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民主主義美術的傑出代表是別洛夫。他以批判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描繪了俄國廢除農奴制後的社會面貌,其代表作有《復活節的宗教行列》(1861)、《送葬》(1865)、《三套車》(1866)等。對平民階層的不幸生活,別洛夫流露出深切的關註之情。別洛夫畢業於莫斯科繪畫雕刻建築學校,後又成為該校的教授和實際領導者,在俄國知識界享有極高威望,被稱為“莫斯科的教皇”。
巡回展覽畫派:這是19世紀下半葉最主要的進步藝術團體,正式名稱為“巡回藝術展覽協會”,簡稱巡回畫派。該組織在創建之初有15位畫家在協會章程上簽名,其中包括別洛夫、克拉姆斯柯依、米索耶道夫。薩甫拉索夫、希什金、蓋依等人。在1870—1923年的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巡回畫派遵循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的美學主張,在俄國各地舉辦了近50次巡回展覽。畫家們站在民主主義的立場上,反映人民生活、歷史事件和俄羅斯美麗的大自然。列賓、蘇裏柯夫、瓦斯涅錯夫、謝洛夫成為巡回畫派的中堅力量,著名藝術評論家斯塔索夫(1824—1906)是巡回畫派的有力支持者。富有的企業家、藝術收藏家特列恰柯夫(1832—1898)幾乎從巡回畫派開始活動起,就立誌要為進步的民族藝術畫廊奠基。1892年他把全部藝術收藏贈給他的故鄉壹莫斯科,今天,莫斯科的特列恰柯夫畫廊即是以他的捐贈為基礎而建立的。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是巡回畫派的組織者和思想領導。還在彼得堡美術學院學習的時候,他就成為向往民主和民族藝術的熱烈追隨者們的中心人物。他的早期作品《荒野中的基督》(1872)表達出巡回畫派的啟蒙主義思想。與巡回畫派創作主流略顯不同的是,克拉姆斯柯依沒有直接描繪社會貧困現象,而是把註意力放在刻畫當代人的心理世界方面。在他看來,藝術應該體現思想性,因此他的許多畫作構思來自文學作品的啟示,其代表作有《月夜》(1880)《無名女郎》(1883)《悲痛》(1884)等。
巡回畫派的風俗體裁繪畫:巡回畫派在接受過去畫家揭露性傳統的同時,使主題更加深化和開闊。他們從表現壓迫者與被壓迫者個別人之間的社會沖突,轉向表現整個階層之間的沖突,例如,米索耶道夫的《地方自治局的午餐》(1872)、薩維茨基的《修築鐵路》(1874)、馬柯夫斯基的《銀行倒閉》(1881)等等。其中最重要的畫家是雅羅申柯(1840—1898)。他的著名作品《司爐工》(1878)雖然是壹件肖像式的作品,但它吸引著人們去探求被描繪者的思想感情,從而引起對資本主義新的剝削形式的反抗。
巡回畫派的歷史體裁繪畫:巡回畫派在歷史題材中進行的改革對發展民族美術有重要意義。蓋依(1831—1894)的創作成為該畫派在歷史題材上的奠基之作,他的《彼得大帝審詢阿力克賽王子》壹畫(1871)是在俄國歷史畫中首次將兩種社會力量對抗的沖突場面表現出來的傑作。到了19世紀70年代,歷史畫壇又出現了瓦斯涅錯夫(1848—1926),他的《三勇士》(1898)把久遠傳說中的勇士用當代人的形象表現出來,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巡回畫派的風景體裁繪畫:在風景題材的發展中,巡回畫派同樣功勛卓著。薩甫拉索夫(1830—1897)的《白嘴鴉飛來了》(1871)、希什金(1832—1898)的《黑麥》(1878)及《松林之晨》(1889)、巴連諾夫(1844—1927)的《莫斯科的院落》(1878)、庫因芝(184—1910)的《烏克蘭之夜》(1876)及《白樺樹林》(1879)等作品,在探求民族風景畫的創作道路上均取得了極為顯著的成就。
以軍事題材為主要創作脈絡的維列夏金(1842—1904)雖然不是巡回畫派的成員,但他受到巡回畫派創作思想的影響。他的組畫《土耳其斯坦》揭示出戰爭帶來的威脅,為此他的作品受到沙皇的指責。
列賓(1844—1930)的藝術活動是巡回畫派現實主義藝術的最高成就。列賓對各種繪畫體裁都很擅長,但他始終不渝堅持創作的是以人民的作用為基調的紀念碑式繪畫,他的這種素質在其最初的創作《伏爾加河上的纖夫》(1870—1873)中就表現出來。此外,列賓對歷史題材也有深刻探索,他的《索菲婭公主》(1879)、《伊凡·雷帝殺子》(885)和《紮波羅什人給土耳其蘇丹寫信》(878—1891)都鮮明地突出了歷史人物的性格。列賓畫過許多肖像,總計有350件之多,著名的如《祭司長像》(1877)、《膽怯的農民》(1877)、《克拉姆斯柯依像》(1882)、《斯塔索夫像》(1883)等,均是19世紀下半葉俄國文化、科學、藝術處於民主主義高漲期的人物寫照。此外,列賓的重要創作還包括以《不期而至》(1884)為代表的系列政治風俗畫。1900年列賓遷居到距彼得堡45公裏的芬蘭庫加拉地方的別納德別墅,1930年在此逝世。為紀念這位傑出畫家,前蘇聯以他的名字為列寧格勒市美術學院命名。
蘇裏科夫(1848—1916)是與列賓並列的另壹位俄羅斯民族繪畫巨匠,他在歷史畫創作中體現了巡回畫派的最高原則。他的歷史畫《近衛軍臨刑前的早晨》(1881)、《女貴族莫洛佐娃》(1881—1887)、《緬希柯夫在別留佐夫村》(188)等作品深刻揭示了重大歷史事件中錯綜復雜的矛盾。
19世紀下半葉的雕刻:安托柯裏斯基(1843—1902)是19世紀下半葉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有才能的雕刻家。他的《伊凡·雷帝》(1871)是其彼得堡美術學院的畢業創作。他在這件作品中探求了歷史的真實性以及伊凡·雷帝的內在社會心裏壹這壹切在學院派雕刻中都是罕見的,當時的社會輿論認為這是民族藝術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