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秦始皇兵馬俑是誰發現的?

秦始皇兵馬俑是誰發現的?

兵馬俑

簡介

秦始皇兵馬俑是1974年發現的,然後在這裏建了壹個大型博物館,1979年國慶節開館。

世界罕見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開館後,迅速在國內外引起轟動。它被認為是壹個古老的奇跡,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壹。

秦兵馬俑以其巨大的規模、宏偉的場面和高超的科學藝術水平讓觀眾驚嘆不已。有了秦兵馬俑博物館,古城Xi很快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之壹。國內外的遊客都來到了這裏。大多數訪問我國的外國元首和其他貴賓應該把參觀兵馬俑列入他們的議事日程。

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以東約1.5公裏處。有三個坑,壹個,兩個,三個。第壹個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後來打井後陸續發現了第二個和第三個坑。第壹個坑最大,東西長230m,寬612m,總面積14260m2。這個坑裏埋著大約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經清理了1000多個。在地下發現如此之大、數量如此之多、栩栩如生的陶俑令人難以置信。

走進博物館大廳,只見數千個真人大小的勇士在地下5米深處整齊列隊,全是古銅色,身高1.8至1.97米。它們雄偉壯觀,令人望而生畏。還有32匹和真馬壹樣大的陶馬。馬濤是壹組四匹馬,拖著木制戰車。

兵馬俑朝東排成三排,每排70個武士俑,***210,好像是軍陣的前鋒。其次是步兵和戰車,共38列,每列長約180米,似乎是軍陣的主體。在左右兩邊,有壹個面向南北方的橫向隊伍,每個隊伍大約有180個戰士的身影,好像是軍陣的兩翼。西端有壹列面朝西的勇士,似乎是軍陣的守衛者。武士和朋友有的穿著戰袍,有的穿著鎧甲,手中的青銅兵器都是實物。組織嚴密,團隊整肅。數十匹戰馬昂首嘶鳴,整裝待發。全軍整裝待發。

威武雄壯的軍陣,代表了秦始皇為了完成統壹中國的大業而表現出來的軍事成就和威儀。

這些兵馬俑的美術史很有價值。兵馬俑的創作取材於現實生活,藝術手法細膩生動。兵馬俑的服裝和表情是不同的。有很多種發型,不同的手勢,不同的面部表情。從他們的服飾、表情、手勢,我們可以判斷出他們是軍官還是士兵,是步兵還是騎兵。有身經百戰留著胡子的老兵,也有剛剛步入戰場的年輕人。壹般的俑,高達1.96米,挺立著,聚精會神地思考著,表現出壹種堅定而威武的樣子。戰士的身影,微擡著頭,眼睛直視前方,看起來意氣風發,又有些孩子氣。戰士身披鐵鍬,手握長柄,左手壓車,可見他是壹名防守戰士。

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征。這些關於兵馬和戰馬的詩篇,是壹座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代文化增光添彩,為世界藝術史增添了光輝的壹頁。

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戟、彎刀和大量弩、箭等。據檢測資料顯示,這些銅錫合金武器經過了鍍鉻處理,雖然埋在土中2000多年,但其刀刃依然鋒利有光澤,說明當時已經具備了很高的冶金技術,堪稱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

1991年前,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了壹號坑。1991九月,三號坑正式開放。三號坑的面積只有壹號坑的二十七分之壹。但從這個坑出土的戰車、武士等器物分析,這個坑可能是作為壹、二號坑的指揮部。

歷史

公元前221年,秦王征服了他最後的對手齊國,成為中國的最高統治者。

“秦王掃六合,望何雄哉!”秦始皇13歲登基,23歲執掌朝政,39歲征服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的諸侯割據,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國家。

公元前210年9月,秦始皇駕崩,葬於陜西省臨潼縣以東10裏的驪山。他的陵墓北臨渭河,氣勢宏大,規模宏大。

1974年3月,當地農民在打井時挖出壹個泥人,他們立即停工,向有關部門舉報,經考古專家和科技人員鑒定,屬於秦代。隨後,在附近發現了三個大坑,收獲驚人,終於揭開了人類歷史文化寶藏的壹大秘密。原來這裏有壹個巨大而罕見的兵馬俑坑。這8000多件兵馬俑已經在地下沈睡了2000多年。

1976,有關部門在此修建了壹個大廳,方便挖掘修復工作。後來,這座建築被命名為: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博物館

博物館是壹座高22米、長230米、拱頂跨度72米、總面積16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展廳。博物館展廳以壹號兵馬俑坑為主體,展示發掘現場和坑內出土的文物,以及秦陵出土的部分重要文物。

墳墓人物

那麽,這些雕像是什麽?在古代,奴隸主死了,往往會把活著的奴隸和死人埋在壹起,以為這樣奴隸主也可以請奴隸在冥界為他開車、做飯、幹活。後來,人們不再與活人合葬,而是使用木頭、泥土和陶器制成的人形偶像。這是小雕像。後來的俑還包括隨葬品中的其他動物偶像,如馬俑、牛俑、雞俑、狗俑等。

壹號兵馬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占地面積約14260平方米。這是最大的坑。坑的東部是壹條南北長60米,東西寬3.45米的走廊。裏面橫立著三排陶俑,每排68個,形成壹個橫隊。橫隊後面有壹堵隔墻,把坑分成11東西向的洞,38個武士俑排成縱隊,都是向東的。每四個武士之間有四輛戰車。第壹個坑的南、北各有兩排兵俑,中間較寬,所以每個站都有四排兵俑,全部排成縱隊,背朝東西,毫不含糊地指向東面的敵人。這是秦軍中以“正陣”形式出現的壹種“外向型”軍陣,這些武士俑,又稱武士俑,身高均在l.75米以上,身穿鎧甲或戰袍,面部古銅色。他們都在聚精會神地聽著,沈著機智,風度英武,有壹往無前、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這壹排排整齊威武的武士俑,猶如壹個由千人真人組成的“秦三軍”,氣勢磅礴。生動再現了秦始皇“滅六國,得天下”的磅礴軍容,令人肅然起敬,望而生畏。

這裏有三種類型的士兵和人物:步兵、騎兵和戰車。根據實際需要,不同兵種的戰士有不同的裝備。作為前鋒,沖鋒和跟車的步兵都是輕裝上陣,不穿盔甲,短袍短帶,帶著綁腿,便於奔跑。駕駛戰車的武士手上都有盔甲。從身份上來說,有士兵和武官兩大類,武官有低級、中級和高級之分。普通士兵不戴冠,軍官戴冠。普通武官的王冠和將軍的王冠是不壹樣的,甚至在鎧甲和盔甲上也有區別。

兵馬俑中間的木制戰車,每騎前有四匹驍勇善戰的戰馬,均精雕細琢,鎏金鍍銀,金碧輝煌,令人想起金戈鐵馬與中原的激烈戰鬥場面。車後並排站著三個鎧甲的身影,分別是鎧甲的頭、騎手和騎手。這些陶俑都帶著弓箭,手持長兵器。坑內出土的戈、矛、劍、、弓、戟等兵器,都是經過鉻處理的青銅制品,至今仍冷峻鋒利如新,可見2000多年前秦代的冶煉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

尤其引人註目的是任濤和馬濤在面部表情和臉型上的差異。武官壹般都比較嚴肅,年紀比較大,有的額頭上還有皺紋。武士的表達是個性化的,既表現了他們不同的性格,也讓壹些人猜測他們是哪裏人。那張臉,額頭寬,顴骨高,濃眉闊口寬腮,憨厚,大概是關中人;頭部略短,圓臉,尖下巴,薄嘴唇。看起來很機智,好像是四川人。這個高顴骨,大方耳輪,薄眼皮小眼睛,壯壯的,可能是隴東人;這個方臉,闊嘴厚唇,額頭寬闊,剛強有力,也許是隴東的阿強人;而那個下巴寬,胡子大,嘴巴圓,嘴唇薄的,在西北可能是少數。還有馬濤,它是以壹匹真馬為原型的。馬濤長2米,肩高1.29米,頭高1.54米。他們有的向前看,嘴巴微張,四肢空虛,似乎隨時待命,奔向戰場;有的前腿如柱,後腿如弓,蹄子和腳踝較細,具有賽馬的特征。經畜牧專家鑒定,這些陶馬的形象與洮河河馬十分相似。直到今天,它還是中國著名的馬種之壹。

幾年來,壹號坑共發掘了5個勘探點,總面積2000平方米,共出土陶俑1087件,陶馬32匹,戰車8輛,鼓3個。從這些出土陶俑的排列密度來看,壹號坑全部發掘後的陶俑和兵馬俑有6000多件,可見規模之大。

壹號坑只是“地下衛士”的壹部分。壹號坑東端北側和西端北側分別有二號坑和三號坑。

方形的二號坑位於壹號坑東面向北20米處,占地約6000平方米。它東西最長124米,南北最寬98米,縱深5米。坑內主要有戰車和數百個騎兵俑、弓箭手俑。這是壹支由步、弩、車、騎四個兵種組成的“特種部隊”。

三號兵馬俑坑呈凹形,東西長17.6米,南北寬4.8米,面積約520平方米。坑內陶俑68個,豪華型戰車1輛,長冠甲陶俑4個,兩側護衛64人。

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揭開了中國雕塑史上重要的壹頁。也反映了秦朝的軍事編制和裝備,對中國的軍事研究也有幫助。秦代雕塑承襲殷周,始於漢唐,呈現出註重細節的特點。如果仔細觀察這些士兵和人物,可以看出他們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變化多端,栩栩如生。從神態、表情、外貌、動作、姿勢、服裝等方面。,它細致地描繪了不同年齡、經歷、兵種和職位的人的獨特表情、精神和內心感受。而戰馬則身材高大,矯健有力,個個張著嘴,鬃毛剪著,尾巴紮著,耳朵前傾,顯示出機敏、敏捷、有力、敏捷。這些栩栩如生的秦兵馬俑雕塑給人以極大的藝術感染力,是古代藝術家們技藝和心血的結晶。

從發掘的情況來看,壹號坑以戰車為主,步兵為輔,車步交替。第二個坑是戰車,占了很大壹部分,也有壹定數量的步馬,是混合的形式。三號坑似乎是秦軍的“軍部”,那麽,這支由兵馬俑組成的象征性軍隊屬於什麽部隊呢?據考古人員鑒定,壹號兵馬俑坑為右軍,戰車步兵交替,以步兵為主,並明確分為前鋒、後衛、主力和側翼;二號坑是左軍,有弓弩手、戰車、騎兵和步兵。是多兵種的組合群,明顯分為四個單元,就像古代藝術書籍中大陣小陣的樣子。三號坑是指揮部。雖然很小,只有1輛戰車,但是旁邊卻是80個勇士。武士手持不同的實戰武器,如弩、矛、弓、戟等,但更具儀式感,威力更大。這三個坑構成了壹個完整的陣列系統。這些由身穿盔甲和戰袍的勇士以及浩浩蕩蕩的騎兵和車隊組成的兵團,似乎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的戰功和軍事力量。

據考古學家分析,秦代有數萬軍隊駐紮在鹹陽宮和鹹陽城。他們可以分為三種:宮城的叫近衛;在宮殿外面,它被稱為衛兵;京城之外,叫宿衛。三軍的構成和使命不同。相比之下,兵馬俑象征著蘇威軍,其人員是從各個郡國招募而來,任務是保衛首都,也可以抽調出去打仗。然而,這些衛兵不能隨便進出宮殿。生動體現了秦國軍事強馬壯,橫掃六合,北劫匈奴,超越南平,壹統海上的宏偉格局。

而且陶俑的制作工藝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秦代的制陶工匠和雕塑家以模具為主要方法,組合塑料模具,制成件,並逐漸嵌套,通過在八個窯中燒制和在窯外繪畫來燒制這些大型陶俑和馬。陶俑的頭部主要是通過合模成型,俑的腿和身是用泥條成型或卷制而成,手臂和手是模壓或手工制作而成。

秦始皇的確是壹位才華橫溢的封建統治者。中國統壹後,他希望建立這個地下王國,讓自己和後代長生不老。然而,真正不朽的不是秦始皇,而是他的奴隸們留下的燦爛手藝。許多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和考古學家參觀了這座博物館,感慨萬千,贊嘆不已。有人說,不看金字塔,妳就沒有真正到過埃及;不看兵馬俑坑,就不在中國。1979年初,葉劍英元帥參觀了這座獨壹無二的博物館,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漢代楚墓

1995結尾,新華社的壹條新聞說:在徐州獅子山楚墓中發現了壹件最完美的“絕世”金玉禮服。這種只有古代君王才能享用的特殊葬服,據說能使肉體不朽,靈魂不滅,所以能使人“不死”。它由4000多塊大小基本相同的玉片用金絲連接而成。

徐州是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的交通、經濟、文化中心和軍事中心。縱觀歷史,圍繞徐州的戰爭有200多次。抗日戰爭的臺兒莊戰役,解放戰爭的淮海戰役,都是為了徐州而戰。徐州又名彭城,歷史上有“彭城自古列九州,入龍源遠流長”的說法。這裏是漢高祖劉邦發跡的地方。西漢建立後,劉邦分封諸王,將徐州周邊36郡劃分為楚國,分封給他的弟弟楚王蛟劉,史稱楚王。從此,* * *延續了楚國12代,死後都葬在徐州周圍的山頭。到目前為止,考古學家已經發現了八個楚王的墳墓。可惜這些墓被盜不止壹次了,真的是空的。徐州周圍有許多以“洞穴”命名的山,如洞穴山、南洞山和洞洞山。事實上,這些洞穴是被掠奪的古墓。

徐州東郊獅子山就是這樣壹座不起眼的小山,海拔只有60米。

徐州出土的漢群、兵馬俑和北郊茅村附近的東漢石墓並稱為“漢代三大奇觀”。但獅子山楚墓的發現,要從漢代兵馬俑的發掘說起,引起了考古學家的註意。

1984年冬天,壹臺推土機意外鏟出壹批漢代兵馬俑,這是繼1965年夏天陜西鹹陽發現漢代兵馬俑、1974年春天xi臨潼發現秦始皇兵馬俑之後,我國出土的第三批兵馬俑。1985徐州兵馬俑博物館對外開放後,考古人員並沒有停止工作,而是在思考壹個問題:為什麽會有這麽大規模的兵馬俑葬在這裏?從鹹陽的兵馬俑和臨潼的兵馬俑來看,肯定是漢代的隨葬墓。考古學家開始尋找,目光逐漸聚焦在這座臥獅般的小山上。他們繪制了各種關於陵墓形狀的模擬圖,用各種儀器進行探測,還請地質勘探隊鉆孔勘探,但壹無所獲。勘探工作進展非常艱難。當時由於山上生活繁衍著上百戶人家,房屋眾多,無法采用大規模的普探,而采用了梅花樁勘探法。盡管如此,探索還是會受到幹擾,花錢征收房屋由於資金和各種原因沒有完全開展。這種漫無邊際的做法沒有100%的把握,只好放棄。有壹次,考古學家征用民房時挖的壕溝,距離楚王外墓只有10米,6年過去了。

考古學家就是這樣在壹個小山頭上找了六年。1990的壹天,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館長、考古學家王鍇在尋找線索,與獅子山村的老人聊天。他聽86歲的老人張立業說,他的祖先挖了壹個很深的地窖,最大的壹個能裝10000多斤紅薯。說者無心,聽者有心。和老人的對話打動了考古學家的心。他想獅子山全是石頭,怎麽可能挖到這麽大的地窖呢?他職業的敏感性驅使王鍇立即意識到這是壹條非常有價值的信息。考古學家在張立業的配合下,開始在張家廢棄的地窖裏尋找歷史文物。地溝挖到地下3米時,在外墓道上發現了人工挖掘的痕跡。消息壹出,人們欣喜若狂,多年的希望終於來了。為了弄清古墓的具體位置和外部結構,他們進行了勘探和探溝,耗時整整兩年。直到1992才最終確定楚王墓的位置,距離陪葬的兵馬俑只有500米。

徐州獅子山發現楚墓的報告很快被轉到國家有關部門。獅子山的居民開始陸續搬家。所有的挖掘和準備工作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1994 165438+10月,國家文物局批準獅子山楚王墓發掘,並將徐州楚王墓發掘列為199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有人建議在那裏建壹座有漢代文物的博物館。由包括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於在內的六名專家和六名年輕研究人員組成的考古隊開始對楚墓進行實地考古發掘。這對於每壹個參與考古工作的成員來說,真的是幸運的。年長的專家很高興目睹了如此大墓的發掘,但對於年輕的玩家來說,他們很高興獲得了難得的鍛煉機會。

楚王墓是壹座坐北朝南的陵墓,共有12間,使用面積850多平方米。它掏空了半個獅子山。該墓采用漢代流行的橫穴式,但挖了壹個巨大的方形天井,這在以前發掘的漢墓中是從未有過的。為了清理夯土和填充天井中的石頭,人們用鏟車和起重機工作了三個多月。但是,獅子山不是土山。和徐州周邊很多山頭壹樣,都是石頭山。可想而知,在當時的條件下,開鑿這個巨大的天井,鑿石和夯土的量大約有5000立方米,全靠人工。不知道會累死多少人的生命,真的很意外。專家推測,至少需要20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這個龐大的楚王墓。據史書記載,古代帝王將相從登基那壹刻起,就為自己修建陵墓,每年將從府庫中挑選出來的寶物放入墓中,讓他死後榮華富貴相伴。這個天井就像壹個豪華漂亮的大廳,高達11米。117米長的墓道,通過天井通向大山深處神秘的地下世界。

對於考古學家來說,也許考古最大的魅力就是妳有機會親自打開歷史的大門,讓時光倒流。但是,妳完全不知道大門後面是寶庫還是空的,是被破壞的。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了無盡的憂慮。十個墳墓是空的。這次被洗劫的會是空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