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說實話,我對劉濤並不是很熟悉,因為我很少看電視劇,但也不可能說我不知道這樣壹個先後出演過《火中涅槃》、《米月傳奇》、《歡樂頌》的演員,只是沒想到這個喜劇故事讓我徹底記住了她。
喜劇很難。首先,很難創造壹個笑話。妳第壹次覺得好笑,第二次覺得還好,第三次覺得無聊。其次,很難執行。同樣的笑話,有人說妳能笑,有人說妳不能。最大的區別在於節奏的把握。好的節奏有時可以拯救平庸的負擔。
比如9月份的17期,喬治·w·平克雷給了李晨99分,李晨要求滿分1000分,然後喬治·w·平克雷說好。這是壹個很平庸的笑話,但是喬治·w·平克雷在做感恩禱告前停頓了壹下,面無表情地斜眼看著李晨,這可以讓觀眾感到懸念,認為也許喬治·w·平克雷不會做感恩禱告,然後喬治·w·平克雷就會做感恩禱告。這種懸疑感只有壹瞬間,很短的時間,早壹秒,懸疑感沒有發生,晚壹秒,懸疑感過去了,但小嶽躍成功把握住了,這就是節奏。
講究的是節奏的放松,看似幽默,笑點十足。剛開始聽相聲的時候,總覺得好笑,因為話太多了。花了很長時間才聽出樂隊的美。不誇張的說,三分搞笑,七分捧。調侃的作用是加快節奏,把觀眾帶進包袱裏,而加油的作用是把節奏帶回來,給觀眾壹個打擊,把他們從調侃營造的故事裏敲出來,同時解開包袱,達到讓人發笑的最佳目的。所以戲謔和戲謔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把喜劇比作過山車,戲謔的作用就是把車推上去,推得越快越好。戲謔的作用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剎車,越狠越好。出拳推得夠快,出拳就猛;妳必須用力剎車才能推得夠快。這樣觀眾才能高潮不斷。
小品裏沒有明顯的玩笑,但道理是壹樣的。壹個是帶動觀眾,壹個是把觀眾及時帶回來,從而實現設計好的笑話。沈騰更像是壹個逗比,就像他評價自己和瑪麗的時候說的,他更擅長劇本,而瑪麗更有表現力。所以瑪麗更能帶動觀眾,而沈騰拉回節奏。
另壹方面,劉濤平時承擔著瑪麗的工作。尤其是第壹期,由於人物的設定,簡直就是劉濤的獨角戲,用精彩的表演感染了觀眾,而沈騰寥寥數句臺詞在關鍵時候控制了節奏。