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更公平的教育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也是生活公平的起點。良好教育所追求的公平應該是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壹要堅持有教無類,保證機會公平。
機會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關鍵,其責任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門承擔。《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將教育公平作為國家的基本教育政策,重點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扶持弱勢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和薄弱學校傾斜。作為教育行政部門,必須把教育公平當作教條,公平分配資源,努力統籌教師、學生、設備、經費等教育資源,逐步縮小地區、城鄉、學校之間的差距。當然,促進教育機會均等不是教育資源的平均分配,也不是削峰填谷。教育均衡是壹個高峰提升、整體提升、動態發展的過程。
二要堅持因材施教,保證過程的公平性。
促進教育過程的公平應該是每個校長和教師的良知和天職。對於壹個學校來說,校長只關註幾個重點班,老師只關註幾個尖子生,這對其他大部分學生是不公平的。同樣,只關註最後20%的學生,而忽略那些有特殊天賦和個性的優秀學生,也是不公平的。教育過程的公平,有賴於校長和教師合理分配時間、課程、師資等資源,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都得到最好的發展,成為最好的自己。我們要警醒,雖然追求過程公平,但要註意摒棄平庸發展、統壹發展的錯誤觀念,因為學生是活潑的個體,世界上沒有完全壹樣的兩個孩子。過程公平應該體現在讓每個孩子得到最合適的教育,得到最充分的發展。
第三,要堅持發揮才能,保證結果公平。
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等差異很大。教育不能要求他們統壹達到我們的要求,而應該區別對待。教育要因人而異,因勢利導,人盡其才。更何況社會本身也需要各種人才。要樹立人人皆可成才、人盡其才的理念,堅持德才兼備,把品德、身心健康、能力作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要打破各種束縛,努力形成不拘壹格培養人才的局面。
追求更優質的教育
教科文組織倡導獲得優質教育是壹項人權。沒有公平的質量不是真正的質量,沒有質量的公平也不是真正的公平。良好的教育所追求的質量內涵是豐富而全面的。
第壹,每個人都要發展。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在教育中,不能有百分之壹不合格。”現在壹些學校還在推行“壹次成功,萬骨枯”的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把分數作為劃分學生優劣的唯壹依據。甚至有的學校,為了少數能考上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的學生,從初三、初三甚至高二、高二開始就放棄了其他學生,讓大部分人陪少數人。這種所謂的少數人的成功是建立在很多人失敗的基礎上的,是壹種沒有素質和良心的教育。如果這麽早就放棄自己的學生,留給人的印象是“調皮、愚蠢、好動”的愛迪生和“懶惰、愚鈍、九歲才會說話”的愛因斯坦,怎麽可能成為傑出的科學家?所以,面向全體,促進每個人的發展,不“放棄”每個孩子,是追求素質教育的壹個基本底線。
第二,要全面發展。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育的本質內涵之壹。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堅持全面發展。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振東先生認為,德育是壹切教育的基礎,智育不以德育為基礎,智育是犯罪的幫兇;體育沒有道德教育作為基礎,體育是暴力的先鋒;群體教育不是以道德教育為基礎的,群體教育是社會動蕩的根源;美育不以德育為基礎,是腐敗的催化劑。毛澤東同誌早就指出:“身體承載著知識之車和道德之屋。”然而,令人擔憂的是,目前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教育被縮小為智育,甚至只是“分數導向”的教育,導致德育、體育、美育等成為學校重要的、次要的、繁忙的工作。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把德育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第三,個性發展。
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是現代公民綜合素養的兩個側面。全面發展不是統壹發展,更不是平均發展,而是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和諧統壹。就像世界上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壹樣,受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的影響,學生的氣質、天賦、潛力、品行、習慣、性格、氣質從來都不是壹樣的。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教育應該尊重學生的差異,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興趣、個性和特長。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是未來教育的方向。在教學單元的設置上,要積極推進小班化教學,減少大班教師無法照顧到每壹個學生需求的弊端。在教學方法上,要采用啟發式教學,提倡用50種方法教育壹個學生,而不是用壹種方法教育50個學生。在課程設置上,積極開設選修課,豐富校內外文體活動,大力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評價體系上,要采取多元的評價方式,增加壹把尺子和壹批好學生,讓每壹個學生都能找到成長的信心。
第四,終身發展。
基礎教育是為孩子未來的發展提供可能性,打基礎。應試教育獲得的分數只是升學的敲門磚,就像車票壹樣,上車就沒用了。這種教育消耗了學生最寶貴的少年時光。“只要學不會死,就從死裏學”,2012微博中廣為流傳的這句高考“勵誌”口號,讓人心酸;衡水中學甚至要為跑步背書...青春如此凝重而殘酷,教育背離常識,是作為教育者的恥辱。好的教育應該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習慣、健康的心理、強健的體魄,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只有對學生的人生發展負責,教給他們生活中有用的東西,才能有負責任的、有良心的教育。
追求人本教育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的對象是成長中的學生。教育的實施者是壹個有思想有情感的老師。教育的本質是用愛培養愛,用靈魂塑造靈魂。以人為本尤其應該是壹個良好教育的基本理念。
第壹,為了學生的發展。
為了所有的學生,為了所有的學生,為了所有的學生,培養人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教育是“農業行為”,不是“工業行為”。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培養學生從“自然人”成為“社會人”。然而,教育的現狀正如易中天所調侃的:“中國教育的目標是‘成就壹個人的孩子’,標準是‘成就壹個人,戰勝敵人’;方法是‘死記硬背’;手段是‘常壓’,也美其名曰‘壓力就是動力’。至於孩子是不是真實善良健康快樂,沒人去想。在最需要‘以人為本’的領域,人沒有被當作人來對待,真是奇跡!”妳說的不是沒有道理!我們的教育過於註重知識的掌握,缺乏人性的溫暖,過分強調標準,缺乏人格的培養。學校像工廠,教室像車間,學生像機器。學校教育不應該透支學生的未來,傷害他們的內心世界,而應該努力促進他們全面、充分、自由的發展。
第二,要靠老師辦學。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師是教育的基礎。所以,教師應該是學校真正的主人,要樹立全心全意依靠教師辦學的理念。北京市第十壹中學校長李希貴出版了兩本書,《學生第二》和《學生第壹》。有人懷疑學生是學校第壹還是第二。是老師第壹還是老師第二?李希貴解釋說:“從管理理念出發,教師第壹;從教育學的定位出發,學生第壹。”所以,學生第壹,老師第壹;我們應該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本。沒有教師第壹的實施,就沒有學生第壹的成就;沒有以教師為本,就不可能以學生為本。依托教師辦學,要努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督促每個教師設計自己的發展規劃;要民主辦學,完善教代會制度,廣泛聽取意見,讓教師成為學校的主人;要盡力解決教師個人的困難,為教師排憂解難,讓他們身心愉悅,感受職業帶來的尊嚴和快樂。
第三,要實施人性化管理。
教師和學生既是管理的客體,又是管理的主體,是學校管理的核心因素。所以壹切管理都要以調動人的積極性為前提。實施人性化管理,校長應具備三個方面:對法律的尊重,辦學行為應以《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法》等法律法規為依據;尊重規律,按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實施教育,按照專業發展規律培養教師,按照辦學規律促進學校發展;尊重老師和學生,校長眼裏要有老師,心裏要有學生,充分尊重老師和學生,公平對待,真誠服務,最大限度滿足他們的需求,讓每壹位老師和學生都能感受到人文關懷。
追求適應社會的教育
教育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從內在來看,要適應和促進人的發展;對外,要適應和促進社會發展。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制約教育的結構、內容和手段。因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求,是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好的教育要適應社會,同時要有好的教育發展環境。
第壹,促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協調發展是壹個地方教育好的重要標誌。就溫州而言,其教育結構明顯失衡,教育短板問題突出。促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要加大投入,合理安排和培養學前教育階段教師,解決教師低分散、不穩定、優質資源不足的短板問題;義務教育要解決城鄉教育差距,加大對薄弱學校和農村山區教育的支持力度,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職業教育要協調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比例,改善職業教育的辦學條件和人才培養模式;高等教育要堅持“擴大規模、調整結構、提升內涵、提高質量”的原則,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加強與地方經濟對接,提高服務區域產業升級的能力。
第二,要培養適應社會的各類人才。
人才數量取決於教育結構,人才質量取決於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培養適應社會的各類人才,要改變教育目標,摒棄高分低能的教育,培養學習成績優異、實踐能力強的學生。我們應該改進教育內容,重視人文教育、科學教育和藝術教育。必須更新教育手段,依靠先進的通信技術和手段來推動教育改革。
第三,要為教育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綜合性作用。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說,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是壹個國家、壹個民族最穩定、最可持續的力量。因此,全社會要優先發展教育,從組織領導、人才技術、規劃建設、財政投入、輿論宣傳等方面為教育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只有這樣,才能為良好的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良好的教育是國家的需要,人民的希望。在舉國上下共築中國夢之際,我們期待、追求並踐行良好的教育...
文/張平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麽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是壹棵樹搖動壹棵樹,壹朵雲推動壹朵雲,壹個靈魂喚醒壹個靈魂。”盧梭在其代表作《愛彌兒?最好的教育是無所事事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但它確實影響了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開發潛力。這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1.學生從我們的老師那裏學到了什麽?著名教育家張伯岑說:“作為壹名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和鍛煉,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1)人生觀積極的人(2)人生觀健康的人(3)能學習、有智慧的人(4)能合作、能包容他人的人(5)能生存、能獨立的人。2.做壹個誠實的人。俄羅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中的壹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1)教師的言傳身教(2)教師的正確引導(3)落實細節(4)相信孩子3。教育的核心: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我國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說:“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尊、自信和獨立,否則他就是壹個奴隸。但自尊不是貶低,自信不是自滿。獨立不是孤立。”(1)老師信任所有學生。(2)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自信心。(3)建立合理的預期,讓學生體驗成功。(4)樹立自信的榜樣。(5)發現機會並善加利用——激發個體自信,委以重任,滿足其表達欲,促進成功。滿足他們自我實現的欲望(6)培養學生的技能。4.健康是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生命因健康而美好,真正的健康是壹個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教育應該以每個人的後天健康為最終目標。所以,在教育學生強身健體的同時,更應該強調“強心”。(1)教學思想中要滲透心理教育。(2)在教學內容中滲透心理教育。(3)家長要積極配合。(4)學生問題的解決重在預防。5.生存。人類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讓孩子適應越來越殘酷的社會。在我們的教育中,要努力打造孩子的三大生活支撐能力。(1)物質支持能力(2)自我精神支持能力(3)社會支持能力A、接受社會規則,適應社會。b、能夠得到外界的理解、支持和幫助。6.真正的禮貌是發自內心的(1)。加強師德教育和學生禮貌教育。(2)平時實行禮貌用語。(3)把文明禮儀教育與各種互動的開展結合起來。(4)強調教師的示範作用。7.英國教育家維克多·弗蘭克說,責任感是人的高尚品質。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這個問題,只有用“責任”才能回答人生。所以,能夠“負責任”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責任是壹個人壹生的繩索。有了責任,壹個人才會通過把自己的生活和別人的生活聯系起來而產生自我價值感。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責任感的培養。主要策略如下:(1)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感;(2)建立健康的輿論,明確集體目標,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3)表揚先進,樹立榜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責任感;(4)落實班級責任,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表現出責任感;(5)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6)體驗自己錯誤的後果,學會為自己的錯誤負責。8.積極的態度對每個孩子都很重要(1)學生的激勵機制要註重內在動機。(2)註重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3)有效動機——培養積極心態的催化劑A、期望動機B、競爭動機C、暗示動機9。強大是成功的核心品質。古希臘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柏拉圖說:“壹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指引他到哪裏,就能決定他從此走向哪裏。”如何培養學生的堅強意誌?(1)理解情感定律(2)克服困難定律(3)小事鍛煉定律(4)服從與紀律定律(5)榜樣鼓勵定律(6)自我鍛煉定律(7)工作作風活動定律(10)生活的本質應該是樂觀向上。美國著名的成功科學家和教育家卡內基說:“如果我們有快樂的思想,我們的生活就會永遠快樂。”(1)在課文教學中培養樂觀(2)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樂觀(3)在教師的言傳身教中培養樂觀(4)在日常教學生活中培養樂觀(5)在精神鼓勵中培養孩子樂觀(11),用耐心培養孩子的耐心。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應該以極大的關懷對待兒童的內心世界,不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他們,而是耐心地傾聽他們的意見。以平等的態度參與他們的爭論。”(1)用具體的例子讓孩子明白耐心的重要性。(2)遊戲是培養孩子耐心的有效途徑。(3)培養學生對失敗的耐心。(4)讓孩子在等待中學會耐心。(5)耐心訓練三分鐘。12、謙虛的人能學到東西(1)讓學生認識到謙虛的反面——驕傲的危害(2)讓學生在自知之明中懂得謙虛(3)讓學生在接受批評和建議中欣賞謙虛(4)在適度表揚中培養孩子的謙虛(13)讓學生成為壹個“獨立”的人。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教育是第壹位的。這是我們教育中的壹個關鍵問題。(1)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2)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獨立性(3)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和自理能力(4)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5)培養孩子參與社會的能力(14)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足夠的勇氣(1)讓學生在接觸中感受到勇氣(2)讓學生在“戰鬥”中找回勇氣(3)給學生壹點鼓勵的勇氣幽默是人的優秀品質之壹。教育家詹姆斯·潘說:“壹個成功的人用幽默感處理挫折”。(1)以樂觀的心態培養學生的幽默感。(2)引導學生積累、引用、創造幽默。(3)在活動中發展幽默。進行實踐鍛煉A、在墻報之窗中發展幽默B、在幽默作品中學習幽默C、在閱讀幽默故事中感受幽默D、在演講和辯論中運用幽默16、保持壹顆感恩的心。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塞斯說:“壹個人應該學會感恩,對生活有壹顆感恩的心。只有心才能真正快樂。”(1)知道:建立持久感恩意識的指南。(2)情感:巧妙地激發感恩的美好情感。(3)意義:舉辦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17.勤奮是壹種美德。俄羅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好習慣是儲存在神經系統中的道德資本,它在不斷增值。而且人們壹生都享受著它的利息。”(1)潛移默化中,身教重於言傳。(2)註重實踐,習慣就好。(3)橫向縱向連接,18。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做自己的事。”不是英雄。“(1)願意讓孩子吃苦(2)把吃苦融入日常生活(3)給孩子設置壹些困難。增加吃苦的機會19,激勵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能夠啟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a、教育孩子不要對別人的批評大驚小怪。b、允許孩子解釋C、平等地批評孩子(2)讓孩子承擔做錯事的後果(3)讓孩子學會總結經驗教訓(4)引導孩子去迎接事情的後果(5)註意負面道德情感的良好效應。20.教學生如何學習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我認為好老師不是教,不是教學生。就是教會學生學習。(1)學習的方法A,記憶的方法B,大綱(2)學習方法的自主性(3)培養學生成為學習方法的良好使用者(21)學習從培養習慣開始。印度哲學家普爾德曼說:“播種壹種行為,妳會收獲壹種習慣,播種壹種習慣,妳會收獲壹種人格。妳將獲得壹個命運。”(1)學生九大常規習慣的培養A、預習習慣B、復習習慣C、聽力習慣D、思維習慣E、口語習慣F、糾錯習慣G、考試習慣H、觀察習慣I、閱讀習慣(2)新課程理念下四大新習慣的培養A、提問習慣B、收集和利用信息C、積極參與。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三)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五種方法A、教師樹立形象B、培養對習慣的認同C、從小節做起,持之以恒D、校內外互相了解E、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22。自學能力是學生最關鍵的能力。德國著名教育家史迪威說:“壹個低水平的教師只是把真理貢獻給學生。而壹個優秀的老師,就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真理。(1)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2)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采用新的教學方法。(3)引導孩子掌握學習程序。(4)鼓勵孩子獨立思考,探索知識規律。23.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捷克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說過。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和學習欲。“(1)創設情境(2)嘗試成功(3)評價鼓勵(4)揚長避短(5)目標引導(6)學習方法引導(7)間接引導24。思維能力是學生智力的核心。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它是第壹位的。相反,讓我想想。“(1),引導,提問,尋求,鼓勵學生積極思考。(2)改革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3)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綜合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25.註意力是靈魂的天窗。只有打開關註之窗,智慧的陽光才能充滿田野。26.觀察是智力活動的源泉。27.所有的知識都只是記憶,重在訓練孩子的記憶力。28.孩子想象力的培養很重要。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壹切。他促進進步。29.教育的靈魂是培養創新。30.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最精妙的教育藝術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探索答案。31.成功的第壹個秘訣是勤奮。沒有勤奮,既沒有天賦,也沒有天才。32.學貴疑。懷疑是思考的開始,也是學習的結束。疑惑大進步大。33.我們應該教“活的孩子”。讓課堂活起來,知識活起來。34.善於利用時間的人,總會找到充實的時間。對學生來說,充分利用時間是非常重要的。35.我們應該有壹個全面的學習計劃。壹切都是事先計劃好的,不計劃就廢了。36.教學生享受閑暇。適當利用閑暇時間。在休閑中充分享受快樂。37.讓孩子從小學會做事。做事是壹門藝術,更是壹門學問。做事,做好事,盡可能把難做的事做好,才能創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績。38.人生壹定要有明確的目標。目標是壹種召喚,壹種動力,壹種吸引力。這是壹個靈感。39.成功來自偉大的使命。培養孩子的使命感。40.做事有計劃。41.堅持不懈是成功的“金鑰匙”。有毅力,壹個人就有成功的希望。42.挫折對勇敢的人來說是壹筆財富。43.成功人士最大的特點就是跌倒了也能堅強的爬起來。不要拖延找原因。認識自己,提升自己的最好方法不是思考,而是行動。45.教學生自我激勵。教學的藝術不是傳授技能,而是善於啟發、喚醒、鼓舞。46.讓學生做自己喜歡的事,發展自己的特長。47.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讓孩子在勞動中體驗不壹樣的創造性成功和快樂。相反,我們應該選擇。49.成功來源於腳踏實地,要以真實的態度做實事。50.自我保護意識很重要。51.交往是人最根本的心理需求。52.壹個人知足,量力而行,謙虛很重要。53.溝通要真誠。54.善待身邊的每壹個人。只有當妳有權利被尊重的時候。56.寬容是壹種美德,也是壹種智慧。57.愛是人類偉大的情感。58.“傾聽”是壹門學問,是我們給予他人最大的尊重、關懷和贊美。59.說話是壹個人的重要素養,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60.人的壹生離不開友誼。距離是維系友誼最重要最微妙的空間。有了距離,才能維持威信,維持長久的友誼。62.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63.關心父母,知道他們的愛。64.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65.讓孩子學會自己處理矛盾。66.享受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六十六個教育細節讓我們的老師用這樣的教育理念教學。讓每壹個孩子從我們壹天天細致的教育中成長,感受最好的教育,走向成功。中國的孩子需要這樣的教育。因此,教師需要從教育的細節開始關註和實踐這樣的教育。
xiffzdum 201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