的作品拜讀,不也是壹種榮耀嗎?付出相應的價值,是天經地義的事。幾番“爭論”,我敗下陣來,欣然接受她的饋贈!既然有***同的愛好,又何必壹直糾結於個中小事呢,我也正是此意呢。
進壹步了解到,株梓的文學創作路,是在看了她書中的作者簡介及書尾寫的跋。株梓本名朱金萍,應該是七十年代生。說到文學,最初的萌芽,來自她的家庭。她的母親是壹位知識分子,大學畢業後,當了幾十年的教師,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樣的人生經歷與成就著實不多見。而她的父親出身貧困,自小便砍柴販賣掙來學費,到縣城讀初中,成為村裏鮮有的幾位“秀才”之壹,並且最終得以跳出農村。家庭的影響無疑是重要的,父母的熏陶與言傳身教,是她走上文學興趣之路的啟萌。
讀書時候,沿著這壹興趣的萌發,她積累了豐厚的閱讀量。初中時,遇到了影響其壹生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幾乎每壹節作文課,老師都是把她的作文當範文來朗讀和講解。我想這對壹位學生來說,是無限熱愛和無限肯定的。我中學時代,也曾被老師這樣優待過,可惜沒有堅持下來。株梓壹直堅持努力著,她的創作能力不斷得到提升,不斷有詩歌散文、長篇小說見諸報刊雜誌與網絡平臺上,她最終開出了人生那朵美麗的蓮。
有序的生活,是寫作的保障。持久的熱忱,也是寫作的保障。近來生活難得有序,寫便成了壹種應付,我本最煩這樣的狀態。看了書中作者的講敘,明白了寫是長期而為之的事,每個人都會有非此即彼的事。不必憂心自責,也不必惶恐不安而生放棄之心。及時理順生活與工作中的事,以持久不息的熱忱來應對,那麽寫又是壹件使自己愉悅又頗有意義的事了。
書尚溫熱,墨香猶存。我想,祝願每壹個文字愛好者,如壹朵蓮穿過盛夏,結出誘人的果實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