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遨遊漢字王國手抄報:金文、草書和行書

遨遊漢字王國手抄報:金文、草書和行書

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制造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銅器上的銘文,字數多少不等。所記內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內容大多是頌揚祖先及王侯們的功績,同時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個字,記事涉及面很寬,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

 草書

 漢字的壹種書體。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的書法作品。代表作如張旭《肚痛》帖、懷素《自敘帖》。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壹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壹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末,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壹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

 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壹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代表人物:?二王?:王羲之,王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