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總是涉及兩個極端。在雙方互相撕扯之後,勝者被選出。但是生活不壹樣。選擇在語言上對父母冷暴力,或者若無其事的吵壹架都不好。稍微考慮壹下。
壹個
長大後,我們有了事業,有了家庭,有了詩,有了遠方,卻沒有時間和父母相處。還好有電話和微信連接我們和父母,但是看看聊天記錄。其實不多,就幾個字,“吃飯了嗎?妳最近怎麽樣?工作忙嗎?”假期可以回家看看父母,工作忙了幾天。
其實妳不必這麽悲觀。不是有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嗎?回家看看就好了。如果妳呆的時間長了,妳的父母也會煩妳的。俗話說‘關系久了,早晚有妳’。
期末考試後的晚上,和幾個哥們出去慶祝搶劫,補2020年的年夜飯。接下來,寒假就要到了,也就意味著春節快到了。我問他們:“妳們是怎麽過年的?”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因為我們老家相隔很遠,過年的習俗也不壹樣。別說南北方的差異,只有北方壹些地方的風俗不太壹樣。再加上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訓,過年就更像壹家人了。
我家是在大連過年的,這邊沒有親戚。春節和平時差不多。很多人說現在沒有過年的味道了。我覺得過年的味道只是壹種人氣。吵的是年關,父母不再催婚,不再等孫子。
啊?我扯遠了,趕緊回來。我說的是和我的朋友壹起慶祝。很少有油膩的燒烤菜,當然也喝過壹點酒。壹哥們(以下簡稱老A吧)年前說要在沈陽做兼職,晚壹點回家。
老A是個優秀的人。他200多斤的體重減了40斤。當他進入大三的時候,整個人都變了。他曾經是峽谷之王,現在卻是圖書館的書蟲。他也很聰明,學東西很快。
年前聽他說要去沈陽做兼職,我就說妳做兼職還不如回家多陪陪父母。他說,過去的假期他在家呆了很久,父母看到他就煩,讓他出去找兼職。還有壹個,他沒做過兼職,想試試。
聽完了,我就不說什麽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個人都想變得更好,做兼職,感受感情。這是好事。
我說,與其做兼職,不如回家多陪陪父母。沒有什麽特別的意思。我只想這麽做。我喜歡壹個老師的簽名,上面寫著:
我收拾好行李,卻走不出我的眼睛。從此父母只有背影,家鄉只有冬夏。
二
前天晚上,我出去跑步的時候,當兵的好朋友給我打電話聊天。他去年8月跟我說想當兵,說在學校學不到東西。我說妳可以考慮壹下。去那裏需要兩年時間。他說這比在學校好。看看能不能考上軍校。如果沒有,回來選個好專業。
他們在中國新年期間不放假。他們告訴我他很胖。我說軍隊的食物很好。他說國家好,我軍就好。我說妳到底在哪裏?我會去看妳的。我能告訴妳嗎?都是保密的!反正我得去看看。
以前和哥哥壹起去KTV,他總是點壹首《軍中綠花》,聽得我耳朵都起繭了,開場白都像是“以前想當兵,沒考上”。現在在部隊有個好哥們,端著碗想,能想家嗎?能像歌詞裏寫的那樣嗎?親愛的戰友,不要想家,不要想媽媽。
長大後,我們和父母的關系變得‘微妙’。還是那首《回家看看》。經常回家看看就好了。看多了就不煩了。就算長得好看也不行。如果妳盯著妳的父母,妳就看不到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