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在近代史上是個政治人物――但這只是後人壹廂情願地誤讀,不是康有為本人。壹個人做什麽事,他就是什麽人。康有為是個善於制造市場引爆點、並具有不可思議套現能力的融資界高手。任何事情只要能夠帶來錢,他都會去幹,從書生、政治改革家到黑道大佬,每壹次華麗地轉身,都給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康有為第壹次在歷史上打響名頭,是“公車上書”。
公車是漢代的官衙稱謂,指以車馬接送舉子入京科考,後演變成舉人上書言事。1895 年,千余名舉子聯名萬言,公車上書,反對朝廷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於是康有為之名,不脛而走,盡人皆知。但實際上,公車上書是由京城高官發動的。
康有為最多是個積極參與者,他只征集到80 名書生的簽名,而另壹個舉子陳景華,卻聯合了280 人***同簽名。盡管公車上書不是康有為組織的,但他卻是獲利最大的。因為他有著持續經營的思維――三個月後,他就在上海《申報》打出廣告,以每部實洋兩毛的售價,出售他撰寫的《公車上書記》,廣告壹連打了六次,稱得上大手筆了。到了第七次的廣告,書價直線下飆――降到了壹折銷售,每本售價洋二分。
雖然書價大跳水,但宣傳效果達到了――從此世人以為公車上書,是康有為獨力發動的,而且他還成功地獲取了“人生第壹小桶金”。只是市場變化太快了,市場在變,妳必須要變。康有為開始尋找新的商機。要不要搞個戊戌變法?為啟動這個強力引爆點,康有為完成了他從書生到政治改革家的第壹次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