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民國時期的書法家,收入竟然怎麽高

民國時期的書法家,收入竟然怎麽高

辛亥革命後,清王朝巢傾卵覆,壹大批官吏“下崗”,其中書法技藝超群者,或求經濟和人格獨立,或為生計所迫,都華麗轉身,壹躍成為民國書法名家。據《海上墨林》記載,晚清前後聚集到上海的書畫家多達671人。盡管那時國家動蕩,經濟蕭條,戰火紛飛,可是由於他們的加入,卻帶來了中國書法發展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大大刺激了人們購買欲望,促進了書法藝術市場的興盛。因為需求旺盛,那時的書法貴得驚人。

民國初年,離京到滬的陳寶琛、沈曾植、張謇、陳三立、朱祖謀、康有為、曾熙、李瑞清、鄭孝胥等等,以遺老自居,大多以鬻字為生。他們是前清高官名臣、碩學鴻儒,名氣很大,盡管字價很高,但求字者仍絡繹不絕。鄭孝胥為交通銀行題寫“交通銀行”四個字,潤筆為四千兩銀子。1915年刊印的初版《詞源》兩個字,他即收潤筆費500兩。他為商務印書館題寫館名,每個字要兩千兩。盡管已經寫好了,可是商務印書館要求其題款時註明於“民國某某年”,這下激怒了這位大清遺臣,他當場將墨寶付之壹炬,壹萬兩白銀就這樣付諸東流,可他毫不在乎。

不僅這些前清遺老的書法價高字貴,而且民國官員的字也價格不菲。那時,不會畫畫可以做官,但字寫得不好斷難當官。此外,武人學文是民國的時風,蔣介石、張鳳翙、張伯英、黎元洪、徐世昌、馮玉祥都寫得壹手好字。抗戰時期,國民黨元老吳敬恒在重慶生活困難,便在重慶《中央日報》上登廣告,申明開始鬻字,直到抗戰勝利,回到上海時,還是生意興隆,被人戲稱為“書畫托拉斯”,7年間他賣字得到五六萬塊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