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缺乏遠大理想,沒有人生目標。遠大的理想是壹種精神支柱,它會使人克服許多困難和挫折,使人勇往直前。但是沒有理想和目標,人就好像在黑暗中徘徊,會影響人的心理和思想的健康發展。壹位大學生在信中寫道:“很多大學生壹進大學校門,中學緊繃的弦好像壹下子松了,沒有壓力,沒有負擔,學生們都很悠閑。”很多同學晚上不學習,就在宿舍打麻將、撲克,或者去錄像廳、卡拉ok廳,很悠閑。還有壹些同學在談戀愛,兩個人都在校園裏,隨處可見。有的情侶幹脆溜出校門去舞廳跳舞。因為我沒有努力學習,考試作弊成了家常便飯。考場上的警察壹個個過了,60分鐘就信了...“這只是學生中的問題。在企業中,工人沒有理想,沒有目標是很常見的。由於沒有精神支柱,他們得過且過,過壹天算壹天。他們中的許多人在這種環境中生活了很長時間,感覺生活越來越乏味,厭世感日益加深。
(2)在單位不被重用,感覺前途黯淡。很多年輕工人,有文憑,有才華,精力充沛,本想在單位幹出壹番事業,但由於種種原因,領導不喜歡,不重視。雖然不滿意,但也很無奈,因為現在很多企業領導都是聘任制,而不是競聘制。再有能力又能怎麽樣呢?坐在辦公室和辦公室裏,整天無所事事,用壹份報紙和壹杯茶打發時間。日復壹日,年復壹年,歲月在悄悄流逝,他們依然在事業上毫無建樹。他們感嘆這壹生太晚了。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很多中青年工作者產生了悲觀情緒,卻無法擺脫。不需要專業。由於環境限制,也缺乏與社會的溝通。久而久之,他們覺得前途黯淡,厭世感油然而生。
(3)失業對人們思想的影響。據我國有關部門統計,到1995年底,我國城鎮失業現狀為:登記失業人員519萬人,企業下崗停產人員900萬人,富余人員2000萬人,合計3400萬人。失業已經成為壹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失業下崗,很多人心理不平衡。他們沮喪、悲觀、失望。本來我是企業的老板,轉眼間卻成了社會的多余人。沒有工資,我們要生活,還要給孩子提供教育。壹系列的問題讓失業者和下崗工人不堪重負。因為沒有其他專業,和現在社會上的就業手續不配套,找工作就更難了。閑在家裏,壹些勞動者得不到親人的理解和關愛,家庭矛盾日益增多,夫妻關系日益危機。在我們的心理咨詢中,曾經接待過壹個商場的下崗女工。她說商場不景氣,很多售貨員被辭退。她是其中之壹。我在這個商場幹了快20年了,突然就像垃圾壹樣被掃地出門,說不要了。我以前交了幾千塊的風險房貸,商場不退。雖然我和現場領導協商了很多次,還是沒有結果。回到家裏,老公也看不起自己,整天吹胡子瞪眼,好像自己是這個社會多余的人,沒有人需要自己。她覺得好難過好難過,覺得活著真沒意思。類似這種下崗女工心情的例子還有很多。
(4)遭受生活上的重大挫折和打擊,心理上難以承受。人生難免會有挫折和打擊,比如,家庭變故,身體殘疾,依賴等等。,每個人都會遇到。但由於個體差異,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異很大。有些人遭遇挫折、失敗、打擊,沒有退縮,而是振作起來,繼續前進。他們認為這些因素是進步的動力。但也有很多人,受到打擊後,壹蹶不振,極度悲觀。壹個年輕人在給壹個心理咨詢機構的信中寫道:“自從我經歷了沈重的打擊後,人們變得非常消極。過去的鬥誌和自信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有時候覺得世間的壹切都變得索然無味,恨不得能從地球上消失。內心的空虛讓我迷失了方向……”我們的社會現在正處於轉型期,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忙得東奔西跑。很多人因為心理承受能力弱,承受不了各種壓力和打擊。他們中的壹些人抑郁悲觀,有些人甚至自殺,這應該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5]過早體驗性,沈迷於性。兩性可以互相吸引,愛情有神奇的力量,可以激勵人克服許多困難去完成未完成的工作和任務。但如果男女關系把握不好,也會讓人產生性放縱,開始墮落。由於對性的體驗太多,對性缺乏正確的認識,容易造成人對人對社會的失望,從而厭世。壹位年輕女性在給心理學家的信中寫道:“我覺得對生活漠不關心。看到壹篇日記:我是誰?”我是壹個夢想家,喜歡夢想,壹個尋找夢想的女孩。黑眼睛經常消失在霧中。我和世界上的壹些人壹樣,都在隨便浪費自己的青春。吻妳,我習慣了,因為我吻過很多很多人;擁抱妳對我來說就像白水,因為我擁抱過很多很多人。我說過,那些充滿愛意的美麗話語就像劃火柴壹樣隨意...“現在還有很多年輕人因為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而性放縱。他們似乎看透了生活中的壹切,對什麽都不感興趣。最後,壹些人走上了犯罪和自殺的道路。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婚姻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於是,各種婚姻問題就出現了。因為婚姻的壹方對婚姻不滿,為了擺脫因不滿而產生的沮喪和抑郁,他們必須尋找其他途徑來獲得滿足。當妳尋求婚姻之外的幸福時,必然會對婚姻的另壹方造成傷害。壹位中年婦女在給壹家心理咨詢機構的信中講述了她的故事。“在過去的六個月裏,我幾乎要瘋了。我真想找到她,罵她,把他們堵在那裏。現在,他經常不回來,問他在幹什麽。為什麽不回來住?他總是說他很忙。但我知道,他在外面租了房子,心變了,心裏有了別人。他壹回家,就會有BP機追他的聲音。雖然我是女人,但我也是人,沒有人會有正常的欲望。每當他拋棄我,每當我打電話給他,他給我冷淡,我只是感到很生氣。被拋棄的痛苦經常讓我頭疼、失眠、神經衰弱、內分泌失調……”根據我們這幾年做的心理咨詢來看,大部分是因為婚姻問題來咨詢的。很大壹部分人因為婚姻問題而感到悲觀厭世,這不得不引起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的關註。
(7)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人們會面臨很多問題,比如擇業、失業、再就業、復雜的人際關系等。這些問題處理不好,會給人很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導致心理疾病。壹旦患上心理疾病,其悲觀厭世情緒非常明顯。壹位中年婦女在給壹家心理咨詢機構的信中寫道:“我丈夫是壹家國企的總經理。這兩年我發現他變了,變得不願意和別人交往,心情抑郁。他總說自己不舒服,煩躁易怒。雖然能堅持上班,但總說自己能力在下降,堅持不了現在的崗位,感覺很累。他覺得生不如死。”另壹名焦慮癥患者寫道:“在過去的五年裏,每當我看到許多人,我就感到緊張。聽到汽車的剎車聲,特別害怕,特別難受。我總是處於莫名的恐懼和緊張之中....這半年來,我感覺手腳不聽使喚,行走困難,需要拄拐杖,手舉不起玻璃杯,不能看報,寫字等。有好幾次,我覺得喉嚨堵塞,呼吸困難,心裏發緊,有壹種對死亡的恐懼……”因為精神疾病導致人們悲觀厭世,這些例子在我們這個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會越來越普遍,應該引起社會關註。
現在,在另壹個群體中,人們的悲觀厭世和孤獨感引起了心理學家的廣泛關註,這就是壹些作家和藝術家的精神抑郁癥。縱觀世界現代文學和哲學史,很多作家和哲學家,在給世界提供精神食糧的時候,慢慢地把自己消耗殆盡,或者自殺,或者像燃燒的蠟燭壹樣進了精神病院。比如莫泊桑、尼采、海明威、川端康成、顧城等。學者和哲學家厭世和自殺的原因值得後人深思。但至少有壹些代表性的點,那就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理解所帶來的失望感;創作巔峰之後的失落感在哪裏,新的目標和動力在哪裏?因為創作的需要,心靈總是處於封閉狀態,焦慮、孤獨、寂寞總是深深地纏繞著他們,迫使他們只有不斷創作才能擺脫心理危機(這個問題後面會詳細討論)。
綜上所述,我們探討的是使人悲觀厭世的因素,目的是使人珍惜生命,快樂地生活。對於悲觀厭世的人,要給予幫助和引導,讓他們擺脫危機,自信地面對生活。當然,這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