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應節,字子和,濰縣人(今山東濰坊)。明朝嘉靖二十六年考中進士。授於戶部主事,並擔任井陘縣(井陘縣位於河北省西陲,太行山東麓)兵備副使壹職,兼管理三關(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三關屬於井陘這個地方也是由此開始的。嘉靖四十三年的時候,升任右參政擢右僉都禦史,並管理遼東(今遼寧省的東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東南部地區)。
後來母親去世了,回家奔喪。 在隆慶元年的時候,又起任河南巡撫,那時剛好俺答汗(蒙古土默特族首領)侵犯石州,使山西動亂,皇帝發詔讓其救援,等到了的時候,賊寇已經退去,當時順天巡撫 耿隨卿 殺死平民充當殺死賊寇領功被逮捕,改為代其職責。
清朝·張廷玉《明史·劉應節傳》:劉應節,字子和,濰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歷井陘兵備副使,兼轄三關。三關屬井陘道自此始。四十三年,以山西右參政擢右僉都禦史,巡撫遼東。母喪歸。隆慶元年,起撫河南。俺答寇石州,山西騷動,詔應節赴援。已,寇退。會順天巡撫耿隨卿坐殺平民充首功逮治,改應節代之。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清兵入關後,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壹日),禦史趙繼鼎奏請纂修《明史》(註:趙繼鼎奏請纂修《明史》的記載,見於《清世祖實錄》卷15,何冠彪《順治朝〈明史〉編纂考》壹文首揭此事。但清廷何時決議纂修,尚無確切史料證實。
康熙四年(1665年),重開明史館,因纂修《清世祖實錄》而停止。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元文為監修,開始纂修明史。於乾隆四年(1739年)最後定稿,進呈刊刻。《明史》是我國歷史上官修史書中纂修時間最長的壹部。
作者:
張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朝傑出政治家,大學士張英次子。
張廷玉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