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錢學森
1955年,經過周恩來總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的不斷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釋放11名在朝鮮戰爭中俘獲的美軍飛行員作為交換,1955年8月4日,錢學森收到了美國移民局允許他回國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回國願望終於得以實現了,這壹天錢學森攜帶妻子蔣英和壹雙幼小的兒女,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踏上返回祖國的旅途。
1955年10月1日清晨,錢學森壹家終於回到了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歸國之後,周恩來在各方面都給予了錢學森親切細致的關懷。
晚年的錢學森還激動地回憶起壹件往事:1970年,中國第壹顆人造衛星“東方紅”發射前夕,周恩來總理召集相關的科研人員在人民大會堂開會。
臨別之際,周恩來總理特意叫住了錢學森:錢學森,妳不要太累著了。錢學森生前常對人說,對他壹生影響最深和幫助最大的有兩個人,壹個是開國總理周恩來,壹個是自己的嶽父蔣百裏。
2、嶽飛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嶽飛出生於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河南湯陰縣)的壹個普通農家。傳說嶽飛出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故父母給他取名飛,字鵬舉。
嶽飛少年時期,為人沈厚寡言,常負氣節。喜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等書。曾拜周同(《說嶽全傳》等改為“周侗”)為師,學習騎射,能左右開弓。
不久周同病故,嶽飛每逢初壹、十五,都親到墳上祭奠。嶽飛之後又拜陳廣為師,學習刀槍之法,武藝“壹縣無敵”。嶽飛生有神力,不滿20歲時就能挽弓三百宋斤,開腰弩八石,“時人奇之”。
宣和四年(1122年),童貫、蔡攸兵敗於契丹,河北官員劉韐於真定府(河北正定縣)招募“敢戰士”以禦遼(壹說是為征遼)。嶽飛應募,經過選拔,被任命為“敢戰士”中的壹名分隊長。
20歲的嶽飛自此開始了他的軍戎生活。賊寇陶俊、賈進在相州作亂,嶽飛請命前去除害。嶽飛表現突出,帶領百騎騎兵,用伏兵之計,生擒二賊以歸。
這年嶽飛的父親嶽和病故,嶽飛辭別劉韐,離開軍隊,趕回湯陰為父親守孝。宣和六年(1124年),河北等路發生水災,嶽家生計艱難,嶽飛為了謀生。
又到河東路平定軍(山西平定縣)投戎,被擢為偏校。宣和七年(1125年),金滅遼之後,便大舉南侵攻宋。宋徽宗禪位於長子趙桓,即宋欽宗,次年改元靖康。
東路金軍渡過黃河包圍開封,宋欽宗用李綱守衛京城,但最終還是選擇求和,供奉了大批金銀,許割太原、河間、中山等三鎮與金。
靖康元年(1126年),宋欽宗趙桓反悔割地,兩路金軍於攻破太原後會合,二次南下圍困開封。趙桓在求和的同時使人送蠟書命康王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征召各路兵馬以備勤王。
在相州城裏,武翼大夫劉浩負責招募義士,收編潰兵。從平定軍突圍回到家鄉的嶽飛目睹了金人入侵後人民慘遭殺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憤慨,意欲投軍。
又擔憂老母年邁,妻兒力弱,在兵亂中難保安全。嶽母姚氏是位深明大義的婦女,積極勉勵嶽飛“從戎報國”,還為嶽飛後背刺上“盡忠報國(後世演義為‘精忠報國’)”四字為訓。
3、陶淵明
陶淵明是東晉後期的大詩人、文學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開國功臣;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但到了東晉末期,朝政日益腐敗,官場黑暗。
陶淵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貧困、入不敷出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讀書作詩。他關心百姓疾苦,有著“猛誌逸四海,騫翮(he音同合 )思遠翥 (zhù)”的誌向,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
出任江州祭酒。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那壹套惡劣作風,不久就辭職回家了,隨後州裏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
後來,他陸續做過壹些官職,但由於淡泊功名,為官清正,不願與腐敗官場同流合汙,而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陶淵明最後壹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
那壹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壹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壹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雲,以兇狠貪婪遠近聞名。
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去必是滿載而歸,否則栽贓陷害。縣吏說:“當束帶迎之。”就是應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
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鬥米向鄉裏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鬥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說完,掛冠而去,辭職歸鄉。
4、朱自清
我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晚年身患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更無錢治病。當時,國民黨勾結美國,發動內戰,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
壹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面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並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舍。”
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
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面粉。”朱自清壹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
5、文天祥
文天祥聽說益王未立,於是上表勸請即帝位,以觀文殿學士、侍讀的官職召至福州(今福建福州),拜右丞相。不久與陳宜中等人議論意見不統壹。
德祐二年(1276年)七月,於是以同都督職出任江南西路,準備上任,召集士兵進入汀州(今福建長汀)。十月,派遣參謀趙時賞,咨議趙孟溁率領壹支軍隊攻取寧都(今江西贛州寧都縣)。
參贊吳浚率壹支軍隊攻取雩都(今江西贛州於都縣),劉洙、蕭明哲、陳子敬都從江西起兵來與他會合。鄒洬以招諭副使在寧都召聚兵眾,元軍攻打他們,鄒洬兵敗。
同起事率兵的人劉欽、鞠華叔、顏師立、顏起巖都死了。武岡教授羅開禮,起兵收復了永豐縣(今江西吉安永豐縣),不久兵敗被俘,死於獄中。文天祥聽說羅開禮死了,穿起喪服,痛哭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