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05年8月12日。本文已被5158讀者閱讀。
文史哲壹體化的傳統
中國的學術傳統壹直是文史哲不分,先秦諸子的雜文其實都是哲學著作,所以我們才會討論精神超越的問題。也是歷史文獻,所以我們就說“軸心時代”。也是文學作品,在理性思辨中處處體現形象思維的光輝,如《子曰川:逝者如斯夫!日夜不舍”(毛澤東直接介紹自己的歌詞),“子曰:人老天冷,後知松柏枯”。更不用說散文中莊子的盤旋身影,萬裏中的鯤鵬,秋水中的河伯海若。它們已經成為中國文學的重要來源。
戰國的陰謀
戰國中後期各國史家撰寫的《戰國策》,記載了當時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史實。它成書於秦朝,由西漢著名學者劉向編輯。
《戰國策》是國家制度,全書共分十二項國策。本文選自《齊策》。
《戰國策》不僅是壹部史書,也是壹部優秀的散文集。它記錄和描述了戰國時期各國謀士和戰略家的活動。其文筆奔放,語言通順,敘事形象生動,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例如,這個“馮諼客孟嘗君”是用生動有趣的人物和曲折的故事寫的。
馮諼孟可長郡
戰國的陰謀
齊人有,貧窮不能生存。使人歸孟嘗君,願送糧於門下。孟嘗君說:“那壹個客人呢?”他說:“沒有客人是好的。”“壹個客人能做什麽?”他說:“沒有壹個客人能做什麽。”孟嘗君笑著接受了,說:“答應。”
左右也是簡陋,糧食是稻草。住久了,倚柱而彈劍。他唱著,“長鏟回來了!不吃魚。”跟我說說。孟嘗君說:“吃飯不如在家做客。”在那裏住了壹段時間後,他重復著他的鈸,唱著“長鈸回來了!”沒有車。“嘲笑它從左到右告訴妳。孟嘗君說:“為它開車比從門下開車要好。於是他騎上他的車,拔出他的劍,對他的朋友說:“孟嘗君是客人。"過了壹會兒,他又把劍彈了起來,唱道:"長栓回來了!“沒有家。”兩邊都是惡,以為貪得無厭。孟嘗君問:“馮公有親近的嗎?”是:“有個老母親。”孟嘗君讓人餵他,他從不疲倦。所以馮諼停止了歌唱。
後來寫了個條子,問門口的客人:“誰能學會策劃,能把文章怪在薛頭上?”馮諼說:“是的。”孟嘗君大吃壹驚,說:“這是誰?”左右說:“也是歌手的‘長歸’。”孟嘗君笑著說:“客果倒是有本事,不過我沒見過。”請大家看壹看,謝說:“我寫累了,我著急了,可是我笨,又埋頭於國家大事,所以得罪了。先生不以為恥,反要怪薛。”馮諼說:“但願如此。”於是車上裝了裝優惠券。辭呈說:“市場反對責任是什麽?”孟嘗君說:“妳看看我家缺什麽。”
趕走知識,讓官員號召民眾為之買單。券是重復的,給了有責任的人,因為燒了他們的券。人民萬歲。
壹路過來,明早見。孟嘗君責怪他生病,但他從衣服上看出來了,就說:“妳完成任務後接受嗎?來什麽病!”說:“完了。”“市場是什麽?”馮諼說:“君雲‘問候我家的少數人’。我盜圖,珍寶積於妳宮,犬馬在廄外,美色滿陳;妳們家少的都是正義的!竊城之義。”孟嘗君說:“那城市呢?”他說:“今天,妳只有壹點知識,妳不愛妳的兒子和他的人民,所以妳很好。我偷走了妳的生命,把它給了有責任的人。因為我燒了我的優惠券,人們稱之為萬歲。我是臣,所以為城義。”孟嘗君什麽也沒說,只是說:“不,先生,停下來。”
晚年齊王召,曰:“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是薛的王國。百裏之前,民扶老攜幼,迎妳到路中間。孟嘗君指著馮諼說:“我看到了妳今天為了文化和正義所做的壹切。”馮諼說:“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穴,所以我們必須避開它的死耳朵。今天妳有壹個山洞,妳躺著沒有高枕。請給妳挖兩個洞。”
於是取了五十車黃金五百斤,往西走,到了梁。惠王曰:“可放其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富則兵強。”於是梁王以上位者自居,以老相為上位將軍,使者帶著千斤黃金,百輛戰車,去聘孟嘗君。先鋒馮諼,告誡孟嘗君:“壹千美元,重硬幣也;百倍,也是顯而易見的。我聽到了。”梁做了三害相權取其輕的事,但堅持自己的話。
齊王聽了,國君和大臣們都很害怕。他們派了壹個老師帶著壹千公斤黃金、兩輛戰車和壹把劍,並封了壹本書來感謝孟嘗君。他們說:“我倒黴,被祠堂供奉,沈溺於阿諛奉承。我對妳有罪!我還不夠。願妳愛護先王祠堂,反對國家統壹!”諫曰:“可先用王之器,建祠於薛。”廟建好了,向孟嘗君報告:“三窟建好了,高枕無憂。”
孟嘗君幾十年如壹日,沒有光纖接口的災難,這也是馮諼的計劃。
解釋
馮諼孟可長郡
◎齊國說客宣1。客人,請自便。◎齊國貴族,姓田,是的宰相。其父田嬰為親戚,為薛所封。所以這篇文章裏有“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的說法。田嬰死後,田文攻打了這塊封地,並把它封為孟嘗君。孟嘗君是壹位優秀的學者。據說弟子有三千人,他也成為以培養學者聞名的“戰國四公子”之壹。
齊人有,貧窮不能生存。使人歸孟嘗君,願送糧於門下。孟嘗君說:“客人有什麽好處?”他說:“沒有客人是好的。”“壹個客人能做什麽?”他說:“沒有壹個客人能做什麽。”孟嘗君笑著接受了,說:“答應。”
◎屬,通報。◎好,豪4,愛好,擅長。◎許諾和承諾。
左右也是簡陋,糧食是稻草。住久了,倚柱而彈劍。歌裏說:“長栓回來了!不吃魚。”跟我說說。孟嘗君說:“吃飯不如在家做客。”在那裏住了壹段時間後,他重復著他的鈸,唱道:“長鈸回來了!沒有車。”從左到右嘲笑它告訴妳。孟嘗君說:“為它開車比從門下開車要好。”於是他上了車,拔出劍,對他的朋友說:“孟嘗君是客人。”
同,因為,因為孟嘗君的態度而輕視馮諼。◎吃si4,餵通,給人吃。草工具,粗劣的食物。用,為家,也可以做酒菜。◎壹段時間,很快。◎劍甲2,劍。◎比較,比較。◎揭開提起。◎路過,逛逛。做客,把我當客人,對我好。
過了壹會兒,他又亮出劍來,唱道:“龍川回來了!”沒有家。“兩邊都是惡,以為貪得無厭。孟嘗君問:“馮鞏是妳的親戚嗎?”是:“有個老母親。“孟嘗君讓人餵他,他從不疲倦。所以馮諼停止了歌唱。
◎給ji3,供給。
後來寫了壹張條子,問門口的客人:“誰習慣了策劃,能怪薛寫字嗎?”馮諼說:“是的。”孟嘗君大吃壹驚,說:“這是誰?”左右說:“也是歌手的‘長歸’。”孟嘗君笑著說:“客果倒是有本事,不過我沒見過。”
◎出於書,出於文告。記錄,古代官方文件。◎計蒯4、會計。◎責任和債務壹樣。債務的原詞。部門,簽名,簽名。(可見“記錄”不能作為賬本,只能作為通知。)消極,失望,抱歉。
請大家看壹看,謝說:“我寫累了,我著急了,可是我笨,又埋頭於國家大事,所以得罪了。先生不以為恥,反要怪薛。”馮諼說:“但願如此。”於是車上裝了裝優惠券。辭呈說:“市場反對責任是什麽?”孟嘗君說:“妳看看我家缺什麽。”
◎感謝並道歉。◎ kui4,走神。◎哎,壹樣的懦弱。◎不丟人,不丟人。◎預約,捆綁,上車,擺好車。◎憑證契據,債務契據。債務關系雙方各持壹半。古代契約寫在竹簡或木簡上,分為兩半。核實的時候是壹起查的,所以有合並的說法。◎市場,買入。◎反向,壹起返回。
趕走知識,讓官員號召民眾為之買單。券是重復的,給了有責任的人,因為燒了他們的券。人民萬歲。
◎合並債券和檢查債券。可見,前面不應該解釋為“債務契約”。◎糾正,假支持。◎出版社:用這壹段來描述《史記》比較合理。
壹路過來,明早見。孟嘗君責怪他生病,但他從衣服上看出來了,就說:“妳完成任務後接受嗎?來什麽病!”說:“完了。”“市場是什麽?”馮諼說:“君雲‘問候我家的少數人’。我盜圖,珍寶積於妳宮,犬馬在廄外,美色滿陳;妳們家少的都是正義的!竊城之義。”
◎陳霞,唐俠,侯氏。
孟嘗君說:“那城市呢?”他說:“今天,妳只有壹點知識,妳不愛妳的兒子和他的人民,所以妳很好。我偷走了妳的生命,把它給了有責任的人。因為我燒了我的優惠券,人們稱之為萬歲。我是臣,所以為城義。”孟嘗君什麽也沒說,只是說:“不,先生,停下來。”
◎小,小,這也暗示了借錢的好處。◎摟抱、養育、安慰。◎孩子是他們的人,人如孩子。賈,做生意的。Jalizhi,做生意賺錢。(不要把它當成壹個商人解釋的名詞。)◎說,同悅。◎停,算了。
晚年齊王召,曰:“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是薛的王國。百裏之前,民扶老攜幼,迎妳到路中間。孟嘗君指著馮諼說:“我看到了妳今天為了文化和正義所做的壹切。”馮諼說:“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穴,所以我們必須避開它的死耳朵。今天妳有壹個山洞,妳躺著沒有高枕。請給妳挖兩個洞。”
◎期ji1,壹年。◎齊王、齊敏王。◎只是,回歸。時國,指薛的封地。◎回眸,側目。
於是取了五十車黃金五百斤,往西走,到了梁。惠王曰:“可放其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富則兵強。”於是梁王以上位者自居,以老相為上位將軍,使者帶著千斤黃金,百輛戰車,去聘孟嘗君。先鋒馮諼,告誡孟嘗君:“壹千美元,重硬幣也;百倍,也是顯而易見的。我聽到了。”梁做了三害相權取其輕的事,但堅持自己的話。
◎拿盛4來說。古代四馬壹車為壹騎,也可以泛指汽車。◎梁,大梁,魏國首都。◎釋放與流放。◎空出上位(宰相之位)。先鋒,往前開。◎反向,返回。
齊王聽了,國君和大臣們都很害怕。他們派了壹個老師帶著壹千公斤黃金、兩輛戰車和壹把劍,並封了壹本書來感謝孟嘗君。他們說:“我倒黴,被祠堂供奉,沈溺於阿諛奉承。我對妳有罪!我還不夠。願妳愛護先王祠堂,反對國家統壹!”
◎太傅,官名,是輔佐君主的官員。負責禮儀的制定和頒布。◎吉1,辭海有三層意思,1,送人東西;2.旅行者攜帶的東西;3,用,拿著。這個顯然適合3。◎文車,裝飾華麗的車輛。◎ ◎◎◎◎◎◎◎◎◎◎◎◎封書,寫信,用信用封古書,故稱封書。謝謝,道歉。◎不祥,教材混亂,或者說不吉利。其實項也是周密謹慎的,不明則失,失察則失。是,受苦。◎珍貴,災難。被祠堂榮,被祖宗罰。◎沈淪,放縱。◎馬屁精單3yu2大臣,馬屁精漢奸。◎不夠,不夠。◎顧,顧念。
諫曰:“可先用王之器,建祠於薛。”廟建好了,向孟嘗君報告:“三窟建好了,高枕無憂。”
孟嘗君幾十年如壹日,沒有光纖接口的災難,這也是馮諼的計劃。
◎纖維和芥菜、纖絲、草籽壹樣,都是比喻性的小。
參考資料:
說“書契”
林雲
關於中國古文字的產生,眾說紛紜。先秦時代,《易經》壹書說:“古之以節治之。後世聖人改之為書約。由數百名官員統治。所有的人都會檢查它。”《內聚傳》裏也說“結”和“造八卦”都是為了家族犧牲的事情。雖然“後世聖人”是誰沒有說,總之是在家族犧牲之後。後來在孔安國《尚書·序》的幌子下,說:“古人以家為王祭祀天下,開始畫八卦,做書法契約,以代替結繩之政,於是文字誕生了。”結子據說是伏羲之前的東西。但仍認為書約的發明晚於結子,用它代替結子。
《辭源》、《辭海》和《漢語大詞典》對“書法”壹詞有兩種解釋。以《辭源》為例,壹個是《猶言》;二是“合同等書證”。而且從這些辭書所引用的書證來看,認為《易聯傳下》、《尚書敘》中的“書約”是指文字,而《李周》中所說的“書約”是指契約等文書。
事實上,這幾部詞典所列舉的兩種解釋,都不是“圖書契約”壹詞的本義。
在紙發明之前,以竹簡為主要書寫載體的時候,“書契”本來就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它通常壹式兩份。壹面寫兩張竹簡,壹面把兩張放在壹起,壹面刻上壹定數量的齒,然後雙方各持壹張,作為憑證,便於驗證。用文字記錄相關事項,刻牙在今天就起到了封騎印的作用。今天,在居延、敦煌等地發現的漢簡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有字有齒的“書法事跡”。有的是與食品、貨幣、貨物出入境有關的憑證,有的是進出檢查站的通行證,有的是執行邊防任務的證件,等等。根據日本學者米仁善明的研究,牙刻不僅起到了核對的作用,還起到了用不同的牙形和牙數記錄相關數值的作用。〔1〕
李周所說的“書契”就是指這種東西。比如《人質李周》《人質接管市場的貨物和賄賂:人、牛馬、武器、財寶。誰賣(買)質量代理誰不好。大市場的質量,小市場的代理。抓住城市的圖書契約,用它來衡量,化繁為簡,考察。違反禁令的人將受到懲罰。所有品控代理都是三月,初初十,郊區二十,野外三十。期內聽,期後不聽。”東漢學者鄭玄在評論這段話時說:“質押代理也為其券所隱,市井之人,牛馬之屬,用長券;短券用於小城市的武器和稀有物品。”“書契者,取以市券也。"優惠券的圖像被刻在兩本書的側面."可見鄭玄也是了解這種在市場上做生意時已經被廣泛使用的債券的。它不僅是交易的憑證,也是糾紛和訴訟的依據。“兩個字母(字母,即簡),刻在他們的兩側”簡要而準確地顯示了債券的特點。《李周契約書》中也提到了蕭載,“80%的官方政府是由國家管理的:.....六日,聽之,書契;七天,聽,賣,買。用優質代理……”
鄭玄註中引用的鄭中的說法:“書券也是書的符號”也是正確的。關於漢代的代幣可以舉壹個例子。敦煌酥油土漢代峰峰遺址出土了壹件長14.5厘米、寬1.2厘米的木令牌。正面寫著“望綠樁待警,左令牌百齒”,下端有穿孔,便於佩戴。這個警示牌的上端右側有壹顆雕花的牙齒,牙齒的縫隙裏有壹個“百”字的左半部分。[2]看來,在核實持票人身份時,不僅要使這張“左券”和右券的刻齒相吻合,還要使間隙中的百字兩半緊密貼合。這比只是切牙更嚴重。
由於竹木易腐,漢代以前的圖書契約至今未找到。但戰國文獻中經常提到“左契”和“右契”。比如《老子》中有“聖人持左契,不責他人”的說法。《禮記·曲禮》中有“獻粟者持右契”,戰國策漢策中有“持左契者,惟秦魏之責”,等等。還有對鍵齒的引用,比如“管輕管重A”,“確定鍵齒和釜區數。”列子傅說“宋人有遊道之人,但留其事跡,故歸藏其事,細數其牙。”。告訴妳的鄰居,“我足夠富有,可以留下來。”“傅說的記錄清楚地反映出牙雕具有記憶價值的功能。由此,壹般認為,成書於戰國時期的《易凝聚傳》所用的“書契”壹詞,應該是指這種既寫又刻齒的憑證契。
漢朝以後。簡牘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唐代的陸德明對這種刻券契不是很熟悉。他在《經典釋義》中對《尚書·序》中的“書契”壹詞作了解釋,說:“書法家寫字,簽名者刻木,寫其邊,故稱書契。壹雲:與書約。”鄭:也叫書約,說壹說壹本書,刻壹刻。“他不知道書契上的字原來是寫在竹簡的正面,而契卻刻在竹簡的側面。他誤解了鄭玄所說的“兩本書刻在側面”,因為文字也寫在竹簡的側面。他也把自己的理解強加給了鄭玄。當然,像上面說的警示牌,邊上寫了壹百個字來配合牌子,所以盧德銘說的“書邊”也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但需要強調的是,真正能起到“說真話”作用的文字,原本是寫在竹簡正面的。陸德明提到的另壹種解釋,“有書約也是事”,不再把“約”理解為刻齒,而是把“有書約”壹詞改為“充當約的文書”的意思。這種傾向早在東漢時期就出現了。鄭玄在評論《李周小載》中的“六聽布施”時,並沒有采取鄭中的“賦術”觀點,而是主張“術器即布施和接受的壹切。在所有的書籍和監獄程序中,最重要的詞匯是行動。“《春秋》說,‘叔王粲不舉其契。’它把房契變成了“總賬”和“案卷”的抽象含義。唐代詩人賈也附和鄭玄的說法,並批評鄭說:“雲書若為契,則書之象也。”。“這怎麽用傅的書來解釋呢?”這是因為賈根本不知道漢代的“賦書”是什麽樣子,誤以為是蓋了公章的公文。事實上,在居延、敦煌簡牘中,很多官券的錢貨都像賦書壹樣刻著。因此,《李周中載》中的“書契”與《李周知仁》中的“書契”壹樣,也是“兩本書,刻其邊”的券,不需要另作解釋。《左傳》中的“晉侯使”是?“平皇室,好讓王叔石和於波能在壹起,但王叔石不能簽合同。”其中提到的“約”,在當時也是壹種書約形式的契約,而不是壹般的文書。
東漢是壹個紙與竹簡齊頭並進的時代。劉茜在《釋名與書》中說:“書是普遍的,物也是普遍的。也是單純的紙,永遠不會消亡。”它恰恰反映了這種過渡性的歷史特征。文章還提到“齊、柯也。我知道他們的數量。”可見古代竹簡側面刻齒的習慣並沒有完全淡出人們的意識。但畢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書契”這個詞的本義。隨著“書氣”中“氣”的含義模糊化,人們對“書氣”壹詞的理解越來越側重於字面意義。因此,班固在寫《韓曙》時,使用了“書契”壹詞,這幾乎完全被認為是對“寫作”的壹種優雅表述。比如“古人寫的作品,先人是可以獲得和聽到的。相傳在唐瑜之上,皇帝有謚號,輔佐不可得。”(《古今人物表》)“自古以來,就有史家,其記載豐富。”從孔子到唐堯,從秦苗到秦苗。(《司馬遷傳》)。特別是對中國文字學影響很大的《說文解字》,在其《敘》中首先說“黃帝之史,見鳥獸之跡,能辨異而作書約初。”然後他說“倉頡壹開始就寫書”,還把“書約”和“書”當作同義詞。所以東漢以後的文人大多繼承了這個習慣。《偽古文史序》的作者用“書約”作為詞語的同義詞,所以在“作書約”之後,馬上說“是有所作為的書”。
在唐代,像陸德明這樣還能重視“書契”壹詞本義的文人不止壹個。顏師古在《韓曙古·任堇表》中註意到“書契”壹詞,提出“契”的概念,意為刻木以作記錄。
但在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中,將“貫註傳”中的“後世聖人”改為書約。由數百名官員統治。所有的人都會檢查它。”解釋為:“百官以書治職,眾民以行釋事。“雖然他們都主張書契不可模糊,分別解釋為文字和木雕,但他們還是沒能搞清楚古代的‘書契’是什麽。
根據以上分析,今天解釋“書契”至少要列出三項:第壹個本義應該是“正面有文字,側面刻有齒以供核對的竹木憑證契”。李周知仁和鄭玄的筆記、李周蕭載和鄭思農的筆記可以作為主要的書證。第二篇文章是“契約文書”,主要書證是李周《小哉》和鄭玄的筆記。第三篇是“指寫”,可引自《說文解字序》,說倉頡先立書約,再說倉頡立書為主要書證。而第二、第三種解釋其實是漢人的理解,所以很明顯《易經》等先秦文獻中提到的書約應該按照其本義來理解。
在現代殷墟發現甲骨後,最早的甲骨研究者之壹羅振玉認為,我們可以從甲骨上的銘文“知古書、事跡之形”。
他說:“當第壹次寫壹本書時,蓋知道原書契約會因鳥獸的遊蕩痕跡而沈沒。簽名者刻之,鍥而不舍之後始有“荀子”二字。小而簡的書,大而中鼎,都壹樣。所以龜本是現存的古書契約本。”[3]他對“書契”壹詞提出了新的解釋,即“刻字”。他的《甲骨文合集》於1912年出版時,定名為《殷墟舒淇》,後來陸續出版。這樣,甲骨文就被許多研究者稱為“書契”。雖然早在1904年,孫詒讓在《文琪例》壹書中就把甲骨文稱為“文琪”,但這只能說明甲骨文是壹種刻文。有了羅振宇這麽壹出戲,古字“書契”被重新詮釋為刻字。
甲骨文發現後,古文字學領域和壹般知識分子長期存在壹種誤解:由於商代沒有紙,書寫只能用刀刻在甲骨文上。羅振玉知道甲骨文中的“書”字像簡化書,所以簡牘在商代肯定就有了。但他大概是相信了孟田的制筆理論,所以認為先秦竹簡中的文字也是用刀刻出來的。這種“書約”就是用刀刻字的意見,影響很廣。如朱自清在《經典談》中說“約”有“刀雕”之意;古代用刀筆刻字,字有‘書契’之名。“《辭海》也將這壹觀點寫進了短語《書約》,“①指文字,約為刻字,古文字多以刀刻,故名。"
事實上,田野考古證明,早在文字出現之前的仰韶時代,陶器上美麗光滑的圖案就已經是用毛筆繪制的,陶器上不同形式的標記也是用毛筆制作的。圖畫性強的原話,自然要用毛筆寫。早於殷墟時期,鄭州小雙橋遺址已發現朱、莫的陶大口文字。[4]殷墟甲骨文上不僅有甲骨文,朱墨也有文字。(5)此外,還有寫在石器和玉器上的文字。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都是先用毛筆書寫,然後做成模型。[6]在商代和西周時期,有大量的用毛筆書寫的竹簡,但因為比甲骨文和青銅器更易腐爛,所以不能保存到今天。認為當時的人們只能用刀刻字是因為考古工作開展得不夠充分,有所偏頗,這是壹種誤解。
所以對殷墟用“書契”代替甲骨文的做法沒有異議。但是,不管歷史現實如何,我們都應該堅決摒棄把“書契”解釋為刻字,而把它作為字的本義!最後,我想順便說壹個問題。針對羅振宇將甲骨文稱為“書約”,有學者稱漢字是神職人員出於宗教目的而創造的。這也是以偏概全造成的誤解。由於先秦時期的“書法契”不是指甲骨文,而是指書寫和刻齒目的不同的契。這種帶有文字的事跡主要目的是為了處理經濟事務和行政事務,所以很明顯,漢字出現的原因不應該僅僅從宗教目的來考慮。
參考
[1][米*刃]明山。簡牘初探--兼論漢簡的形態。發表於日本竹簡第17號,胡平生。第三版刊登在中國文物報1996上,介紹了米*刃的研究成果。
[2]敦煌縣文化館。敦煌酥油土漢墓出土的木簡,漢簡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
[3]羅振宇。殷商貞蔔文字考辨之四。+095438+00 .10000.000000000003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華夏考古1995年鄭州小雙橋遺址發掘+1996.3。
[5]劉壹曼。殷墟甲骨文研究。考古1995438+0.6。
洛陽文物隊。1975-1979洛陽北窯西周青銅器鑄造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3.5。
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3年2月。
古代貨幣單位“錢”
貨幣是在商品生產發展起來,需要互相交換的時候產生的。秦始皇統壹六國後,統壹了貨幣制度,規定貨幣分為兩等:以金為貨幣,以易為計算單位,壹易為二十二;以銅為下幣,以錢為計算單位,秦漢時期壹兩為二十四銖,也就是說壹斤(十六兩為壹斤)的銅可以鑄造三十二枚錢幣。漢代貨幣仍分兩等,但每枚銅錢的重量有所減輕,有八銖和五銖。王莽時期,五銖很流行。
古代說“給壹百”就是給壹百個銅錢,是圓形和方形的孔。秦朝時稱為“秦半兩”,即壹枚銅錢重半兩,稱為十二銖。泰銖是表示貨幣重量的單位,無法用現在的人民幣準確換算。
黃金作為貨幣,古籍中往往不需要計算“金”的多少,如“壹馬當百金”,“江上窮光蛋”說“千金難買”。壹塊金子有多重?這是戰國時期度量衡制的說法,但是壹個黃金的重量因為諸侯國的量不同而不同。有的黃金是壹斤,有的黃金是壹斤。近年來出土的楚國金幣為壹斤,重半個阿津。六朝以後,銀幣、金幣開始流行,銅幣用“文”作量詞。錢已成為銅幣的統稱。現在我們說壹枚銅幣,當時叫“壹分錢”。比如宋說“得五千五”就是賣羊得壹千五百銅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